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长书 | 从学术史的路径进入思想史的风景 研究学问,最难处莫过于:如何真正走入思想的领地。有人觉得,应当把思想文本与作者的经历分割开,文本原本有其独有的脉络,切不可为作者那些限于时代和生活情境的私人因素“污染”了。有人则认为,恰恰是因为思想家
短长书 | 轴心时代:哲学概念的社会学诠释 一《人类历史上的三个轴心时代:道德、物质、精神》(The Thre eAxial Ages: Moral, Material, Mental ,以下简称《三个轴心时代》)是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约翰·
短长书 | 门罗主义变形记 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国力越发强大,面对帝国主义纷纷在世界各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这一新兴强国也开始跃跃欲试。一八九八年,美国开始觊觎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的菲律宾,时任美国总统的麦金莱却向陆军部长说:“
短长书 | 重写文学史如何可能 一春节前收到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以下简称《新编》)中文本,以前多次听他讲过这部文学史的编纂,终于一饱
短长书 | 为了忘“缺”的记忆:社会学的民俗学 一民俗学,又有“日常学”之称。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其起源与民族主义、浪漫主义等与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的思潮有关,但因为它同样是对抗启蒙主义(the Enlightenment)的产物,所以天然具有反抗性、在
短长书 | 历史小说中的全球史叙述 与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全球史潮流相呼应,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长时段现代历史叙述的空间视野, 也出现了向全球史转变的迹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存在一个一直在持续但长期被忽视的
短长书 | 私恩与公帑 曾经有人建议,对传统文化中某些关键词,是不是应该像雷蒙·威廉斯那样,做一番梳理和考察。不过这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历史上一度极为流行的概念,随着文化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似已边缘化了,但是又不尽然,
短长书 | 一个偶然走入历史的孙吴县吏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边塞汉简、随葬文书中记录的一个个“小人物”,诸如“令史弘”“师君兄”,经过历史学家的整理和研究,逐渐“复活”。不同于传世文献中那些对历史走向、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的
短长书 | 卡带、CD与贝多芬 上大学期间,曾看过一部上海译制片厂配音的罗马尼亚影片《橡树十万火急》。片中有爱国军官乌德雷亚上尉与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老同学维尔纳见面的情景,背景音乐为一段几分钟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即最后一乐章里,
短长书 | 以谤为规?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0),大清帝国的重中之重是为皇上庆贺八十大寿,规范的用词是“八旬万寿”。这是一场精心筹备和运作的举国欢庆,从两年前就开始发布一道道谕旨,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寻找与表彰百岁老人以及五世
短长书 | “伊乃浙人,其胸怀甚不可信” 浙江海宁查家,是清代以来蜚声海内的书香世家。对今天的人来说,查家最著名的人物应当是金庸(查良镛)。不过,历史上查家最辉煌的时候,还得数康熙末雍正初。其时查家三兄弟,老大查慎行(原名嗣琏)、老二嗣瑮、老
短长书 | 数据主权时代的治理新秩序 二0二0年七月二日,欧洲议会智库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欧洲的数字主权》,阐述了欧盟提出数字主权的背景和加强欧盟在数字领域战略自主权的新政方针,并明确了二十四项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 无独有偶,七月三十日,欧洲
短长书 | 人类认知与信息茧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经济刚刚出现的时候,媒体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是抱有某种玫瑰色的幻想的:互联网会将整个世界变成一整片信息平地。这样一来,知识密集地域与知识稀疏地域之间的各种差别也就变得不重要了,优质的
短长书 | 斯密的道德哲学戏剧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格瑞斯沃德(Charles L. Griswold, JR.)对斯密道德哲学的解读,这个词应该是“戏剧”。他不仅用戏剧来概括斯密的修辞风格,也用“剧场比喻”来分析、同情、理解其
短长书 | 在《瘟疫与霍乱》中追寻耶尔森的记忆 似乎很难用一句话介绍亚历山大·耶尔森(AlexandreYersin,1863-1943)。他是医生、细菌学家、海员、探险家、商人、植物学家。他发现了白喉毒素、鼠疫病原体,是第一个经陆路连接安南与高棉
品书录 | 在抗疫中寻道 二0一三年,当今俄罗斯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奖项之一“大书奖”颁给了沃多拉兹金的长篇小说《拉夫尔》,令这位年近半百的古代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从此名噪文坛,不仅引起批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赢得国内外读者和作家的
品书录 | 海岛社会的历史解读 国境之东的海岸线、翻涌的碧波、星罗棋布的岛屿,其历史意蕴复杂多变。岛是海中之山,是渔民的航标,是军事的前哨堡垒,也是水上流民来去自如的站点。相应地,从中原王朝和地方治理的角度来看,受限于治理和技术手段
品书录 | “宗教之外”的李泽厚与“宗教之后”的罗尔斯 二0二一年初,已过鲐背之年的李泽厚先生,在对谈中聊出了对自己毕生思想的整体概括,大概可以用四个“三”来加以概观—思想史三论,哲学三纲要,伦理学三说,美学三书,再外加《批判哲学的批判》和《论语今读》。后
品书录 | 在中国发现欧亚 粟特人三兄弟毗黎沙漫盘陀(Vrēshmanvandak)、射勿盘陀(Zhematvandak)、拂卤吐盘陀(Parōtvandak),在长安为父母建造石墓,并刻写了汉文、粟特文双语“墓志”:北周大象二
品书录 | 卢布尔雅那:一个被爱的地方 一在斯洛文尼亚语里,卢布尔雅那(Ljubljana)的意思是“一个被爱的地方”,它的发音听上去和它的语义同样温柔,你需要稍稍嘟起嘴,让声带产生的振动气流轻轻穿过嘴唇围成的小圈,于是念这个城市的名字就像
品书录 | 孟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在《滕文公上》请教“为国”的对话中,孟子答复说:“《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查《孟子》,文公同孟子当面交流过五次,并曾遣使请益,是齐宣王(十四次)、梁惠王
品书录 | 《庄子》中的多面孔子 多面而复杂的孔子形象,是阅读《庄子》时经常困扰读者的问题之一。与《论语》中相对单纯的师者形象相比,《庄子》书中的孔子呈现出多重面孔,其中,既有一定的历史真实,又有明显的虚构嫁接,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描述
品书录 | 祓禊之间 《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武帝过平阳公主处相中卫子夫一事,其中有一句作“武帝祓霸上还”(中华书局二0一四年修订版,2399 页)。南朝宋裴骃所著《史记集解》于“祓”字下注云“徐广曰: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
品书录 | 毡笔淡墨衮转书 《唐摭言》卷十五载唐初科举放榜情形:“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进士榜头,竖黏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文皇顷以飞帛
品书录 | “西谛本”《书经直解》 郑振铎先生在其《西谛书目》经部《书》类著录:“《书经直解》存三卷,明申时行等撰,明万历二十一年刊本,二册,存卷一至二、五。”此本《书经直解》现藏于国家图书馆,钤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等印。该书前有题
品书录 | 《钓矶立谈》成书时间考 《钓矶立谈》是有关南唐历史的著名笔记,马令、陆游两《南唐书》都有征引。因其不题撰人,学界对它的作者有“史虚白”“史虚白仲子”“史温”“史虚白弟侄辈”“史囗”(阙名)等说法。诸家可能因对作者问题的兴趣,
品书录 | 《江浙访书记》中的“甘薯” 谢国桢先生是少有的关注农业史文献的明清史大家,这在其《江浙访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二00四年版)中多有体现。谢国桢在南京图书馆发现了《金薯传习录》,为学界一大发现,打破了当时福建省图书馆对该书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