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观察 |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将“代”的概念引入对文学创作的考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常见方法之一。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摧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
当代文学观察 | “差序格局”的消解 费孝通在论述“血缘”和“地缘”之间的关系时曾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 把人和地的姻缘固定了。”①要言之,在传统乡村社会中,由于农民被农业生产聚集在固定的
当代文学观察 | 东北女作家城市叙事的双重空间书写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东北作家的城市书写逐渐增多。相比王安忆、程乃珊等作家的上海书写,东北女性作家尚未对东北城市书写保持足够的关注。表面上看似乎是东北女作家城市书写的缺席,但也从另外
当代文学观察 | 我国网络小说创作的四大走向 自1991年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文学杂志《华夏文摘》创刊以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崛起在当代文坛备受瞩目。它以网络文学作者超2130万人、作品总量超2905.9万部、读者规模超4.6亿的“巨存在”形式,制造了
当代文学观察 | 20世纪中国新武侠小说中的“乌托邦”叙事空间 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一般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民国武侠时期、①新武侠时期、内地“新派武 侠”崛起时期。②其中作品最为丰富且对武侠文 类影响最大的当属新武侠时期。所谓中国新武侠 时期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8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一个底层“文青”的上下求索 小引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赵树理 现象”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山西 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与人合著出 版过《赵树理传》,发表有十几篇评论文章。我在 2013年的《赵树理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谣言、“谣言生产者”与90年代大学人文知识分子 格非的《欲望的旗帜》的叙述始于大学哲学系教授贾兰坡的“非正常死亡”。这桩“非正常死 亡”事件触发大学内部谣言的“生产”与“产生”, 同时也成为反观小说中大学人文知识分子现实状 况、精神动向的认知途径。
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 | “百花精神”之冀望和百态人性之绽放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斯诺编译《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 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英语世界的汉学 家、翻译家、华裔学者、
"新生代"写作30年 | 主持人 张清华 主持人的话与韩东不太熟悉的人,都觉得其人有些高冷,此前我也是这样认为。因为认识他其实很早,印象中他在会上一般很少说话,安静且阴鸷地坐在那儿,即便他不说话,也会让你觉得他一眼就能够看穿你,所以通常的反应
"新生代"写作30年 | “作为艺术家的作家” 虽然同住在一个城市,也偶尔见上一面,但我对韩东近20年来的生活与写作所知甚少。韩东与我同龄,60岁退休后我觉得无事可干,而韩东在退休后却宣布他已经重返中短篇小说的写作。说重返,意思是说他以前从事过这些
"新生代"写作30年 | 在文学的尊严与创造的可能性之间 从20世纪80年代写诗和创办民刊《他们》,到90年代大量创作中短篇小说,再到新世纪致力于长篇小说,直至近年回归诗歌和重拾中短篇小说,中间穿插着散文、随笔写作,韩东的文学人生如同他的语言一样明晰,呈现为
"新生代"写作30年 | 剧变时代的浑圆球体 一“90年代 新生代 的鼎盛其实很短”,“代际 文学概念的 七十年代人 替换了 新生代 ,不但 被文学界接受,也成为期刊策划新的生长点”。① “新生代”(在学界的论述中,“新生代”与“晚生 代”概念外
"新生代"写作30年 | 论韩东小说的存在与虚无 韩东是“新生代”作家中的一个特例,因为与这一作家群落中的其他人相比,他只是年纪略大 一点,但从文学史的意义上,他却要早将近10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韩东就是“新生代”诗 坛的领军人物了,到了
《北纬四十度》评论小辑 | 《北纬四十度》:消失的“右北平”人致敬《史记》的写作 一文如其人,见字如面。福民兄就站在了我的 面前。这是我读《北纬四十度》过程中的直观感 受。我太熟悉它的作者陈福民了,虽然我们彼此 在最近的30多年里并未经常见面。不过,年轻时 候的记忆印迹是永远不会改
《北纬四十度》评论小辑 | 中间地带的“瓯脱叙述” 文史写作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官修正史之外,不乏稗官野史、杂录笔记,或记杂事秘 辛以彰博闻多识,或考成败经验以明鉴古知今,或 借前贤过往之酒杯浇自家郁积块垒。举凡种种, 不一而足,以后世眼光看,王
