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四十周年系列報導(六):奠定高校發展基礎 構建本土知識體系
作者: 少楓
澳門基金會(下稱:基金會)於1984年成立,並在2001年與當時另一職能相近的“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併,成為現今澳門特區政府一個以實現社會公益為目的綜合性公共基金。2024年,基金會迎來成立四十週年,在這期間,基金會經歷多次功能變化和角色轉換,始終堅守服務社會的初心,配合政府施政方針,與社會各界合力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砥礪前行四十載,基金會工作碩果累累,筆者將從不同領域社會賢達及學者的視角,探尋基金會與蓮花寶地共成長、伴同行的故事。
從東亞大學到高校建設
1981年澳門東亞大學(現為澳門大學)的落成,標誌著澳門步入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該校由3名香港人創辦,因應當時香港高等教育就學機會難以滿足社會需求,而萌生建立一所普及性私立大學。當時東亞大學以英語授課,學士學位課程採用英式3年制,生源以香港學生佔大多數。
1987年《中葡聯合聲明》簽署的背景下,東亞大學的發展迎來一個重大轉捩點,同年澳門基金會受澳葡當局委托,收購東亞大學,從此,構建高等教育體系框架成為基金會的重點工作。東亞大學的行政及財務工作由基金會負責管理,針對學制、課程設置、人才培養規劃上作重新安排,以應對過渡期和回歸後的形勢變化。為多方面培養“三化”需要的人才,該校增設科技學院、教育學院及法學院等,開設法律、公共行政、工程、教育等專業學位,並提供學費減免,大量開放對澳門本地學生招生,在1994年至1998年期間,基金會先後資助該校興建行政樓、中葡樓、學生活動中心以及國際圖書館等重要設施。及後,東亞大學按功能分設為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及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的前身),奠定了澳門高等教育體系的整體格局。“在基金會的支持及政府各部門協調下,澳門公立大學得以成立,並逐步出現其他公私立大學,我認為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高瞻遠足的一步。”曾於教育領域擔任公職31年的蘇朝暉如此說。
對 話
◇記者:90年代初基金會受委託收購及重組東亞大學,奠定了澳門高等教育體系的基礎,請問上述工作是否為高等教育發展迎來重要轉捩點?
◆蘇朝暉:80年代前,澳門擁有高等教育升學機會的學生比例不高,加上本地缺乏高等院校,很多赴外升學的學生畢業後,大多留在當地發展。澳門東亞大學成立初期,其學制為英式學制,澳門學生所佔的比重極小。自從基金會收購東亞大學後,有多項重要改革,第一是將其學制改為四年制,第二是為本學生提供學費補助。此前,東亞大學每年學費約17,000澳門元,當時一般畢業生在銀行工作月薪約為900至1,000澳門元,可想而知,入讀大學的學費並非一般家庭能負擔,基金會為本地學生提供部分學費補助,讓更多本地青年有升學機會。現在回想,澳門東亞大學能從一個非本地教育體系的高教機構,納入澳門自身教育體系,該校在成為公立大學的過程中,逐步出現其他公私立大學,基金會亦在其中指導和支持了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對澳門科研、科技發展以及整體社會服務方面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認為,以當時社會情況來說,是高瞻遠足的一步。
◇記者:請簡述東亞大學在課程改革上如何應對澳門“後過渡期”的人才需求?
◆蘇朝暉:基金會收購東亞大學後,促進了大學針對澳門“後過渡期”內“三化”問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包括開設教育、法律、工程及科技等領域的學士學位課程,儲備充足、優質的教學人員培養下一代;培育足夠的本地律師、中葡雙語的法律專業履行澳門整個司法制度、司法體系的運作;培訓具有專業公共行政知識的人才加入政府,成為公務員本地化的主要骨幹。數算現在本地公務員體系中,大部分人員也是在九十年代或是回歸後,得以接受教育、法律、公共行政或工程等專業教育,成為由“後過渡期”至特區成立後,助力澳門發展的中流砥柱。
◇記者:高等教育體系逐步成形後,基金會轉移推動高等教育的規模化和國際化,是否促成了有益的競爭與互補,加快本地高校的現代化進程?
