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追寻文章的诗性之美 作诗、写文章无外乎辞藻、气韵、节奏、章法、义理五方面。五方面中,辞藻为基础,气韵、节奏、章法为手段,义理为核心。 其中辞藻与章法是显性呈现,节奏亦可吟咏以摸索,只有气韵最难,不能明白说出。然而文章、诗歌最以气韵为高,古人将之说得过于玄虚,认...
新文苑·新青年 | “氛围感”,是装饰生活还是粉饰懒惰 【编者按】 《人民日报》曾刊文对“氛围感”这样说明:“氛围感既是难以言喻的情绪、气氛,也是可知可感的具体事物,但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和生活韵味。”很多人会在开始学习、工作前,开展一个独特的“预热”环节,可以是挑选喜爱的文具、调整台灯的角度、...
新文苑·新青年 | 生活需要“氛围感” 老舍先生曾说:“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氛围感”是一种审美需求,凸显的是生活韵味,它的本意不是粉饰懒惰,只是让我们看到:生活是一个名词,需要生动的点缀。 “氛围感”可以是具体可感的事物...
新文苑·新青年 | 笃行当不怠,篱菊亦添香 古往今来,人们追求“氛围感”的热情不曾消弭。有人赞“氛围感”是浪漫情调,不落尘俗;有人嗤之以鼻,视“氛围感”为假模假式、无病呻吟。我认为,适当应用“氛围感”,可以为生活加一方有所助益的调味剂。 “氛围感”可以作为情绪、生活的载体。作家王小波...
新文苑·新青年 | “氛围感”是一种刚性需求 近日,社交媒体上又刮起了名为“氛围感”的风,从一个人的穿着搭配、拍照滤镜到书桌上书籍的摆放、灯光的颜色等,都要求营造出“氛围感”。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肯定“氛围感”给人带来的持久动力,有痛斥“氛围感”是消费主义下的“伪精...
新文苑·新青年 | 顶级“氛围感”是内心的丰盈 “氛围感”已然是当今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词之一。热词之“热”,反映了一个时期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氛围感”,使用者们达成了基本概念上的共识:“氛围感”是指外在环境的气氛和情调造成的一种特殊心理感受。关注“氛围感”本质上是对自我感受和体验的重视...
新文苑·新青年 | 跨越千年之梦 一朝悠悠,人言汴梁梦好。抚今追昔,科技强国之梦跨越千年,正向阳生发。 宋朝,一个风雨飘摇、明暗交织的时代。崇尚文气的外表,使它面对外敌时唯唯诺诺;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推动它攀越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高峰。走进开封博物馆,跨越千年历史,触...
新文苑·新青年 | 立足科技,接力科幻 当我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时,我第一次邂逅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意料不到的故事情节,如同“晴天霹雳”,惊醒了一直沉醉在童话里的我。我对这本已出版了100多年的《海底两万里》爱不释手,那超越时代科技水平一个世纪的“鹦...
新文苑·新青年 | 以科技之炬,传“中国式浪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题记 科学之光,如火燎原,势如破竹,异彩纷呈。当科技“撞上”了“中国式浪漫”,那无疑是给属于我们的新时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谓“中国式浪漫”?它展现的是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
新文苑·新青年 | 透过窗户看 透过窗户,你能看到什么? 我看见记忆的海在不断翻涌,时间的镜头在不断切换。 住在老家的时候,我常常透过二楼房间的窗户往外看。手能触摸到的是一棵大树的枝丫,能看到的只是蜿蜒的街道,再远些就是丛生的荒草了,能听到的无非是巷子里的狗吠、夜里的蛙叫...
新文苑·新青年 | 我和我的文创 说起文创,大多数人都不觉得陌生。文创可以实现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重新建构新的文化,形成内涵丰富的产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创产品也是物质与自我精神的融合成果。小至一方砚台、一段视频,大到一间书房、一个客厅、一处院落,一切都可以...
