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观园2023年第22期

科学大观园

科学大观园2023年第22期

半月刊 人文科普

简介

聚焦热点话题,探索人与自然;汇集奇闻异趣,网罗超自然现象。旨在把科学的严谨性与普及方式的多

目录

卷首语 | 迁徙路,生命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出行正在变得越来越快速和便捷。人们为了工作、学习、旅行等各种目的,跨越大洲大洋,在世界各地之间穿梭。在动物世界中,也存在距离不等的迁徙现象,而它们的

前沿 | 海星脑袋找到了

11月1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海星和其它棘皮动物的身体,其实是它们的头部。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长期以来的谜团:这些生物是如何进化出独特的星形身体的。棘皮动物是一类动物,包括海星、海胆

前沿 | 地球核心正在泄漏氦?

加州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小组日前称,已发现地球核心正在泄漏的证据。在加拿大熔岩流中,有一种高水平的罕见氦同位素,科学家认为其起源于地球核心。氦在地球上相对稀罕,有一些深藏于地下,位于地

前沿 | 南极冰盖下发现古代河流地貌

《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南极洲东部冰盖下发现了古代河流侵蚀地貌。这一地貌至少1400万年没有被触及。论文作者认为,随着气候变暖,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地球气候正在快速改变,温室效应让全

前沿 | 俄从空间站发射太阳帆卫星

10月26日,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和尼古拉·丘布在国际空间站出舱期间,借助专门的发射装置在研究借助太阳帆的运动实验框架内发射了一颗太阳帆卫星。卫星发射后,宇航员将看到卫星太阳帆如何展开的。研究

前沿 | 月球或来自远古行星撞地球

“火星撞地球”经常被用来形容“非常令人震惊的事情”。而美国“太空”网站11月1日称,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显示,在数十亿年前,一颗体积类似

前沿 | 研究发现火星半径缩小

《自然》10月25日发表的两篇研究发现,火星的液态铁核可能被一层完全熔融的硅酸盐包裹。研究结果提出了对火星内部的新解释,提示火星核比之前认为的更小、密度更大。2021年对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

前沿 | 猫有近300种面部表情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10月3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猫并不像人们此前认为的那么“高冷”,它们可以利用近300种面部表情进行沟通。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行为过程》杂志。科学家已经对狗、

科学探奇 |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厚被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挑战生理极

封面故事 | 迁徙之路

“迁徙不是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穿越风暴,许多困难不是人类能够想象的。迁徙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需要一生的不倦经营,就算前方有喜马拉雅山上的暴雪和雪崩,有鬣狗的利齿和猎人的枪

封面故事 | 迁徙之路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保证

对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来说,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它们同样会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它们迁徙的规模与人类相比,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条条再熟悉不过的迁徙之路,它们已经走过了至少数百年。目标

封面故事 | 长距离迁徙候鸟为什么不会迷路

全球1万多种鸟类中,约1/5是迁徙的候鸟。每年数十亿只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路线几乎遍布全球。候鸟迁徙路线是如何形成的?长距离飞行为何不会迷路?历时12年,我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工作,以北极游

封面故事 | 千年鸟道上的候鸟劫

从半山腰到山顶途中,岳桦和军骏发现一只远东山雀被网缠住。这张捕鸟网布得很高,军骏踮着脚拉网仍然很难把它救下来。岳桦见状,向下拉绑网的绳子,军骏一边向下拉网,一边用剪刀剪开缠住远东山雀的细网。岳桦看到鸟

封面故事 | 监测迁徙猛禽搭建全国网络太难

秋天,当大雁南飞之际,另一类迁徙的鸟类——猛禽也踏上了漫长的迁飞之路。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和广西美境自然的监测人员,在金秋的迁徙季再一次迎来了与猛禽相会的日子。为了记录猛禽迁飞的宝贵数据,多年来,猛禽

寰宇内外 | 动物洗的什么澡

泥浆沐浴你要是在泥巴里打滚,父母可能会气到说不出话,但犀牛、大象、猪等哺乳动物却会全家一起在泥地里洗澡。泥浆是它们的多功能“沐浴露”,裹在它们身上会形成保护层,不仅防晒、防虫,还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当泥

真相 | 大闸蟹用抗生素浸泡防病网上流传的说法靠谱吗

玉米飘须,谷粱垂首。丰收的秋季,大闸蟹、板栗等美食陆续出现在各家各户的餐桌上。与此同时,不少有关食品的流言也开始冒头——大闸蟹用抗生素浸泡防病、刚宰杀的猪牛羊的肉最可口、糖炒栗子被加了石蜡、吃空心菜会

聚焦 | 航天测控人仰望星空 守望“神舟”

坐标:首都北京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链路建立正常,数据收发正常”“任务计划执行正常,软件运行正常”……10月20日,北京中继卫星系统指控大厅中,某软件分系统测试正紧张有序进行。耳边不时传来各岗位调度

专栏 | 科幻创作与科技创新,该怎样双向奔赴

“外国读者对中国科幻的兴趣和需求越来越大,科幻市场供给亟须丰富壮大,要想方设法鼓励更多人写科幻作品,才会有好作品涌现,现在中国科幻作家的数量还很少。”科幻编辑、暖夜工作室创始人丁诗颖参加完第81届世界

地球故事 | 全球9万个湖泊的“温度地图”了

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湖泊表面温度持续上升,引发湖泊缺氧、藻类暴发、鱼类死亡等湖泊生态问题。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冯炼课题组针对全球9万多个湖泊,绘

地球故事 | 黄河有准确生日了

黄河终于有了准确的生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等中国科学家围绕黄河“身世”和现代黄河水系格局形成时代展开研究。他们通过地下水精细定年测定,得出了“现代黄河水系格局的形成时代为125

万象 | 动物超越人类的五种感知能力

人类拥有一些经过长时间进化、功能良好、结构复杂的感官。例如,我们的视觉可以看遍红橙黄绿蓝靛紫等缤纷的色彩,我们的听觉可以感受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嗅觉有助于发现火灾以及食品变质等危险。美国《发现》网站近

文化 | 在冷湖的星空与旷野中探索中国科幻的未来

夜幕降临,冷湖的天空上繁星闪耀,银河仿佛就在眼前流淌。半个多世纪前,一批石油人披星戴月,冷湖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上;如今,又一群奋斗者来到冷湖,在冷湖的星空与旷野中探索中国科幻的未来。冷湖是蒙古

人物 | 李林为国一生三次转方向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的院士墙上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位满头银丝、戴着金丝边框眼镜的女科学家开怀大笑,让观者如沐春风。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李林。很多

人物 | 吃软不吃硬的非牛顿流体

为什么叫非牛顿流体呢?艾萨克·牛顿是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曾描述过普通液体和流体的一些表现,但是有一些流体不遵守他的定律,所以这类流体就叫作非牛顿流体。今天就让我们探究它的神奇之处吧!实验材料淀粉、水

阳光童书 | 让科幻电影成为探索起点兴趣之源

图书名称:《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科学家奶爸的&lt 流浪地球2&gt 手绘》作者:王元卓、陆源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定价:78.00元科幻电影一直是令人追捧的电影题材。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钢铁侠》《超能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