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不需要神剧: 日军家书如是说 二0一六和二0一八年夏天,我同王中忱、刘建辉、王铁军、陈东诸位教授一道,受邀参加了日本岩手大学教育学部的基础研究课题——“建立区域合作的自省历史认识”。学部长今野日出晴教授认为,大学及“东北亚历史认识
| 大佛次郎战败日记中的“神风”与荷风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八日,镰仓是一个难得的晴天。嗜书如命的作家大佛次郎约上了友人到横滨的旧书店闲逛,并在一家店里发现了不少令他垂涎的好书,其中包括英译的三卷本《堂吉诃德》。询价后,书店老板当即表示这些书只
| 城市意象:原典和新用 在城市设计这个领域中,《城市意象》怕是迄今最有名的理论著作之一了。它的作者凯文·林奇(一九一八至一九八四)早年是耶鲁建筑生。面临一个全面变革的时代,林奇对巴黎美院式样的建筑教育感到不满,因此他出走成了
| 新人物与旧科举:梁启超的反复和孙中山的不变 清末停科举,民初反思停科举。作为一个过程,二十世纪初年的这一段思想历程由知识人开先,以知识人为主体。因此,主张停科举的主要人物,反思停科举的主要人物,以及十多年之间,先主张停科举,后反思停科举的主要人
| “痛史当年待补删” 石泉先生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研究生论文《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之中国政局》,在经历半个世纪“历史风雨尘埃的冲刷掩埋之后”,易名《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以下简称《晚清政局》,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在一
| 法治的悖论 法治思想与社会契约论都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共同奠定了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两种起源于不同历史时期、内在逻辑迥异的政治思想在理论结构上却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这种矛盾不仅引发了西方政治
| 重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政治思想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是一个复辟和反动的时期。它介于一七九二年的第一共和国和一八四八年的第二共和国之间。在拿破仑帝国和两个君主立宪制王朝时期,新旧社会力量不断相互拉锯。这种印象容易使人
短长书 | 陈忠实的道德文章 辛弃疾称颂余伯熙曰:“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从道德和文章两个方面褒扬其朋友,显然颇为得力。不过我写的关于陈忠实的道德文章,别有意思,这便是:陈忠实的道德要求及其道德体验有益于他的文学创作。
短长书 | “数年粮食,一屋图书” 据鲁迅说,要做学术研究工作,首先要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就是“ 数年粮食,一屋图书”。他在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致曹聚仁的信中说: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
短长书 | “野比尔”邦奇与地理学传奇 随着大卫·哈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声名鹊起,作为一门“小”学科的人文地理学被更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者所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城市研究乃至文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广泛阅读哈维等人文地理学家
短长书 | 图像证史需谨慎 图像史料同文本史料和口述证词一样,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早在十八世纪,历史学家就开始运用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例如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里,便提到当时的英国史研究采用了贝叶
短长书 | 考古学取代不了史前史 历史分期问题既是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问题,也是话语权问题,而历史分期的核心基准——时间则是一个不断被建构起来的概念。一六五0年,爱尔兰大主教厄谢尔(James Ussher,1581-1656
短长书 | 水晶的尴尬 我们已经知道,夏志清发表于一九五七年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首开重评张爱玲并肯定她在文学史上地位之先河,以后的若干年里,其影响一直在发酵中,而只有到水晶评论张爱玲小说的文章在七十年代初期陆续出来,才可
短长书 | “透物见人”的得与失 考古学文化是指分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考古遗存的总和。毫无疑问,考古遗存是由人创造的,那么由一系列考古遗存构成的考古学文化就是由某一特定的人群创造的。然而,这一人群的内部关系以及与其他人
短长书 | 祭祀与德行 一一九一七年,王国维写就著名的《殷周制度论》,文章开头便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他看来,西周王朝发明了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三种新制度,这些伟大的创举可以“安国
短长书 | 达尔马提亚:海边的南斯拉夫 如果一个人想要好好瞧瞧从前的“南斯拉夫”长什么样,可又不愿碰触那些最让人心碎的部分,那么我很想建议他去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走一走,那里有个达尔马提亚。它曾经属于南斯拉夫,现在属于克罗地亚,但也永远属于蔚蓝
品书录 | 一部写了半世的书 从不惑到耳顺之年,一部《诗仙·酒神·孤独旅人: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竟然写了半世。李白《将进酒》,在中国,妇孺皆可诵之。诗,情似奔马,势不可遏,宣泄不羁。无论何人读之,都会为其强烈感染。豪放者借其显示
品书录 | 找回丢失了的中国故事 英国诗人吉卜林曾写道:“哦,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能相聚。”要是事实果真如此,人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了。可悲的是,这样歪曲历史事实的陈词滥调竟得到了不少人的青
品书录 | 让“可信”的人更“可爱” 王国维曾感叹:“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本想通过研究哲学解决“人生之问题”的王国维反倒陷入了“可信”与“可爱”两难取舍的烦闷中。虽是抱怨之词,却也无意中揭示出了学术研究尤其是人物
品书录 | 人性与政治的伦理张力 政治作为一种人类公共事务的管理现象,几乎与每个人利害攸关,政治的发展历程始终是人类对社会进步不断探究的历程。然而,它又是最扑朔迷离和令人难以捉摸的现象,人性的复杂决定了政治的复杂性。政治甚至还是人性的
品书录 | 古典音乐何以背离了“公共”与“日常” 二00七年一月十二日,华盛顿朗芳广场地铁站。一个衣着普通、头戴鸭舌帽的街头艺人,在周五早上人来人往的华府地铁站,拉着招徕听众的小提琴曲。他脚边放着收钱的琴盒,四周则是来去匆匆的上班族。他整整演奏了四十
品书录 | 无问「西」「东」 对于许多美国非裔作家来说,不管其作品中是否直接出现音乐元素,都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音乐性。不同种类的爵士乐的各种节奏与旋律近乎以压倒性的方式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并深深地影响、形塑着他们的创作心理、创
品书录 | 沈周画中的文人如何读书? “山迥烟云重,门闲草木深。读书不出户,谁识道人心。”这是“吴门画派”代表画家沈周(一四二七至一五0九)在其《秋林读书图》(图一)中题写的诗句。沈周在画中描绘了这样一种场景:在旷远的深山中,陡峭的山麓下
读书短札 | 正体、古体与俗写体 每个时代,书写的字体不止一种,功能自不同。启功《古代字体论稿》说:“每一个时代中,字体至少有三大部分:当时通行的正体字 以前各时代的各种古体字 新兴的新体字或说俗体字。”历代正体字、古体字有“详而静”
读书短札 | “不二过”?“不诿过”? 孔子表扬颜回,说他:“不迁怒,不二过。”(《论语·雍也》)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不二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上册第一分册,166 页)我上大学时旁听中文系古代汉语课,王力此书
读书短札 | 四七二十七 我从张中行老师的文章中得知了一个“四七二十七”的故事:二人争论不休,一个说四七二十八,另一人坚持四七二十七。官员过问,问第二人,你是否确认四七二十七,回答绝对如此。官员说好了,无罪释放。然后下令打四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