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读 |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道 今年是我从教的第32年。近年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风格?最近又在想,风格这东西恐怕不能自己说了算。有还是没有?如果有,又该如何描述?旁观者更有发言权。我自己能够总结的只能是课堂教学的
“阅读与教学”教学研讨 | 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历史学术研读 学术研读是广东省楼卫琴名教师工作室的重要活动之一,该活动秉承“开放、争鸣、共进”的理念,专注学术阅读和教学转化,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其过程中的渗透。学术研读活动通过共读一本学术书籍的形式,帮助教师拓宽
“阅读与教学”教学研讨 | 史学阅读通达教材,教学转化持守底线 赵亚夫教授认为“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历史,史学阅读成为教学的必备功课。不过,历史教学和历史学毕竟有区别,在教学实践中,史学阅读
“阅读与教学”教学研讨 | 学术阅读与复杂情境创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历史课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和选择性必修五本教材中,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对接高考考查要求,这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与教学”教学研讨 | 学术阅读与初中历史单元主题教学 学术阅读是中学历史教师储备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阅读中获得的学术观点和素材能为我们厘清历史发展逻辑、建立历史教学逻辑提供指引和启发。本文尝试以七年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为例,浅
教学研讨 | 基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视域下的主题式教学实践研究 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话题之一。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华文明”的源头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甚至更久远。中华文明除历史悠久外,另一个特点是“不间断”。因此,本课的教学主题最终
教学研讨 | 选择性必修2“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内容的重构 本课教师的任务有两点:其一,带领学生梳理教材知识点,厘清专业概念,并建构知识体系;其二,探讨各地民居特征、从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的形成原因或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点在于如何创设情境
教学研讨 | 历史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选取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苏州状元的历史变迁
教学研讨 | 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实践 一历史总在“延续与变迁”中变化、发展,“延续与变迁”不仅“指系列历史事件与变化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包括历史变迁中某些事物的持久存在”。[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常常表现出量变与质变的演进过程,“延续
教学研讨 | 建构新叙事的单元教学实践 近代以来,西方逐渐建构起以西方标准为制高点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元叙事”,这类“元叙事”在各种话语中占有一种优先和特权地位,成为所谓的权威话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须“
教学研讨 | 中学历史教学的具象化与抽象化 中学历史教学的具象化,指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以及具体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等,进行直接的讲述和描绘。中学历史教学的抽象化,指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产生的原因、演变
教学研讨 | 广州西关乡土史融入历史课堂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一、缘起由于广州初中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需要更多的时间讲解和备考,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已出现对乡土史不够重视,或者直接把乡土史边缘化的现象,这种历史课堂教学的缺失,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学生了解
教学研讨 |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教学研究 自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如何解决“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信息量之间的矛盾”[1]成为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相继流行的项目化、主题式、大概念教学理论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抓手。相较于侧重问题驱动的项目化与主线递进的主
教学研讨 |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中教师的四种角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阐明主题教学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研讨 | 指向科学精神的考古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研究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
教学研讨 | 基于教材求解的“史料实证” 统编版新教材由于其编写体例和容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一些问题的阐述上存在着表述极简化的现象,这对教与学在知识掌握和思维提升上都会产生一定障碍,甚至有一些知识需要去多方求证才能廓清迷雾。一、缘起:完美演
学业评价 | 主题融通下的高三分层教学 今年是浙江省新教材选考的第一年,高三的复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统编教材知识跨度大,教材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即使是高三学生,仍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因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
学业评价 | 以五重“证”法构建证据意识 教学中,历史教师通过恰当的史料运用设计铺垫学生的理解层次,从而使得教学互动围绕“证”法这一主线展开,可以有效地优化教学的节奏。七年级下册第18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教学立意指向了“画中逢盛世,
学业评价 | 从共有历史看国际理解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历史可能是最分裂但又最统一的一个学科,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像它那样轻易地挑起偏见和敌意,或是培养全人类的博爱之心。”[1]因此以共有历史的新角度来分析高考历史试题可成为国际理
学业评价 | 分析开放性试题,优化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指出试题命制的主要原则是“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1]以开放、灵活
学业评价 | “故事情境,逻辑思辨”教学主张融于试题命制的探索 教学主张是教师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个人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和教学思想,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原则和灵魂。[1]在长期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初中历史的“四讲”原则[2]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故
初中教学研究 | 探索文本解读视阈下历史单元教学的路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栏目中提出“基于单元主题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自然单元是围绕某一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确定的,进而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
初中教学研究 |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初探 实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
初中教学研究 |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理路 教学实践发现:选取课外典型的历史人物设计课后作业,同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深化对课堂所学的认识。在教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笔者以蔡和森这位教科书之外的历史人物为抓手,设计了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