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时代 | 从“革命”到“革命性” 摘要:自2014年习近平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中国的美术事业发生了从“革命”到“革命性”的根本转化。习近平文艺论述指导下的美术生态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美术领域在国际上“翻身作主”、
文艺新时代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表征 2021年,涌现出了许多符合主旋律的影视剧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跨过鸭绿江》、电影《悬崖之上》《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觉醒年代》以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
流光飞影 | 悬疑网剧《沉默的真相》之符号学解读 摘要:爱奇艺自制的悬疑网剧《沉默的真相》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豆瓣评分高达9.2分。该剧热播的因素,一方面在于“迷雾剧场”系列为其增加热度和期待值;另一方面在于编码者将诸多人物和物象符号编织成一
黄河文化 | 王世利黄河国画艺术成就论 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王世利,花费了10余年时间多次奔赴黄河壶口观看黄河,并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写生,然后依据自己对黄河壶口瀑布的长期观察以及对黄河精神的深刻理解,最终“师法造化而
名家忆远 | 挽歌和月亮女神的精神交响 引论:徐玉诺为何大热大冷徐玉诺1921年开始发表诗作,活跃期有三四年的光景。然而,他的诗尤其是诗集《将来之花园》却受到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王任叔(巴人)等一些文学大家的高度好评,徐玉诺甚至被
中原文学 | 李佩甫“平原三部曲”中的文化隐喻 摘要:在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中蕴含着对文化的深刻思考与冷静剖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化的“绵”性、“泥”性和“韧”性。“绵”性既是“无骨却有气”的“耐磨”之力,也是遇事“想点子”坚持己见的智慧;
中原文学 | 论墨白小说的叙事意境 色彩与画面是墨白作品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墨白不止一次谈论到绘画本身以及绘画大师对于其写作思想、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夏加尔深化了他对于梦境与记忆的认识;达利使他看到时间和人性的另一面;蒙克启发
中原文学 | 一幅当代文坛的别样风景图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后,作家们的写作鲜有创新。少有的几个仍具先锋精神的作家,也一味地在形式上下足功夫,精神上的冒险、思想上的探索,往往被置诸脑后,那种能在“故事的讲述”和“讲述的故事”之间取得平
欧洲文学 | 迷失的自我,迷茫的前程 摘要:雅克·拉康于1949年提出了探讨自我辨识和自我认同之间深刻关联的“镜像理论”。镜像理论认为,在个体自我意识初构时期,孩童并非直接从镜中获得关于自我的认知与想象,而是从镜中“自我”即自我的对应物身
地域文学 | 论陈彦《主角》的写作探索 摘要:作为一名由戏剧创作转向小说创作的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引起了文坛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主角》以陈彦“戏剧人生”的经验积累进行文学开掘,并以“秦腔”作为写作切口建构起了秦腔史、个人史与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