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社區發展,攜手共建澳門美好家園
作者: 袁小菱
我們可以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定義,衡量一個地區居民幸福程度可從物質生活條件如居住、收入和就業,以及生活品質如教育、醫療和福利等方面進行探討。這些指標透過本澳的經濟指標和福利措施中得以直觀體現。
自澳門回歸以來,居民的整體失業率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本地生產總值(GDP)迅速增長,居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根據最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截至今年10月,澳門以134,140美元的人均GDP位列全球第二。此外,特區政府多年來將改善民生福祉作為施政重點,在穩健的公共財政基礎上,不斷增強民生領域的資源投入,特別是在社會福利、醫療衛生和教育等方面,以實現“共建共享、惠民利民”,進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回顧過去25年,澳門在經濟、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步,得到居民的普遍認可。未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居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將會進一步提高。因此,包括政府及社團在內仍需要保持好創新發展的動力,積極回應各種新的社會民生訴求。婦聯總會亦將一如既往配合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廣泛團結澳門各界婦女,發揮好愛國愛澳社團的溝通橋樑作用,積極建言獻策,參與社區建設,為澳門美好家園貢獻巾幗力量。
提升交通出行便捷性
隨著澳門與周邊區域交通聯繫的加強、新城A區的規劃建設,以及人口的持續增長;加上隨著旅遊業的復甦,疊加了大量旅客的出行需求,本澳交通環境都正面臨著變化和挑戰。舉例而言,近期國慶黃金周期間本澳入境旅客日均約14萬人次,超越疫情前水平,並在部分日子創下歷史新高。在旅客量增長的同時,公共交通作為主要出行工具,其承載力不足的問題亦更為凸顯。當中巴士在10月3日更錄得破記錄的80萬人次客量,但同時的士、輕軌作為公共交通其中重要一環,由於現階段在數量、使用便利性等方面有待改善,其分流作用仍然有限。
加快落實“公交優先”政策,減輕路面交通壓力是當前落實便捷出行環境的重要因素。當中在的士方面,政府近年已先後透過包括修改《輕型出租汽車客運法律制度》,以公司制及打擊違規行為期望提升的士服務質素;以及引入具網約功能的電召的士服務等,但至今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尤以舊區的情況更為顯著。期望政府能監督好新一批500部的士逐步投入營運,並持續按現實情況有序增加一般的士及“電召的士”數量,促進良性競爭以改善服務。同時,為解決舊區“搭的難”問題,有需要協助構建完善的預約車服務和平台,促進司機及相關營運公司主動駛入舊區載客,讓居民更能預約的士服務。
此外,還須著力提升輕軌使用率,“輕軌為主,巴士為輔”也是過去政府強調的陸路交通運輸政策方向,提高其載客率對於分擔交通壓力有一定幫助。期望能加快落實新增站點及路線方案,促進軌道交通與其他公交及步行系統連接,產生協同效應,提升軌道交通的覆蓋面與便利性;亦需加強服務的穩定性,減少事故率,以便乘客安心出行;以及完善輕軌車費支付方式、增加與巴士等公交的轉乘優惠等,增加居民和旅客乘坐的誘因,緩解其他公交系統的壓力。
協助居民理性消費與智慧理財
據統計局2023/2024住戶收支調查結果,2023/2024年住戶每月平均消費開支為38,115元,與五年前比較實質上升1.7%;人均每月消費開支為13,484元,增加9.2%。按商品服務大類分析,住戶用於“住屋及燃料”的支出最高,佔住戶消費開支的25.0%;其次為“食物及非酒精飲品”,增加2.7個百分點至24.7%。雖然過去幾年疫情對本澳的影響逐漸減退,但作為外向型的微型經濟體,各項消費品都需進口,因此我們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全球性的通漲以及加息背景下,這些開銷都會相應上升。
另一方面,參考金融管理局資料顯示,今年8月底的住宅按揭貸款拖欠比率為4.3%,與一年前比較上升3.6個百分點,亦創下多年高位。這表明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部分本地居民仍受到疫情滯後效應影響,置業負擔仍然較為沉重。為此,建議政府可延續支援措施為小業主解困。例如物業按揭貸款“還息暫停還本”將於今年12月31日結束,然而面對住宅按揭貸款拖欠比率的持續上升,建議政府能與金融業界做好協調工作,支持延續相關紓困措施,對於存在困難的居民,適當調整還款安排,避免因斷供造成後續的風險。
對於合理消費的定義上,每個人都可能各有不同,但量入為出,避免超前消費和衝動購物,相信都是理性的消費行為,同時生活中也需進行合理的財務規劃,既要按收入比例適當儲蓄,也要預留一部分應急資金。特別是經過近年疫情期間的經濟調整,居民做好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準備,未雨綢繆。此外,要協助居民建立更好的理財規劃,政府可與社團合作加強公眾的理財教育,包括定期舉辦財務規劃、投資理財和儲蓄技巧的講座,或者設立在線資源,提供財務規劃的資料和工具,提升居民的財務知識,亦方便居民隨時學習。