◆蘇朝暉:根據世界銀行有關發展高等教育的建議,大學需要建立良好的管治架構、設有完善的質素保證制度、吸引人才加入高等教育(包括教學、科研人員和學生),以及提供足夠資源。基金會提供資源的對象涵蓋本澳升各高等院校,一方面支持校舍建設、教學環境和科研設備的優化,另一方面是提供獎助學金予本地及來澳就讀的外地學生。一個城市內,不會只有一所大學出色,每所高等院校都各有不同發展歷程和發展方向,但仍是一個整體,在其中需要協調,亦需要競爭,以競爭帶來進步。基金會為高等院校提供的支持,促進本地院校國際化發展。近年世界各地大學都面對生源下降的問題,這是不爭的事實,我認為正好讓高校除了教學外,朝向兩個目標進發,就是發展科研以及強化社會服務。在我擔任公職的年代以至現今社會,持續教育具有必要性,過去是渴求“一專多才”的社會,現已發展至“多專多才”,我認為,即使生源減少,仍不乏對優質高等教育存在需求的受眾,關鍵是本地高校如何切合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提升競爭力。
◇記者:特區政府設立了各類獎助學金,讓有潛力的學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基金會獎學金的種類和規模,如何切合特區的發展需要,培育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
◆蘇朝暉:回想我任職教育暨青年局局長期間,行政長官指示我們聯同基金會合作,研究如何為基層、具潛力學生創設機會,在較佳的高等院校接受教育,2006年促成了“特別獎學金計劃”的誕生,透過部門合作,以基金會的資源支持學生在世界頂尖學府就讀,此計劃歷年來有550名澳門學生受惠。在我看來,澳門學生升讀國際一流大學的比例,相信是世界上較少地區能達到,證明澳門學生具有一定能力。另一方面,基金會亦提供獎學金吸引優秀學生來澳就讀,來自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文化、各有不同語言的學生們一起學習,在交流過程中領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對於學習經驗較狹窄的澳門學生來說十分重要,反映基金會設立的各類獎助學金對於促進學習成效、豐富學習經驗具有積極作用。
構建本土知識體系
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高質量推進,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作用不斷加強,澳門青年獲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基金會以獎助學金、青年培訓實踐項目等,配合澳門政府的人才培育政策,助力青年全面裝備自己,保持國際化視野,推動新時代澳門的變革創新。
高等教育體系逐步成形後,基金會逐漸轉移推動澳門學術研究和科技發展,在基金會的支持和推動下,澳門學術界投入整理、出版文獻檔案和歷史研究工作,80年代起,學術界提出“澳門學”的概念,希望從本地視角出發,突顯澳門如何在中國與世界交往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以其特殊性及獨特地位,在回歸後繼續為國家改革開放發揮作用。
基金會資助出版或合作的學術著作、論文集和期刊等涵蓋社會經濟、文化、法律和歷史等,包括集結澳門學術界努力成果的《澳門研究叢書》、記錄澳門經濟社會民生全面發展的《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澳門藍皮書》)、對澳門文化進行系統規範整理的“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弘揚澳門鄉土文化的簡易讀物《澳門知識叢書》等。
2010年起基金會進一步拓展“澳門學”的學術交流合作平台,先後與澳門大學等機構合作,定期舉辦“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更多學者加入學科的研究行列。此外,基金會主辦的“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成為檢閱澳門學術成果的重要平台,見證十九年來澳門學術研究從量變飛躍至質變的進步。
在“澳門學”的基礎上,人們得以深入了解澳門的歷史發展規律,了解澳門社會的發展情況,為深度挖掘澳門價值、推動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路徑選擇和工具。“澳門學發展至今,對澳門的研究無論在研究領域、研究水準以及研究力量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並在持續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路育松如此說。
對 話
◇記者:有意見指“澳門學”是一門構建本土知識體系的學科,能闡述澳門文化、澳門現象、澳門模式的內涵與特徵,你認為社會應如何理解“澳門學”的組成與構建?
◆路育松:“澳門學”是20世紀80年代由澳門學術界倡議發起,充分反映了澳門學者對澳門學術研究的高度自覺性和積極性、對澳門前途命運的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澳門在四百多年東西方交流交往中形成的多元文化內涵,為“澳門學”的建立提供了學術支撐。開展“澳門學”研究,既有助於我們瞭解澳門、宣傳澳門、建設澳門,也能藉此深化對中西交往及世界變革的認識。通過學術探討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明確方向,從而助力澳門發展,促進世界文明互鑒,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作為一門發展中的新興區域學,“澳門學”的組成與構建與已有區域學相比,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注重系統性。系統性是區域學研究的內在要求,也是“澳門學”得以成立的基礎。只有對澳門歷史、現狀、未來展開多領域、多層面、多學科地系統研究,才能構建“澳門學”的本土知識體系和解釋體系,因此,系統性是“澳門學”建設的長期任務和重點。
第二,注重全域性。全域的眼光,是很多學者在“澳門學”研究中強調的。“澳門學”當然以澳門為主體,但是,研究不能就澳門談澳門,而是要將澳門置於中國乃至全球的視野中加以考察。因為澳門的變遷不是孤立的,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世界的一分子而發生的。事實上,澳門在發展過程中,越是與內地關係緊密,越是與世界文明接近,其地位就愈顯重要,其發展也愈益迅速。因此,只有注重全域性,才能準確把握、深入闡發澳門的內涵和特徵。
第三,注重時代性。“澳門學”注重澳門史研究,並將其作為自身構建的重要內容;但“澳門學”不只關注歷史,也關注時代發展,這是其一個重要特點。“澳門學”的產生,本身就是澳門歷史發展、時代進步的需求和結果;在隨後的發展中,“澳門學”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身學術構建,將引領社會找到適合澳門發展道路作為重要任務,為澳門發展提供學術支撐。可以說,關注時代,是“澳門學”的生命力所在。由此形成了澳門史和“澳門學”的重要區別,也與敦煌學、徽學等其他區域學形成區別。
◇記者:港澳正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探索發展路向,“澳門學”如何有助發現澳門優勢所在、引領社會找到適合澳門發展的道路?
◆路育松: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曾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我想這對澳門學如何發現澳門優勢所在、引領社會找到適合澳門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裡,我從研究方向、學科建設的角度提兩點參考意見。
首先,從國家發展大局中發現澳門優勢,探尋發展道路。如前所述,澳門的發展和命運和國家發展大局密切相關、休戚與共,因此,澳門的優勢和發展道路自然也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現和探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澳門發展,視澳門為“掌上明珠”,支持澳門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聚焦高品質發展,發揮“一國兩制”的最大制度優勢,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上多作貢獻,成為國家雙向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不斷推進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這為澳門發揮優勢、發現優勢、培育優勢,在和內地優勢互補中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提供了重大機遇,也為澳門學立足時代,發現澳門優勢所在,引領社會找到適合澳門發展道路開闢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其次,進一步強化“澳門學”學科建設。為更好地給澳門發展提供理論性解釋和策略,作為一門新興區域學,“澳門學”可以在優化學科建設上發力。要不斷發揮優勢,拓展領域,揚長補短,完善學科體系;要吸引人才,不斷壯大研究隊伍;要優化評價體系,不斷提高研究水準和創新能力。要多管齊下,加快構建新時代“澳門學”研究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以更高的站位和水準助力澳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