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新时代 | 要活成参天大树 需要有自己的根 乡村振兴电视剧《幸福到万家》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09年。该剧以何幸福追求正义、寻理寻法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之路为缩影,展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新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与成果。不同于多数农村题材剧,它不独讲人
名家忆远 | 于赓虞生命诗学论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学现象,从1921年开始,在短短数年间,河南先后产生了三个自由诗诗人:徐玉诺、于赓虞、苏金伞。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曾经就读于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且具有一定时间的同窗期,而且都成
画的絮语 | 激荡雄阔 以形媚道 秀润刚健 两得其趣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自然山水富有灵趣,常常被比作人的道德精神。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宗炳曰:“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2]画家图绘山水,正是为了“应目会心
画的絮语 | 赵孟頫“古意”说初探 摘要:元初画家赵孟頫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热点,其提出的“古意”说经过国内外许多位学者全方位的解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梳理“古意”形成的直接与间接原因,在众说纷纭之中试图回归到“古意”纯粹的状态,结合赵
诗意思说 | 海子诗歌中月亮意象解读 摘要: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提到海子,可能大多数人对于海子诗歌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对于“太阳”的一种炽热地追寻。但是,通过整理研究发现,海子诗歌笔下的“月亮”意象出现的次数也是极多的
乡村振兴 | 女性学者的非虚构返乡写作 摘要: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都是非虚构返乡写作,她们采取了贴近大地的写作姿态,以学者和女性的身份深入农村生活现场,将笔触伸向与自己精神相连的乡村。她们以行动和在场的书写方式,以散
小说小评 | 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 摘要:王安忆的“三恋”系列作品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说聚焦于“性”与“欲望”,以此来书写人物的生命轨迹,作品较早显露出女性经验中一向被遮蔽的欲望体验。《爱,是不能忘记的》作为张洁早期的代表作,精
经典逸趣 | 姓与名的潜台词 摘要:《雷雨》中人物的姓与名作为戏剧中一种独特的潜台词,具有人物塑造与主题阐释的功能。而曹禺之所以这样为人物命名,既是其天才构想的体现,也离不开古代文学的浸润与同时代人的影响。关键词:《雷雨》;姓名;
地域文学 |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研究 摘要:贾平凹作为当代杰出的作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鲜有学者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商州系列”小说的创作进行解读。“商州系列”小说体现着人、地、文三者的和谐共生关系,从文学地理学的理论视域观照其“商
地域文学 | 真实世界之上的混沌梦境 摘要:被贾平凹称为“可能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的《暂坐》,延续了其一贯的主体精神表现型写作特征,而这一写作特征深源于中国传统文学,正因此,“文学意象”与“审美特质”是贾平凹小说特有的魅力,也是其
地域文学 | 《牵风记》地域文化因素探析 摘要:徐怀中《牵风记》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到一纵一旅跃进大别山,其间跨越了多重地域,这也使得小说文本中蕴含着多重地域文化因素。从作家徐怀中自身的故乡地域文
地域文学 | 论张承志小说民谣叙事的情感内涵与审美意义 摘要:张承志是当代重要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作家,民谣叙事是其文学叙事的风格之一。本文以民谣叙事为研究视角,界定了民谣叙事的概念,探究了张承志小说民谣叙事的精神文化内涵及叙事美学特征。其小说民谣叙事对人
欧洲文学 | 《温柔之歌》的悲剧空间与伦理困境 摘要:法国新锐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代表作《温柔之歌》立足于空间的延展性,通过多层次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展现权力对象的痛苦如何被生产;以空间为主体来构建伦理困境,又以伦理为视角考察空间形态,经由住宅的微
流光飞影 | 民间传说如何破圈 摘要:戏曲电影《白蛇传·情》能够以传统的民间故事与有限的院线排片,赢得青年观众的追捧与喜爱,在国内市场创下不俗的口碑与票房佳绩,主要得益于它对民间传说的继承与创新。该片通过传说、戏曲、电影多元融合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