優化現行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民生的安全網、社會的穩定器,承擔著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責任,對於居民幸福感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對於長者、殘疾人士或弱勢群體來說,更是保障他們生活的重要支柱。除了現行社保基金各項給付外,政府近年更積極構建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期望居民可以得到更好的養老生活保障,這些都將為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堅強的基礎。
誠然,在本澳社會保障體系的實施過程中,隨著經濟、人口或各種環境的變化,我們亦發現到不同的訴求。例如過去我們曾進行有關“澳門長者生活現況調查”,發現超過六成調查對象以退休金及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且約兩成半需要供養或照顧一至兩名長者、同輩、子女或孫兒。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及撫養比率的持續上升,長者長遠的經濟狀況及生活品質,值得特區政府及各界進行更長遠的規劃。
例如現時針對長者群體的福利措施主要為敬老金和養老金兩類,前者金額自2018年後沒有調升,而養老金則自2020年後維持現時金額。當局現行的社保給付恆常調整機制是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參考標準,不過所計算的商品及服務種類與長者消費習慣有所差異。長者經常購買的商品服務如食品飲料及醫療等價格持續上升,但由於有關商品價格在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中佔比權重較低,令養老金近年未達調升標準,因此包括婦聯在內亦向政府提出建議。據悉當局已經啟動有關“長者消費物價指數”的研究工作,我們亦期望加快有關工作進展,並且未來能一併將養老金及敬老金納入調升項目,成為長者生活的堅強保障。
除了長者以外,現行社保體系亦包含了其他的給付項目,例如結婚津貼、生育津貼等。婦聯長期關注生育議題,近年澳門出生率持續下降,社保機制中對於家庭發展的支持,需要加以重視。正如前述所言,社保給付恆常調整機制是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參考標準。因此,建議未來能參考鄰近國家或地區,在現有社保機制或在機制以外提供更多元的鼓勵生育措施;並通盤檢視現行社保給付恆常調整機制,未來能更好依據社會實際情況、通脹率、不同對象居民適時作出調升,以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促進綠色生活踐行
不少研究顯示城市綠色空間如公園、濕地和綠地能改善空氣質素、緩衝噪音污染,減少環境因素對人體造成的健康危害,同時有助改善情緒,降低焦慮與抑鬱的風險,還能為居民特別是提供了放鬆、社交及休憩娛樂的空間場地,進一步豐富他們的生活,這對於幸福感的提升也有直接的幫助。
事實上,如果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公園、綠地等休憩空間是家庭接觸自然環境的重要途徑,本澳《家庭政策綱要法》中也明確指出要保護並重視自然環境,預防各種形式的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可見環境保護與家庭發展兩者的相互依存關係,也是實踐環境教育的良好場所,有助增加居民對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方面的意識。
因此,婦聯多年來都積極推動環保意識在家庭與社區中普及,透過轄下家庭服務機構和托兒所開展一系列有關生態保護的活動;並推動政府在公園、休憩區及遊樂設施上的優化。而市政署近年亦積極回應了相關訴求,除了陸續完成各區公園、休憩區的增建或整治,亦正開展南岸海濱綠廊工程等工程,提供更多優質的城市綠化空間滿足居民需要,成果十分顯著。不少休閒綠化空間,例如觀音像、林茂塘的休憩區已成為居民假日遊樂的好去處,這是值得肯定的。
展望未來,亦建議政府可在城市規劃頂層設計中,進一步融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提高家庭在維護社會永續發展的參與程度,如提升人均可用的公園與綠地面積比例,在親子相處、家庭活動等場景中引入更多具自然、環保教育元素的遊樂與休憩設施,一方面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同時能協助家庭踐行綠色生活。
澳門作為國家的“掌上明珠”,回歸25年來“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本澳社會、經濟、民生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居民安居樂業,享受著高品質的生活,發展的舞台也日益寬廣。近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與深合區的建設深入推進,澳門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未來特區政府需要用好中央給予的獨特地位與優勢,發揮好“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與“粵澳橫琴深度合作區”的平台角色,配合中央給予的多項惠澳政策措施,助力“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設,把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著力改善居民普遍關心的房屋、交通、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民生訴求;在鼓勵生育、婦幼事業發展上加強著墨,支持和諧家庭建設與發展,以新的發展成果不斷推進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