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高科技產業,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

作者: 海潮

澳門回歸祖國以來,科教事業和科技創新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研究型高校為核心、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載體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高水準研發成果逐步湧現,高科技產業發展加快。

2023年5月21日,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成功發射。5月23日,習近平主席給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師生代表回信,稱讚澳門師生投身國家科技事業和航天強國建設的熱情與擔當,肯定澳門深化與內地在航天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取得的可喜成果,勉勵澳門高校和科技工作者繼續傳承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

澳門發展高科技產業

和科技創新的意義

第一,澳門發展高科技產業、開展科技創新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要求。目前國家發展進入了一個創新驅動的重要時期,國家為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實施了“互聯網+”等重大經濟科技戰略,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要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準,全面實現工業化。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2049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同時把智能製造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澳門發展高科技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必將大有可為。

第二,澳門發展高科技產業、開展科技創新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要求。中央政府高度重視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早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國家已經將澳門的經濟發展納入其中,並明確提出要“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明確了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發展定位,為澳門下一階段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發展澳門高科技產業、開展科技創新將使得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得到進一步拓展。

第三,澳門發展高科技產業、開展科技創新是澳門積極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要求。根據中央部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大力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佈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高標準建設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院校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推動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大力發展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構建特色晶片設計、測試和檢測的微電子產業鏈。建設人工智慧協同創新生態,打造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應用示範項目、第五代移動通信(5G)應用示範項目和下一代互聯網產業集群。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為澳門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想像空間。

澳門高科技產業和科技創新

面臨的條件與機遇

第一,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澳門加快高科技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要素集聚,教育資源豐富,科技研發與轉化能力突出,具備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全區人口7500萬,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萬億人民幣,區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每年的國際專利申請量約占全國一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充分運用中央惠澳科技政策,必將為澳門科技創新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提供廣闊空間。特別是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和深珠大橋廣深港珠澳高鐵等珠江口和跨境基礎設施投入運營,以及各種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突破,必然帶來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的加速流通,為澳門加快高科技產業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大灣區協同創新拓寬了新的管道。

第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澳門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營造了良好環境。近年來,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和第二大知識產出大國,科技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進入了科技成長新階段,科技創新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目前,中國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全社會研發投入不斷上升,科技人力資源和研發人員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全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二位。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澳門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營造了良好環境。在中央政府和內地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澳門將更好更快地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從而實現澳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澳門集聚創新資源和要素提供了新的機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推動生產模式正在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發展,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世界自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發展進入空前活躍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格局、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這為澳門順應未來全球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吸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產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提供了新的動力源。

澳門高科技產業

和科技創新存在的劣勢

第一,從科技投入來看,澳門科研投入力度不足。澳門特區政府的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其比重不但低於國內平均水準乃至全球平均水準,而且遠低於香港、新加坡等經濟體制與澳門相似的經濟體。

近年來,珠三角各城市的科技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都持續大幅提升。2016年以來,珠三角9市的研發投入占GDP平均為2.8%以上。相比之下,澳門特區政府的研發投入在GDP中所占的份額則嚴重偏低。2016年以來澳門研發經費支出僅占GDP的0.23%,遠未達到世界平均水準(2.23%),低於中國內地的2.1%、新加坡的2.16%和香港的0.8%。

第二,從科技成果轉化來看,澳門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不足。總體上,澳門開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氛圍不強,社會參與創新、開展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澳門社會心理保守,自我保護意識濃厚,島民心理嚴重,對發展創新科技在認識、觀念和心態的差異有局限,對經濟社會發展缺乏長期佈局和戰略謀劃。澳門博彩業“一業獨大”對教育、科技和其他產業產生嚴重的擠出效應,導致社會公眾博彩化現象嚴重,民眾短線心理明顯,投機意識濃厚,傾向於賺快錢,存在“讀書無用、技術無效”的思想。