《北纬四十度》评论小辑 | 让我们听听北纬40度的声音吧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即使坐在车里,也能感觉到风变大了。G6这条线路他走过不知道多少回,①但这一次车流量明显减少。是疫情的原因还是天气的原因?这一年北方的雨水明显增多,放在衣柜里的衣服都有点潮兮兮的,本来
《西行悟道》评论小辑 | 徐兆寿文学创作的三次“转向”与三个“面向”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徐兆寿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兼有作家和学者双重身份。他在不同的领域沉潜和积累,其创作实践使“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彼此渗透,进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补状态。徐兆寿的求学之路让我
《西行悟道》评论小辑 | 西部世界的新人文书写 纵观徐兆寿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会发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他直面中华文明和西部文化,研究和开掘丝绸之路文化,陆续完成了《荒原问道》《鸠摩罗什》《问道知源》《丝绸之路上的诗人》《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西行悟道》评论小辑 | 新西部、新书写与行者文化 徐兆寿的《西行悟道》问世以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文坛反响巨大。《西行悟道》让文坛对西部文化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鉴于这部书的重要意义,各类研讨会上都提到了一些全新概念,如“新西部”(杨庆祥语)、“新的文
作家作品评论 | 修仙·交易人格·成功学 “玄幻”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门类。忘语的《凡人修仙传》为玄幻文代表作之一,开书于2007年,完结于2017年,总字数771万。它是“凡人流”开创性文本,也是考察网文接受心理与潜在社会景观的重要文案。由
作家作品评论 | 地方志与纪实性历史书写的一种可能 中国人民的抗战史,曾被不同时代的东北作家反复书写。如果说早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与滞留东北沦陷区的作家们,更侧重以切身体验和感受写出沦陷区人民被奴役的现实,那么21世纪以来的东北作家如迟子建、刘庆等则
作家作品评论 | 还乡者的精神隐蔽所 张惠雯的写作是出众的,她擅于从平实的日常事件中淬炼出极致细腻的内心情感,即使是看似“俗套”的故事形态,经过其颇具诗意的笔墨点染,以及灵动明净的语言叙述,也会具备一种独特的美学内涵,每每于平常处见深意。
作家作品评论 | 文化寻根与诗性启蒙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红柯的小说世界始终洋溢着人性的温暖、闪耀着神性的光芒。他特别善于以感性世界的营构来提纯、升华出一种哲理化的生存境界,其艺术世界的核心簇拥着关于大地、生命、爱、自由等令人肃然起
作家作品评论 | 历史凝思·地域美学·现实批判 周建新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可以说,他的小说创作几乎与新时期以来的东北地域文学发展是同步的。纵观他的小说,无论是对历史中个体人生的书写,还是对有关地域文化、民俗的呈现,或是对现实的
作家作品评论 | 焦虑、追寻与重塑 作为海外“流散”作家的虹影,长期处于中西文化的双重边缘位置,面临着文化身份的焦虑乃至危机。摆脱焦虑的渴望促使她不断通过文学创作进行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在《饥饿的女儿》《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孔雀
作家作品评论 | 多维度融合视角下儿童文学的叙事艺术 于立极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刚进入第一个黄金十年,涌现出的类型化写作的作家。当第二个黄金十年刚刚开启之时,虽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儿童文学出版却依然繁荣。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的
作家作品评论 | 路遥文论的智慧与其作品的常销缘由 路遥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作品却很成功,其小说不但在生前得到专家学者的肯定,就是在他离世30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被广大读者反复阅读。这个成功不只因为路遥对普通劳动者命运的殷切关注,更得益于他在文学理论方
当代诗歌论坛 | 华海生态诗歌的审美空间 华海是国内最早开始倡导与创作生态诗的诗人之一,曾在《诗刊》开辟生态诗歌专栏,出版《当代生态诗歌》《华海生态诗抄》等多部生态诗歌与评论集,对生态诗歌如何揭示生态文化危机、普及生态意识和改善生存空间有深刻
当代诗歌论坛 | 有所思:在西部高原 论藏族文化在 20世纪50年代从朝鲜战场负伤归国的昌耀,秉承“无意于宴居的父辈们”①的传统,在一幅以青藏高原崇山峻岭为背景的、被诗人视为“崇拜的美神”②的女勘探队员画像的感召下,前往青藏高原。作为在楚
当代诗歌论坛 | 从“主人公”到“英雄” 2018年10月,诗人王家新翻译的阿赫玛托娃诗选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定名为《没有英雄的叙事诗》。这一书名出自阿赫玛托娃晚年的同名代表作,一首被誉为20世纪诗歌经典的三联叙事长诗。对于熟悉王家新诗作和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