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地理2022年第11期

炎黄地理

炎黄地理2022年第11期

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炎黄地理》(月刊)创刊于1984年8月,主管单位: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山西文化艺术传媒中心。主要栏目: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质勘探、建筑施工、文史纵览、教育探究、农林园艺、经济管理、交流论坛等。

目录

历史文化 | 文武双全

江西境内不少山寨曾被作为藏书之所或读书之地,是为书香型山寨。在调查六座书香型山寨的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对这些山寨的“武略”和“文气”进行了介绍,旨在反映它们的防御原理和文化功用,揭晓它们与地方名人之

历史文化 | 《阿萨拉克齐史》之历代汗王与佛教关系初探

《阿萨拉克齐史》是一部史料价值浓厚的文献,着重记载了蒙古民族谱系的历史。作为一部编年史,书中不乏佛教经由吐蕃传入蒙古地区及其发展的相关史实。虽然学术界围绕《阿萨拉克齐史》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针对

历史文化 | 清代苗人入迁云南概述

苗族先民移居云南集中于元明清时期,清朝时期最多。从民族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史料、苗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学调查资料,分析了清代苗族迁入云南的历史进程、动因和特点。认为清代苗族大量迁入云南的原因,主要有

历史文化 | 光绪年间漠河至墨尔根筑路纠纷问题探微

清光绪年间因漠河金厂运输人员及运输黄金的需要,李金镛等人提出在康熙年间“奏捷之驿”的基础上,修复并扩建墨尔根至漠河驿道。但是,光绪年间关于此驿道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驿道修筑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势

历史文化 | 儒家君子思想的人格要求及其养成路径

君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和凝聚。中国传统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将“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并将其作为自己修身的最终目标。在今天,“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依然熠熠生辉。从儒家经典《四书》出发

历史文化 | 探究《史记·大宛列传》的史学研究价值

以《史记·大宛列传》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史记·大宛列传》的史学研究价值。研究综合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总结法,《史记·大宛列传》作为司马迁《史记》的组成部分,不仅叙述了西汉、西域及匈奴三者之间的关系发

历史文化 | 试论农业起源的认知和行为因素

农业化不只是人类对外部环境条件的被动适应,更是人类经过复杂认知过程的主动选择。不能将人的精神世界作黑箱化处理,认知是农业起源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化之前,人类已有数千年的定居史、动物驯化史,以及上

风土人情 | 羌族铠甲舞中肩铃的美学探析

羌族舞蹈中铠甲舞是比较常见的祭祀性舞蹈,而肩铃则是羌族人民在祭祀中用于祭祀神灵的道具,在铠甲舞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肩铃也逐渐成为羌族同胞闲暇时的一种娱乐性道具,肩铃的划圆动律和胯部的S型动律形

风土人情 | 山西汾阳地秧歌的文化特征研究

山西汾阳地秧歌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主要流传于山西汾阳市境内及孝义市与汾阳周围相邻的一些农村地区。对山西汾阳地秧歌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无疑对推动这一独特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扬有着十

风土人情 | 黄河流域水文化外译传播多维研究

黄河流域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好黄河流域水文化,讲好黄河流域水文化故事,对推动中华水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整理已有的文化外译文本资料、文化传播途径、传播平台等信息,以

遗产保护 | 乡村非遗传承路径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力提升,大家开始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大力追求。国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最珍贵的文化

旅游与思考 | 丽水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逐渐被人们重视。以丽水市2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传统村落的

旅游与思考 | 茯茶品牌的发展路径探索

“中国茯茶出陕西,陕西茯茶出泾阳。”茯茶品牌成型于明洪武元年(1368)的陕西泾阳茯砖茶,记录着古丝路传统文化和西域各地的历史变迁。随着时代变迁,为了更好地宣传茯茶,让更多的人了解茯茶,通过分析茯茶品

旅游与思考 | 丽江旅游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旅游文学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创作的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旅游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丽江市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当前,

旅游与思考 | 以南溪区江南镇龙文化促当地乡村振兴

江南镇在龙文化保护传承和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分别存在后继无人、模式单一等问题,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在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政策背景下,利用江南镇的特色龙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等措施,促

旅游与思考 | 与古为新 立地造物

随着“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大力度推进,各类乡村建设实践层出不穷,带来了新的“千村一面”。就无锡地区而言,也出现了江南印象式微和原乡风貌消逝的现象,暴露出传统工业化发展思路主导下的趋同性审美弊端。立

文物古建 | 东魏《赠代郡太守程哲碑》考

有关程哲碑的描述,最早见于《光绪山西通志》一书。此碑碑阳开有佛龛,龛内雕有结跏趺坐佛像,佛龛周围单线刻就菩萨、弟子,圆雕与线刻相结合,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碑阴刊刻有程哲的发愿文,碑文内容行云流水

文物古建 | 传承与发展:喀什古城的现状及开发保护

喀什古城是南疆喀什地区历史文化与当地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时间的洗礼,以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延续至今,成为喀什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喀什古城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过去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更在于

文物古建 | 数字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适老路径研究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资源集合地,是满足老年群体精神文化诉求的重要传播载体;在数字媒介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适老路径也出现新的转型升级。其中,内容设置要采用动静结合

文物古建 | 论陈列展览过程中馆藏文物的保护

馆藏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再生,因此,博物馆在举办展览时,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格外重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在展会期间,展会主办方和管理部门应密切配合,一旦两个部门之间产生分歧和矛盾,将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古建 | 焦作大王庙研究

焦作市在文物调查中发现数处明清大王庙,主要分布在黄河、大运河博爱段等河流地段。明清晋商、怀商及全国各地往来商人聚集于此,官府、漕运、商人等也在此祭祀祈福。焦作地区大王庙的历史是一部黄河、运河水患斗争史

书画长廊 | 南诏大理国阿嵯耶观音立姿像造型梳理

作为南诏大理国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教的重要信仰物和独有形象,阿嵯耶观音在造型上有许多值得梳理和挖掘的地方。通过对现存阿嵯耶观音立姿像的造型头身比例进行梳理,对头部、身部等局部进行分析,探究阿嵯耶观音的造

书画长廊 | 明青花人物纹饰的特点与内涵探讨

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明代的青花瓷艺术有着属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人物纹饰则是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明代,各个时期的人物纹饰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变化。同时,各个时期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等也有着

书画长廊 | 张浚《紫岩易传》太极观略析

“太极”是易学哲学史上的核心范畴,在内涵诠释上大体经历了形而下之“气”向形而上之本体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南渡初期的易学家张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紫岩易传》中,张浚肯认《易》为承载太极之道(理)的圣人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