新文苑·新青年 | 心怀所爱 心有所怕 卓文君沽酒营生,为爱情;李清照修订《金石录》,乃爱好;柳如是投湖示忠,是爱国……爱是人类情感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一种。世间种种爱,都是快感和成就感的累积。 我们从爱中获取积极的情感反馈。“我感兴趣的是:为所爱而生,为所爱而死。”加缪曾如此说道...
新文苑·新青年 | “我” 灵魂的呼唤,宇宙的指引,人们所找寻的阿特曼究竟在何处? 婆罗门悉达多、沙门悉达多以及商人悉达多,他们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阿特曼,寻找着“我”。 “我”究竟在何处?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能够回答,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剖开自己覆盖...
新文苑·新青年 | 我疑故我在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或有浮浅庸俗的泡沫淹没过脖颈,“先怀疑、后攻击”像是写在基因里的癌,因怀疑而生的丑闻层出不穷。追求公理和正义的道路上有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唯有“键盘侠”持“怀疑”之毒匕喈喈怪笑,自以为是。 于是我们麻木了、颓丧了,不断...
新文苑·新青年 | 以“拙”立道,以“巧”行事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有句谚...
新写作·新高考 | 以拙心沉潜,以巧干行远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教诲弟子翟荟说,做科研“宁拙勿巧”。而俄罗斯有句谚语说:“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守拙与巧干看似矛盾,但在我看来,守拙与巧干可以兼而有之。生于矞矞皇皇之盛世,应以拙心沉潜,以巧干行远,以臻灵魂之澄澈,以求行者之无疆...
新写作·新高考 | 守拙求实,求巧致远 【点评】 本文大胆取舍、化繁为简,筛选出“拙(心)”与“巧(干)”两个核心概念,并以此适时勾连其他核心概念,进行运笔行文,逻辑架构清晰,议论充沛,精准充分地阐释了“拙(心)”“巧(干)”之间的思辨关系。开篇简要引述材料即抛出中心论点。接着,...
新写作·新高考 | 精准审题,把握立意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张衡列传》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 以上材料对青年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
新写作·新高考 | 付出亦是回报,耕耘皆是收获 【佳作展示】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吗?奋斗后一定有收获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似乎都在追寻着一种“付出就有回报”“耕耘就有收获”的劳动与知识之间的“买卖”。但有些时候,付出就是回报,耕耘就是收获。 付出铺就道路,走向光...
新写作·新高考 | 常思收获之果,方有耕耘之心 在快节奏的形势下,只看结果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与闻一多先生《红烛》中所说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大相径庭。这大概是因为能为生命中的伟大事业甘愿奉献生命的人毕竟在少数,大部分人已知此路坎坷,总会选择做一个看客。要让所有人都像伟人一样,是不...
新写作·新高考 | “显眼包”:丢人现眼还是特立独行 【热点速递】 2023年度的《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出炉,“显眼包”榜上有名。“显眼包”也作“现眼包”,来自方言,最早用来形容一个人爱出风头,非常张扬,同时又丢人现眼,对象也可以是事物。在互联网社交语境下,“显眼包”属于中性词,可褒可贬。它的...
新写作·新高考 | 寻求本心 片段一 人们往往会因为随大流而不敢做特立独行的人,甚至在禁锢中屡受挫折却又不敢发泄,于是常以自我感动式的吃苦来麻痹精神,隐藏内心。这样不仅有害而且有病,面面俱到,却充满痛苦。想要活得相对简单和快乐,便先要寻求本心。有人说:“我既无法断除苦的...
新写作·新高考 | 苏东坡:你要我毁灭,我偏不! 杨菁,女,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中学语文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勉县诗词学会副主席。2005年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获得第五届鄂尔多斯诗歌那达慕原创诗歌等奖项近40次。 一个人,能把好日子过...
新阅读·新视野 | 《人类群星闪耀时》:天才们改变历史的生动瞬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校长,曾获评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浙江省春蚕奖,为浙派名校长培养对象、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杭州市优秀校长、余杭区名校长、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 《人类群星闪耀时》为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
新阅读·新视野 | 在“新天地”中创建“天地” 项香女,教育硕士。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浙江大学“浙派名师班”实践导师、国培语文实践导师、浙江省人民政府兼职督学,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等10多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