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市民

作者: 呂開顏

讓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市民0

關於居民幸福指數的評估,我記得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曾經有一個關於澳門特區居民素質調查報告的研究專題,當中就有類似的研究方向。我認為這類對澳門居民全方位生活狀況的綜合評估,需要長期持續地進行,以確保能夠持續跟蹤和瞭解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變化,並為澳門社會發展提供一些定量參考。

重整、優化澳門公共交通系統

澳門,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出行問題亦一直是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基於個人的生活體驗,我深感公共交通領域面臨的挑戰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道路資源有限、停車位不足兩個方面,迫切需要重整公交線路規劃和優化交通設施容量,面對這些挑戰,政府規劃和決策部門扮演著關鍵角色,因為這些部門掌握著大量的交通流量資訊和其他相關數據,應該基於這些數據來指導未來的規劃工作。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更準確地瞭解居民的出行需求,從而優化公交線路規劃,提高公車輛的運行效率。

從整體上看,澳門的公共交通系統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儘管公車數量眾多,每日客流量龐大,並且政府提供了大量補貼,但現有的線路配置似乎仍未能充分滿足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這令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並提升服務水準,成為了一個全社會都一直在關切的議題之一。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關政府部門需要切實深入分析居民的出行需求,從而優化公交線路規劃,提高公交車輛的運行效率,同時加強公交設施的建設和維護,以提供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實際上,當前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巴士路線規劃,還有交通規劃滯後的問題,許多重要線路自八九十年代規劃以來,幾乎未作大改,而隨著澳門城市人口的顯著增長,這導致了一些瓶頸問題。例如,無論巴士增加多少,都只能在既定的道路上行駛,這就限制了交通流量和效率。在十六浦一帶,這個問題每天都在發生,而且目前的解決方案似乎無法根本解決。除非重新調整路網設計和巴士路線規劃,比如在外圍建設一條從媽閣到關閘的新路,以分流部分交通壓力。然而,這涉及到填海等大規模工程規劃,要先得到珠海方面的審批及同意,而澳門單方面沒有能力去做到。

至於是否建議引入科技技術助力澳門公共交通系統升級的問題,我認為澳門地域較小,並不需要過於複雜的管理系統,應該採取更加靈活且人性化的方案。例如,跨區域的線路,如從澳門到路環、氹仔的路線,通過優化現有公交線路和站點佈局,可以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問題,提升乘客出行體驗。對於那些站點過多導致路面交通擁堵的情況,應考慮減少停靠點或增加快線服務。特別是在新城區的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應提前規劃好公共交通設施,確保新老城區之間的無縫連接,相信這也是廣大市民所期望的。

推出針對性援助,

減輕居民經濟壓力

在討論澳門居民的生活消費問題時,我們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即大多數居民感受到較大的經濟壓力。這種壓力主要源於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相對有限的收入,包括:高昂房價、食品價格及日常開銷等。儘管澳門的中位數工資約為一萬八千元,但對於一名大學畢業生來說,起薪可能並不高,甚至低於中位數工資。如果需要租房居住,那麼即使月收入達到一萬多也可能難以承擔高昂的生活費用。這種情況正正反映了澳門居民在生活品質和生活水準方面所面臨的挑戰。

澳門,作為知名的國際旅遊中心城市,其高物價水準一直成為公眾和關注的焦點。這一現象主要源於:高成本環境,尤其是昂貴的店鋪租金和人工成本;遊客市場的旺盛需求;貨源地限制和市場競爭不足,例如,與香港相比,澳門在某些商品和服務上缺乏價格競爭力,這反映出增加市場競爭對於惠及消費者的重要性。針對這些問題,政府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有必要採取措施開放更多的貨源,引入更多競爭者,以促進健康競爭並最終降低消費者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還需進行更優化商業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和商家進入市場,以增加市場競爭,提升澳門整體的經濟活力和吸引力。

此外,每個階層都有其特定的需求和困難,因此政府應該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而不是一概而論。雖然政府發放全城消費大獎賞電子消費券,但並不能解決居民的所有問題。我認為發放消費券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思考物價普遍較高,讓市民在生活中面臨很多困難。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來說,他們面臨的經濟壓力更大,需要更多的支持。如果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支持,那麼他們的生活將會更加輕鬆。