第三,從科技基礎研究能力來看,澳門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能力較弱。由於澳門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相對不足、科研投入力度有待加大,而且承載基礎研究任務的科研機構在境內外知名科研機構數量不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成果比較少。2001年以來澳門年均專利申請80多項,只相當於新加坡的0.9%及香港的0.7%。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中的科技創新實力不突出,科技創新平臺載體不足,科技創新綜合能力較弱。據有關研究,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排名上,澳門位居第九,在11個城市中倒數第三。

第四,從科技要素自由流動來看,澳門創新資源跨境流動存在障礙。在“一國兩制”條件下,廣東與港澳間在制度、法律和政府體制等方面的差異,造成資金跨境流動、人才和技術的跨境合作共享、信息咨訊網絡的鏈接與貫通以及資質、技術與標準的跨境對接和認定等方面存在阻隔、障礙與困難。在資金流動方面,港澳與內地資本市場雖有互通通道但“限流措施”較多,科研、創業、PE/VC等資金跨境流動管理不夠靈活。在貨物流動方面,粵港澳三地實行不同關稅制度,查驗標準和行政管理體制差異較大,信息難以共享,通關效率較低。

第五,從科技創新的產業依託來看,澳門實體經濟存在“空心化”問題。在澳門的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比達到95%左右、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第二產業5%左右,第一產業高度依賴進口。澳門服務業“極化”與製造業“空心化”並存的產業結構,導致澳門科技創新轉化市場需求不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

澳門高科技產業

和科技創新的戰略選擇

第一,發揮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的功能作用。澳門特區與香港特區、廣東省的協同創新應不斷強化,要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科技創新的新政策,建立科技創新合作的常態化機制。應推動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產業發展基金,用於支持原創研發、創新示範項目、創新人才培養、大數據建設等。加強澳門創新基礎能力建設,攜手香港、珠三角九市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要科研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在重要科技領域、新興前沿交叉領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機構成立創新設計實驗室、工業設計研究院、設計工程技術中心等平臺,形成集研發、製造、服務模式創新於一體、資源共享的創新設計集群。

第二,加大澳門科技創新的經費投入。增加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的力度,支持澳門高校開展高質量科研、建設高水準科研基地、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完善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強化科技創新與創業投資有機結合,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科技創新。持續增加科技、教育以及人才引進與培養的經費投入,制定相應的撥付、檢查和考核辦法,確保科技創新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地區經濟增長水準,使得研發投入與GDP的比例儘快達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水準,增加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的投入,加大對澳門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支持。

第三,建立澳門科研成果轉化的專門機構。設立專項基金,制定激勵政策,加大對著名專利、商標的獎勵力度,加快建設高效、專業的澳門綜合性科研成果轉化機制與基地。鼓勵科研人員攜帶科技成果或者有效專利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完善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推進金融、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科技保險、創投基金等方式為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創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管道。

第四,建立澳門科技創新的產業依託。為從根本上突破澳門土地資源匱乏的困局,擴展澳門的發展腹地,應在毗鄰澳門的橫琴建設相應的產業集群。短期看,可採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建設的土地租售方式,由澳門出資租賃並實行澳門式管理,在橫琴建設澳門大學城和澳門科技產業園,並以此為基礎,在橫琴建設澳門科技中心,創投大樓和研發、設計測試大樓,從而依託在橫琴已有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晶片產業和文創科技產業等優勢領域,在橫琴打造澳門科技教育創新名片,把橫琴建成“集產學研一體”的澳門科技創新基地。

第五,加大澳門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力度。針對全球人才大戰和搶人潮流的狀況,制定澳門引進科技人才的規劃,實施更開放、包容和前瞻性的人才政策,從居留許可等方面推出創新人才政策,大力引進境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特別是澳門幾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急需的國際級和國家級頂尖人才,完善科研工作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實施粵港澳大灣科技人才資質互認,推動區域科技人才資源的便利流動與優化配置。若如此,澳門高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層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