教育人生的傳承與堅

作者: 陳康妮

教育人生的傳承與堅0

我出生在一個充滿教育氛圍的家庭,我的成長環境深受家人影響。父母身為教育工作者,從幼稚園到中學,教育的火種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如同春風化雨,我爸爸就向我傳遞著珍貴的人生信條:堅持自己的信念,關心鄰里,準時守信。2019 年,爸爸因換肝進入康復期,我作為家中的在職照顧者,突然間背負起了更重的責任。這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家庭中“愛與分享”的信仰力量。但正是這份突如其來的重擔它如同一盞明燈,在生活的暗流中指引著我前行,使我能夠在挑戰中找到勇氣,並且將這份力量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爸爸經常告訴我們,教育不是只教書,而是育人。”這句話成為我的座右銘,也影響了我後來的職業選擇和人生方向。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那麼簡單,更多的是要培養一個人的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當我也踏上了教育這條道路,希望能夠像我爸爸那樣,成為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育人者”,用自己的所學所感去影響更多年輕人的心靈。

教育傳承

從澳門到愛爾蘭、澳洲,再到香港,最後回到自己的家鄉,我的人生旅程充滿了探索和挑戰。每一步都見證了我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和執著。

我成長在港澳地區,先後在愛爾蘭、澳洲留學,從墨爾本大學完成教育管理碩士學位後,我前往香港找到一份教職,這一待就是十年。在香港那十年間,我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意識到自己對於教師培訓工作的興趣和熱情。

2006年,在爸爸的提議之下,我回到了澳門發展,從此與教師培訓工作結緣。至今,已經是踏入這個領域的第29個年頭了。回顧過去這些年來,我的職業生涯可以說是多元且豐富——從最初的教育管理培訓,到後來成為專欄作家、國際培訓師、全球職涯發展師,甚至擔任大學講師,每一個新的角色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也是開拓教育事業新領域的機會。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能夠幫助學生和專業人士找到他們的人生方向。無論是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委託為澳門教師做教育管理培訓,還是為澳門科技大學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培訓,看到學生因我的指導而成長,是我最大的滿足感來源。

當然,這一路上並非沒有挑戰。尤其是在傳統思想與創新理念發生碰撞時,更需要無比的耐心和堅持才能克服困難。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尋找機會,如何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去面對變化。

對於正在追尋夢想的年輕人,我想分享三點建議:1.要有使命感。無論選擇什麼職業,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價值和目標。2.持續學習。教育的世界瞬息萬變,唯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不要害怕改變,因為每一次學習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3.培養溝通力與同理心。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懂得傾聽與溝通才能真正影響他人。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傾聽學生的聲音,理解他們的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地影響他們的生命。

教育管理的探索與變革

2022年,我撰寫並出版了《澳門教育創新》一書。在撰寫《澳門教育創新》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對孩子們心靈的滋養。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引導教師們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我的創作背景源於多年來在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作為一名教師,我見證了許多學生在傳統教學方法下的掙扎,因此我決定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文字,倡導一種更加靈活和包容的教學方式。這本書不僅是我個人的反思,也是對教育未來的一種探索。

在《澳門教育創新》一書中,我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與創新方法。我認為,教育創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學方法創新:我推崇互動式教學與項目式學習,鼓勵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框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

2.情感教育:我深知情感交流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強調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深厚的信任與理解,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用愛心與耐心去傾聽他們的聲音,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

3.科技應用: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積極宣導教師有效利用科技工具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生參與度。從多媒體教學到線上互動平臺,從虛擬現實技術到人工智慧輔助教學,科技為教育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

4.多元文化教育:澳門作為一個國際化都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我推廣多元文化的理念,幫助學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一直致力於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澳門教育創新》一書中的先進理念與方法,在我的教育培訓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同時,作為一名熱愛文學的澳門作家,我也在兒童文學領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的作品如《澳門機械狗啤啤創業》、《發現神奇隧道》、《澳門機械狗啤啤和小康妮的一萬步》、《偷》、《心暖澳門》等,都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也讓他們從中學到了許多人生的道理。2023年,我再度推出新作《狗狗小白和主人建強往大三巴的足跡》,生動地講述了一段人與狗之間的深厚情誼。《機械狗啤啤與澳門大冒險》,更是成為了孩子們心目中的經典冒險故事。這些作品的成功,讓我深感責任重大,也更加堅定了我繼續創作的決心。

