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 | 春节习俗的人情味与文化味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题记一“拜年喽”——多么熟悉、温馨、悦耳、响亮的声音,它储藏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里,年年都是最温暖最动听的祝福。“恭喜发
跨文化传播 | 曹文轩作品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 摘要:曹文轩是中国首位斩获国际儿童文学奖项的作家,其长篇小说《红瓦》曾入选韩国国民教材,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从《红瓦》入手分析曹文轩作品在韩成功传播的原因,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苦难文学
中原文学 | 诗学力量的铸炼 人的觉醒,既是过去时又是现在时也是将来时,但不是完成时,永远不是。人的生命精神的自由创造性总是由内在的愚顽和外在的压抑找不到力量的火山口,只有不断地觉醒,人才能不断地深入认识自己,让精神力量的熔岩喷发
东西方文化 | 西方学者看待人类未来的视角 前言:未来是现在的目标从古至今,未来都给人以扑朔迷离、千头万绪之感,但是从古至今,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却一直乐此不疲。最原始的时候,人们用占卜预测未来,对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他们所得到的信息匮乏,未来是完
画的絮语 | 温婉清丽 薇美精雅 花鸟画是一个借助花鸟阐述的大千审美世界,自古就与花鸟文化密切相关,是花鸟文化的审美反应。画家要画出花鸟的艺术形象,就需要了解花鸟的整个生命状态以及花鸟的精神风采。经过几千年的文明沉淀,花鸟画被赋予了独
70后作家 | 代际视野下的“北京”叙事研究 摘要:作为高产的“70后”作家,徐则臣在“北京想象”的命题中,呈现了理解文学北京的新特质。其作品借助“新北京人”的身份视角,将乡土与现代、时代与个体、漂泊与追寻、自省与重塑等诸多矛盾体,放置在同一坐标
比较文学 | 张爱玲与陈染的互文性性别形象构建 摘要:张爱玲和陈染是现当代文学史中极为重要的两位作家,虽然她们相隔半个多世纪,所代表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潮流也迥然不同,但在女性主义视角下,她们作品中的性别形象构建,却具有颇为深刻的历史互文性。二者作品里
小说小评 | 封闭空间书写下的人性探微 摘 要: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主要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在破解密码的过程中因为密码本的丢失不幸变成疯子的故事。从最初的短篇小说《紫密黑密》到中篇小说《陈华南笔记本》再到最后的长篇小说《解密》,作家在对破
小说小评 | 神异世界的救赎之路 摘要:80后女作家孙频,在其近作《天物墟》中,叙写了一场充满神异怪奇色彩的古物世界之旅,并设置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概念隐喻。她以古物、老元、天物墟为“始源域”分别照进人、精神、人生及时间等“目的域”,使古
小说小评 | 重复空间中的叙事艺术 摘要: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多采用环境塑造人物的叙事方法,在不断变换的几种环境中,如弄堂、闺阁、片厂、爱丽丝公寓、邬桥,主人公王琦瑶由于所处时空与所遇之人的不同,她的心理与思想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