比如:為青年及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住房補貼、增加長者公寓或者鼓勵長者售賣唐樓改善居住環境、為面臨突發經濟困難的中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提供緊急救助,以及為非全職工作者或自由職業者如自雇人士、司機和網路紅人等群體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通過這些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助更好地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此外,政府還可透過創新政策來擴展服務。例如,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大至深合區,就是一種積極嘗試的創新措施。

老齡化社會下,

社會福利政策的轉變需求

目前,澳門社會保障方面的表現還算可以,但仍需努力完善。在探討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時,需要展開多角度思考和討論。澳門的社會保障體系是雙層結構,政府需要確保有一定的收入來維持這個體系的運轉,隨著老齡人口比例的不斷上升,澳門的養老體系和社會運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比如,我們建立了完善的養老設施,也需要有足夠的人手來維持其運轉。以公共交通行業為例,如果司機的退休年齡設定為60歲,那麼一旦達到這個年齡限制,將會出現大量的司機空缺。然而,當前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司機、裝修、汽車維修等傳統行業,這使得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愈發嚴重。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政府是否採取了有效的措施來培訓新人進入這些行業?是否有明確的規劃和管理機制來確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顯然,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其次,澳門正面臨老齡化加快、生育率低迷的困局,尽管政府提供了經濟補貼,但这一措施可能无法有效激励年轻人生育。坦白講,即使政府提供五萬元補貼,也可能無法激勵人們生育。這是因為,許多年輕人認為他們可以獨立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因此對於組建家庭和生育孩子的意願並不強烈。尤其是女性,她們在事業上追求卓越,同時還要面對結婚和升職的雙重壓力,這使得她們對生育產生了猶豫。顯然,僅靠經濟補貼並不能直接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因為人們不願意生育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考量,還包括個人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對未來的規劃等多方面因素。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分佈、壓力和挑戰,這些都需要深入分析才能找到解決之道。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深入研究,瞭解年輕人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通常,發達地區的生育率會下降,但有些北歐國家近年來生育率卻在上升,其原因值得我們研究。例如,瑞典通過提供全面的育兒支持、教育資源和醫療保健等措施,成功提高了生育率。澳門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從改善社會福利體系、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改變社會觀念等方面入手,或許有利於為逐步提高生育率創設全面的保障。

融合環保理念,

創造宜居環境

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澳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成就。然而,城市的快速發展似乎並沒有讓市民普遍感受到具體的成果。例如,儘管澳門的GDP人均收入已達到六十幾萬,但如果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未能體驗到實質性的提升,那麼這樣的經濟數字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

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我認為政府目前的推動力度尚未達到理想狀態。我們的生活空間,比如綠化和垃圾回收等方面,都需要進一步的改善。正如道路建設一樣,環保工作也需要有遠見的規劃和政府的積極參與,以確保可持續發展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這要求先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比如水患問題,然後再逐步推進其他環保措施。事實上,水患是澳門未來的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然而,確保澳門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官員具備長遠的規劃眼光,制定並實施有效的防洪排澇措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的抗災能力。當然,這需要珠澳逹成共識,因為涉及到橫琴和珠海等周邊地區的合作,共同應對水患等自然災害的挑戰。畢竟,澳門不可能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這一目標。

澳門正致力於打造一個宜居、宜遊、宜業、宜行的城市環境,這確實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未來我們需要特別關注如何充分發揮作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的潛力。這包括美化城市街道、增加房屋供應以及改善公共空間設施等方面。然而,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澳門的公園和綠化帶似乎並不顯眼,尤其是在居民區,這不僅僅是環保問題,更是如何有效利用空間的問題。如幾年前興建的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公園,迅速成為一個獨特的城市風景,讓市民和遊客都能享受到更好的空間體驗。這樣的項目不僅展示了澳門城市的宜居性,也大大提升了其旅遊吸引力。

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澳門雖然地方不大,但擁有豐富的資源,其實非常適合將環保理念融入其中。澳門沒有工業污染,通過推廣綠色環保的理念,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綠色、環保的旅遊城市典範,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因此,澳門的發展目標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成為旅遊中心,而是應該朝著成為最環保的旅遊城市邁進,率先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對於澳門這樣的旅遊城市來說,成為最環保的旅遊城市不僅是一個崇高的目標,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力、吸引更多遊客和居民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有關部門應該把這件事看作是創造更大價值的機會而不是負擔。當以這種態度去行動時,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實現這一目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