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2024年第24期

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2024年第24期

半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聚焦热点话题,探索人与自然;汇集奇闻异趣,网罗超自然现象。旨在把科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方式的多

目录

卷首语 | 中国北斗,连接全球

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是人们辨识方位、制定历法的重要依据,因此,北斗在中华文化里也有着特别的意义。1994年,中国启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并命名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就印刻着千百年来中国人赋予北斗的文化

前沿 | 现代人大脑为何比祖先大很多

人类的远古祖先露西,生活在300万至400万年前。尽管露西的外貌已初具现代人类的雏形,且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能,但她与现代智人之间仍存在着一个显著的鸿沟:现代人的大脑体积是露西大脑的3倍有余。想象一下,

前沿 | 中俄科学家研制出抗极寒材料

据人民网报道,俄罗斯国家研究型技术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科学家近日联合研发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该材料即使在极寒环境下(-150℃)依然能保持机械性能。该研究团队基于金属及金属玻璃化合物,开发出了

前沿 | 3D打印创建出最小人体微血管

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项开创性的3D打印技术,成功创建出迄今最小的人体微血管。这一进展有望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药物测试方法,从而终结使用动物进行药物测试的历史。相关论

前沿 | 2027年夏季北极可能出现“无冰日”

据《自然·通讯》杂志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到2027年夏天,北极或将出现有记录以来首次所有海冰几乎都融化的情况。北极海冰正以每年超过12%的速度消失。而当北冰洋海冰面积少于100万平方

前沿 | 为何西伯利亚容易形成冷空气

寒潮、暴雪、大风……最近一周,中央气象台连发天气预警。你知道吗,其实大部分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来自西伯利亚。为何西伯利亚容易形成冷空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解释,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移到南半

前沿 | 单细胞不需用脑便能学习

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是单细胞生物,也会表现出习惯化行为,这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式。该发现不仅改变了科学家对于细胞功能的理解,还为癌症免疫学的应用开辟了可能性。该研究报告发表在日前出版的《当代生物学》

前沿 | 贴敷式输注贴“无痛无线”挂盐水

据浙江大学药学院官方消息,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顾臻教授、张宇琪研究员、俞计成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鸿鹄主

科学探奇 | 跟着水熊虫探索极端环境下的生命

在科幻作品中,水熊虫的形象常被赋予超自然的能力,如2017年播出的美国科幻剧《星际迷航:发现号》中就有一个十分令人震撼的情节:巨型水熊虫通过菌丝网络在转瞬间穿越到不同的宇宙空间。现实中,水熊虫并没有这

封面故事 | “北斗”30年

前不久,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59、60颗北斗导航卫星。该组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后发射的第二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次发射。北斗卫星导航

封面故事 | 中国“北斗”30年闪耀星空,服务世界

北斗系统的研发,就是一曲我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奋斗之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各国科技实力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在军事、民用领域的诸多关键应用,决定其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封面故事 | 三十载追梦北斗从“天边”到“身边”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将北斗系统建成亮丽的“国家名

封面故事 | 创新,撑起北斗的时空基准

1994年12月,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工程获批,一场汇集全国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大会战”就此开启。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

封面故事 | 北斗+从“耀苍穹”到“伴身边”

北斗,北方苍穹中的七颗明星。古时,人们靠它指引方向、分辨季节、标定时刻。今日,说起北斗,它多了另一层含义。此时此刻,在距离地球数万公里之外,48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岗”运行,“闪耀”太空。从手机定位到汽

封面故事 | 北斗发布未来重磅计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日前发布。规划提出,未来在确保北斗三号系统稳定运行基础上,中国将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强大、服务更优质的下一代北斗系统。中国计划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封面故事 | “北斗”三十载青春筑“星海”

林宝军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也是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他将第59颗、60颗北斗导航卫星称为“北斗三号收官星”,为此写了一首词《满江红·北斗三号收官星》,庆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

封面故事 | 三十而立 梦想成真

北斗系统工程立项以来,已走过波澜壮阔的30年。三十而立,星河璀璨,梦想成真。作为“北斗母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见证了“北斗”追梦的壮丽征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指控大厅内,“01”指挥

寰宇内外 | 换个角度看地球

有时候,我们习惯站在地面上看世界,可是当你从高空或者太空的视角俯瞰地球时,很多熟悉的地方会变得陌生又震撼。这些画面不仅美到让人窒息,还会颠覆你对地球的认知。原来我们的星球,还有这么多隐藏的“艺术品”!

真相 | 吃银杏果能降压降脂?

气温骤降,又到了心血管病高发季节。如何养护好心血管再次被提上了日程,喝醋软化血管、吃银杏果降脂降压等保健秘方纷纷上线。不过,真相悲剧了,这些江湖传言统统不靠谱。长期喝纯净水有害健康真相:纯净水是经过多

聚焦 | 南水北调10周年绿色生态长廊通南北

“东线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千米,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且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成为纵贯南北的绿色生态长廊。”2024年11月11日—15日,“沿着水网看中国——见证南水北调

聚焦 |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10周年

2024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缓解受水城市用水紧张局面,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

专栏 | 高校该如何引导学生规范使用人工智能

近期,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了“六个禁止”,对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据我了解,

专栏 | 故园科幻:中国科幻的“乡愁”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故乡”往往与“现代性”形成对照,在离开故乡之后,用一种或怀旧或批判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在科幻文学中,对故乡的书写并不多见,大概缘于科幻自带某种世界性,关注的问题较少受到地域的限制。

万象 | 不太大也不太小,人类的体型为何“刚刚好”

自然界中动物的体型千差万别,从小小的老鼠到庞大的大象,这种多样性让科学家很难找出一个统一的规律,也很难比较孰优孰劣。另一方面,现代人类和已灭绝的“古人类”的体型也不尽相同,比如300多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人物 | “种田农民”和他的玉米情结

严建兵教授(左一)在实验室与团队讨论课题。图片|中国科协之声11月13日上午,宜机收玉米产学研合作研讨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湖北洪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严建兵教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于

科学课堂 | 利用静电植绒技术制作书签

3000多年前,中国就学会了静电植绒技术,最初以树脂之类糊黏性的东西涂在物体上,然后撒上木纤维或其他细粉状东西用于装饰,这便是植绒的雏形。植绒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预处理:对需要植绒的物

书评 | 耄耋之年笔耕不辍晚霞正红著书立说

图书名称:&nbsp 《王子·乐律学家·科学家:朱载堉》作者:戴念祖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nbsp 98.00元戴念祖先生是中国物理学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和建设者之一,也为音乐史学界所熟知。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