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长书 | 回忆陈旭麓老师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先生辞世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先生的音容笑貌,也几次提笔写过一些回忆文字,却因自己不满意而搁置。如今接近古稀之年,不想留下终身遗憾,所以贸然动笔,写下虽然零乱
短长书 | 「我是大正之子」: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 十多年前,我访学日本,听东京的学界朋友谈论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丸山真男。当时,被翻译成中文的丸山著作,寥寥无几。近年来,他的作品陆续译介进来,然而,对于“面向欧美、背对东亚”的中国思想界来说,丸山依然
短长书 | 从文明帝国到帝国文明 一、帝国与文明帝国总是与“殖民”结合在一起,从而必然要面对异族的文化与法律,必然要面对生活方式与政治制度上的差异 并且,帝国还须有能力消化、吸纳这些差异。唯有如此,帝国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体,不会因地域
短长书 | 「故事」如何影响经济决策与宏观经济 二00七年,沪市指数突破六千点,有经济学家不断鼓吹“一万点可期”。当时,我所熟悉的某所地方高校,教研之余,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股市。其中一位哲学教授,更是放弃了购买单位廉价自建房的机会,把原本用于购房的
短长书 | 粮仓或是粮荒 随着东欧局势的进展,以及俄乌战事的展开,世界的目光重新回到了亚欧大陆的这一端。这一场战争无疑牵连甚大,在谈及俄乌情况对世界的影响时,除开军事、制裁、难民以及油气资源,还有不少分析者也指出了俄乌两国都是
短长书 | 何兆武先生的中外融通 何兆武先生是一位率性而纯真的学者,即使到了晚年,尽管动作不便,反应也比较迟缓,但依然可看到他的眼中闪烁着聪慧的光芒,没有一丝浑浊,绝对不是那种我们常见的或老练或麻木的眼神。他更是一位智者,与他谈话,看
短长书 | “经”“权”之辩 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风流人物”,以辜鸿铭之睥睨傲世,同时代之康有为、严复等都遭其贬损、讥笑,却甘为张之洞之幕僚下属,历时二十余年,可见其对张之洞的推崇。然而,张之洞的代表性的著作《劝学篇》,“中体
短长书 | “照扮冠服”的前世今生 关于明清戏曲、小说插图功能的研究,学界一般认为,戏曲插图多一重场上的属性,即“照扮冠服”“唱与图合”此类的功能 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照扮冠服”“唱与图合”只是商家营销的噱头,是一种“文图共谋的陷阱”
短长书 | 一石之微 易福平兄发我一页图片,说得自辽宁省博物馆,其上有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的题字,供我留存。确实是苏慧廉的笔迹,这我熟悉,他的汉名印章,倒是第一次见。苏慧廉写的是英文,一
短长书 | 历史与记忆:辛亥年的周善培 李劼人创作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向为历史学者所重。一九六二年,他在致友人信中说,《大波》第三部挖掘成都假独立之根源,使掩饰五十余年的真面目之“周秃子”,暴其丑恶于光天化
短长书 | 一九三八:“非常时期”的一场越境私奔及其余波 一九三八年一月五日,《东京朝日新闻》 刊出了一则新闻,题为“冈田嘉子谜之去向:与杉本良吉氏一道消失在桦太”。在新年的喜庆祥和气氛中,这则新闻的副标题更是耸动视听—“离奇:遇难、殉情还是有计划的私奔?”
短长书 | 马尔登、达菲、吉卜林与巴特勒夫人 二00九年七月,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C a r o l A n nD u f f y)邀请十多位诗人,写作了十七首诗歌,从各个角度思考伊拉克战争与阿富汗战争,发表在《卫报》之上。此时,由美国
短长书 | 于断裂处重生 士人世界中,金石与金银分处文明两端——前者承载三代礼制,后者不见经传。为搜求金石,李清照自言首先舍弃金银珠饰:“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落难时也奉夫命:“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短长书 | “形而上学”与“元宇宙”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哲学家讨论的用语,一般用来称谓一种哲学形态,也有人用它称谓一种哲学方式,与辩证法相对应。哲学之外也有人使用这个词,“形而上学猖獗”这个说法曾一度流行,这大概属于社会上借用
品书录 | 探寻诗境的入口 最近收到蔡宗齐教授寄来的新作《语法与诗境—汉诗艺术之破析》,这使人想起高友工、梅祖麟两位先生的旧作《唐诗的魅力》。《唐诗的魅力》使用雅各布森提出的对等原则(T h e p r i n c i p l
品书录 | 黑弥撒与撒旦先生 一本一直没办法读完的厚书,像一场持续而漫长的勾引。想起来,总还是个浪漫的念想。既然得不到,就不如好好供起来。《尤利西斯》大概就是这样不讲道理先把人砸晕,再由许许多多渴望它的人将它毕恭毕敬供上神坛。极少
品书录 | “微笑”的革命 微笑象征友善,浅浅一笑成了一种无关地域、政治与宗教而为人广泛接受的社交礼仪。不过,当下司空见惯的微笑竟然也有其历史性。法国史学者柯林·琼斯在《十八世纪巴黎的微笑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违反直觉的结论:在
品书录 | 被解放的女性身体? 二十世纪初, 为应对危机,清廷开启了《大清钦定刑律》的修订工作。汉唐以来的刑律,礼教是其核心,但《大清钦定刑律》的修订却是仿照以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为基础的西法来进行。如此“激进”的举措,势必引发争议无
品书录 | 美国社会科学史中的时间静止术 思想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两本看似无关的著作,在方法和问题意识上却有直接承继关系,抓住这条隐藏的思想线索,就把握了原书的要旨。多萝西·罗斯的《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初版于一九九一年,是
品书录 | 多义性与单行道 一在《单行道》扉页上,有一段致敬题词:“这条街叫阿丝雅·拉西斯,以她的名字命名,她作为工程师,在作者心中打通了这条街。”但是,在由阿多诺整理的一九五五年版《本雅明文集》中,这句致敬却被删去了,二人合作
品书录 | 诉诸良知的对话 由《说吧,从头说起》《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到《深度对话茅奖作家》,再到这部《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似这样矢志“将文学访谈进行到底”,舒晋瑜大概是唯一的。需要对当代文学怀有怎样的热情和执着,才能如此
读书短札 | 富辰论妇德 僖公二十四年传:“夏,狄伐郑,取栎。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狄固贪惏,王又启之。女德无极,妇怨无终,狄必为患。’富辰言“女德无极,妇怨无终”,“德”
读书短札 | 民初书画胜流 张挂书画,旧时布置居室厅堂的“标配”。贵胄府邸、官宦人家、书香门第,耕读之家,莫不如此。清末民初欧风吹进,上流社会以洋货为时髦,但居室陈设依旧传统,少不了中堂、对联、条屏之类的书画。一九一八年夏,三十
读书短札 | 朱熹的比喻? 葛兆光先生为了说明“思想史中的层层积累”,借用过“酒中添水”的比喻:朱熹曾经举了一个僧人的话说,“今人解书,如一盏酒,被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添些水,次第添来添去,都淡了”。朱熹不同意这种看法,便反过
读书短札 | 《陈敏“七弟顽冗”考》再补 罗新先生《陈敏“七弟顽冗”考》(《中国史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二期)认为,《晋书》本传所载陈敏“七第顽冗”之“七第”,并不是唐长孺、周一良二先生所理解的乡品,当以《资治通鉴》所记“七弟顽冗”为是,即陈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