儘管澳門教育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和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和教學方式的創新不足。部分學校依舊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往往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教師的數位化能力提升也顯得尤為迫切。

其次,澳門的教育資源雖然整體豐富,但分配卻存在不均現象。一些名校擁有充足的資源和優秀的師資,而沒有名氣的學校則資源匱乏,導致教育品質參差不齊。此外,傳統的教學方式仍然在一些學校中佔據主導地位,課堂講授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和創新。在數位化浪潮下,這種狀況亟待改變,教師的數位化能力成為制約教育創新的關鍵因素。

未來,澳門教育管理正迎來幾大趨勢:

1.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

2. 社區與學校的緊密合作。教育不僅局限於課堂,還應融入社區生活之中,形成教學相長的生態系統。

3. 心靈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校將更加重視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幫助他們應對人生的挑戰。

“斷捨離”理念的推廣與實踐

在澳門,有一種理念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這就是“斷捨離”。這個源自日本的名詞,強調通過物品的整理,達到心靈釋放和生活重塑的目的。2019年,因父親換肝後的契機,我開始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取捨”,並成立了澳門斷捨離學會,致力於將這一理念推廣開來。

作為學會的創始人,我深刻理解到,“斷捨離”不僅僅是物品的整理,更是對內心世界的一次大掃除,是對生活態度的一種重塑。通過與家人一起,身體力行,共整理出了2600件物品,通過分享與捐贈,不僅讓家中環境煥然一新,更體會到了簡單生活帶來的豐富內心世界。這一實踐,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更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斷捨離”理念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學會的義工隊成立三年來,持續組織社區活動,每週三晚上都會舉行斷捨離活動,與市民共享物資。這些活動不僅讓市民們學會了如何整理物品,更重要的是教會了他們如何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心靈。截至2025年,已有34000名市民參與並支持“斷捨離”的線上線下活動,這足以證明其廣泛的影響力和強大的號召力。

通過三年的實踐,我認為對於家庭與社區而言,“斷捨離”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它讓許多家庭學會了如何珍惜手邊的物品,並將多餘的資源分享給有需要的人。這種分享的文化,不僅減少了浪費,更增強了社區間的凝聚力和相互支持。學會的義工隊還走入社區,幫助市民梳理工作與生活的優先級,提升效率,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斷捨離”帶來的實際好處。

同時,我將這一理念融入到大學教師培訓中,帶領師生走入社區,通過實踐來體驗和理解“斷捨離”的真諦。此外,還成立了“愛·生命讀書會”,一個鼓勵成員每天分享好書、激發彼此成長的平臺。目前,讀書會已有126名成員,成為了一個充滿正能量和成長的社群。在此基礎上,還設立了“愛·生命教師群”,60位教師在群內交流教育創新資訊,為澳門的教育改革貢獻力量。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段話,不僅僅是對愛的詮釋,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也是對生命的詮釋。

展望未來,我們有一個願景——將“斷捨離”理念與教育活動緊密結合。“斷捨離”,這個源自日本的概念,鼓勵人們拋棄無用的物品,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在教育領域,我們希望學生、家庭和社區都能通過實踐這一理念,找到幸福的真諦。想像一下,在一個充滿簡約與分享氛圍的環境中,孩子們學會了珍惜手邊的物品,懂得將多餘的資源分享給他人;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更加和睦,因為大家不再執著於物質的追求;社區則成為了一個大家庭,鄰里之間相互支持、共同成長。這告訴我們:將這一理念融入日常教育與生活中,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共同成長。

陳康妮

◇教育家(教育創新、生涯規劃)

◇澳門教育專欄作家

◇國際培訓師

◇全球職涯發展師

◇大學兼任講師

◇澳門斷捨離學會創辦人

◇“愛·生命讀書會”發起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