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3期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3期

月刊 教育教学

简介

教学刊物。旨在提高中学历史教师思想、业务和中学历史教学水平,为史学专业工作者服务。并适应应届高中毕业生和成年人参加全国统考复习的需要,发表有关辅导复习资料和指导文章。

目录

名师导读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道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32年。近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风格?最近又在想,风格这东西恐怕不能自己说了算。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又该如何描述?旁观者更有发言权。我自己能够总结的只能是课堂教学的

“阅读与教学”教学研讨 | 学术阅读与复杂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历史课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五本教材中,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对接高考考查要求,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研讨 | 历史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选取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苏州状元的历史变迁

教学研讨 | 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实践

一历史总在“延续与变迁”中变化、发展,“延续与变迁”不仅“指系列历史事件与变化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包括历史变迁中某些事物的持久存在”。[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常常表现出量变与质变的演进过程,“延续

教学研讨 | 建构新叙事的单元教学实践

近代以来,西方逐渐建构起以西方标准为制高点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元叙事”,这类“元叙事”在各种话语中占有一种优先和特权地位,成为所谓的权威话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须“

教学研讨 | 中学历史教学的具象化与抽象化

中学历史教学的具象化,指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以及具体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讲述和描绘。中学历史教学的抽象化,指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产生的原因、演变

教学研讨 |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的四种角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阐明主题教学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研讨 | 基于教材求解的“史料实证”

统编版新教材由于其编写体例和容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一些问题的阐述上存在着表述极简化的现象,这对教与学在知识掌握和思维提升上都会产生一定障碍,甚至有一些知识需要去多方求证才能廓清迷雾。一、缘起:完美演

学业评价 | 主题融通下的高三分层教学

今年是浙江省新教材选考的第一年,高三的复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统编教材知识跨度大,教材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即使是高三学生,仍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因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

学业评价 | 以五重“证”法构建证据意识

教学中,历史教师通过恰当的史料运用设计铺垫学生的理解层次,从而使得教学互动围绕“证”法这一主线展开,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的节奏。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教学立意指向了“画中逢盛世,

学业评价 | 从共有历史看国际理解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历史可能是最分裂但又最统一的一个学科,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像它那样轻易地挑起偏见和敌意,或是培养全人类的博爱之心。”[1]因此以共有历史的新角度来分析高考历史试题可成为国际理

学业评价 | 分析开放性试题,优化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指出试题命制的主要原则是“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1]以开放、灵活

初中教学研究 |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初探

实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

初中教学研究 |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理路

教学实践发现:选取课外典型的历史人物设计课后作业,同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化对课堂所学的认识。在教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笔者以蔡和森这位教科书之外的历史人物为抓手,设计了课后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