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族列传
作者: 萧春雷(中国福建)鲳 鱼
众鱼之妻
有人指控鲳鱼风流成性,品行不端,“如娼然,故名”。鲳鱼何辜,生活方式竟然受到人类道德的审判?
有些人喜欢吃鱼而怕刺,那么应该选择鲳鱼。肉厚、骨少、味美,鲳鱼像是天生为人类准备的食材,东南沿海到处都有“山上鹧鸪獐,海中马鲛鲳”的民谚。但如此重要的海产,上古典籍罕见记载。清代山东经学家郝懿行《记海错》考据说:“《玉篇》云鲳鱼名,不言其形。今海人云,小者为镜,大者为鲳。其形似鲂而圆,如镜而厚,丰肉少骨,骨又柔软。炙及蒸食甚美。此鱼古无传者,始见唐《本草拾遗》。莱阳即墨海中多有之。”这里说的《玉篇》,指南朝梁顾野王(519-581)编撰的一本汉字字典;《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编撰于公元739年的药物学著作。鲳鱼很迟才进入中国文献。
《本草拾遗》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后世其他著作中。据明《本草纲目》记载,陈藏器称鲳鱼为“鲳鱼”,“生南海,状如鲫,身正圆,无硬骨,作炙食甚美”。我有些诧异,陈藏器和郝懿行都说鲳鱼体形正圆,但我见到的鲳鱼接近菱形,有点像扑克牌里的“方块”图案。
山东地区称小鲳鱼为镜鱼,长大了才叫鲳鱼。近代潍县学者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称:“有镜鱼,圆似镜,肉细可餐。此鱼一名鲳鱼。”这点大错。据道光《招远县续志》:“邑呼大者曰鲳,小者曰镜。味香美,亚于鲻鲈,出水光可以鉴,故有镜鱼之目。”说得很清楚,鲳鱼之谓镜鱼,并非因为体圆如镜,而是出水时体色银亮,光可鉴人——显然是银鲳。
唐末刘恂任广州司马,留下一本记载岭南风物的《岭表录异》,其中云:“鱼,形似鳊鱼,而脑上突起,连背而圆身,肉甚厚。肉白如凝脂,止有一脊骨。”无疑,这里描述的是鲳鱼。该书又说,如果用葱姜、粳米一起蒸熟,鱼骨自软,“食者无所弃,鄙俚谓之狗瞌睡鱼”。食客连肉带骨一扫而光,桌下的狗无所事事,只好打瞌睡了。所谓“鱼”,是形容鲳鱼首锐腹宽,宛如古代的枪头。南宋嘉定《赤城志》亦云:“鲳:板身而锐,状若枪刀,曰鲳扁。”
鲳鱼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元至正《四明续志》称:“鲳:一名鳉鱼,身扁而锐,状若锵刀。身有两斜角,尾如燕尾,细鳞如粟。”我特地查了一下锵刀,原来是古代磨菜刀的一种铁制工具,类似一个扁“十”字,中间刀具短,两边有长长的手柄,形容鲳鱼的体形非常传神。在《闽中海错疏》里,屠本畯就用鳉鱼称呼鲳鱼:“鳉,板身,口小,项缩,肥腴而少鳞。”反而是“鳉之小者,其形扁”曰鲳鱼;“鲳之小者,其形圆”曰斗底鲳。这套分类法,后来似乎不大流行。
鲳鱼的品行向来受人非议。《闽中海错疏》指控它风流成性,聚众淫乱:“按:鱼以鲳名,以其性善淫,好与群鱼为牝牡,故味美。有似乎娼,制字从昌。”正如风流女子多漂亮,风流鲳鱼味最美。后来郭柏苍著《海错百一录》,还提出鲳鱼一妻多夫的新证据:鲳鱼带子时,一网打下去多得牡鱼,“是知其杂群牡,曰鲳者,贱之也”。类似的指责,古籍里还可以找到不少。《闽书》说鲳鱼招蜂惹蝶:“鱼游,群鸟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噶玛兰厅志》批评鲳鱼乱交:“以其与诸鱼匹,如娼然,故名。”在《谏书稀庵笔记》中,陈恒庆称鲳鱼为“众鱼之妻”,他还突然忆起自己少年时,曾题烟台妓扇一首《镜鱼》诗:“夷吾霸业女名闾,临水青楼绕绿蕖。人物风情部谑浪,相思留镜化为鱼。”一种鱼类行为,让许多人感到了道德优越或青春激情。
鲳鱼属鲈形目、鲳科、鲳属。据刘静等报道,我国共有银鲳、翎鲳、灰鲳、中国鲳和珍鲳5种。银鲳分布最为广泛,北方俗称镜鱼,南方俗称白鲳;灰鲳和翎鲳是舟山、吕泗渔场的主要渔获种类;在闽粤地区,中国鲳又称斗鲳,相当名贵。顺便说一下,现在养殖面积很大的金鲳(学名卵形鲳)和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其实并非鲳鱼。
台湾海峡的银鲳和乌鲳种群数量较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云:“鲳:身扁而短,无鳞;以紫白色者为佳,海鱼之贵品;又有黑色者,细鳞,名乌鲳,味少逊。”1988年出版的《福建渔业史》称:“福建省目前主要捕捞对象为乌鲳、灰鲳、银鲳和刺鲳。”乌鲳和刺鲳并非鲳科鲳属,严格说起来都不是鲳鱼,唯民间约定俗成而已。
民国年间的厦门乌鲳渔业极盛,这是因为一个偶然发现。乌鲳属于中上层鱼类,口小,只食浮游生物,难以钓捕。有一次,厦门渔民发现飘落海面的竹篾遮下聚集了不少乌鲳,灵机一动,把草席扔到海中,不久草席下乌鲳成群,当即围捕。原来乌鲳喜爱阴影,常躲在船只、海龟、草席的影子下乘凉。这个发现,导致1915年厦门市面上的草席脱销。据陈忠信《智捕乌鲳》介绍,厦门渔民往往把数张草席联成一片,投放在海水中层,等鱼聚集一定数量,才把草席慢慢提升到海面,用小船拖到乌鲳缯内,将跟随的乌鲳一网打尽,“高产时每网能达数百尾至千尾”。
很多发明简单高效,充满智慧。草席诱捕渔法就是一例。厦门渔民一直带着草席出海捕捞乌鲳,上世纪60年代,才改用灯光围网渔法。
弹涂鱼
有信仰的鱼
弹涂鱼善跳,能攀岩,甚至爬上红树林的枝条。缘木求鱼被人嘲笑了千百年,原来并非无稽之谈。
印象最深的几次品尝弹涂鱼,都在闽东,当地称之为跳跳鱼,颇为珍视。弹涂鱼模样很丑,黑不溜秋的,初看像拇指大小的泥鳅,但是有鳍,前肢仿佛小爪,还有一双大而突出的眼睛。我不忍多看,就像对付泥鳅一样,断其头,啮其身,弃其骨,饮其汤。弹涂鱼肉质细嫩,但我怕麻烦,更愿意喝鲜汤。
我吃海鲜,大多是稀里糊涂,吃过就忘。记得跳跳鱼完全是因为它的怪模样,以及这个有意思的俗名。弹涂鱼产于海岸滩涂,潮退,泥滩上到处都是,跳来跳去,此起彼伏,一有动静就迅速钻进洞穴。据说它们还善于攀岩,能爬上红树林的枝条——缘木求鱼被人嘲笑了千百年,原来并非无稽,至少是通往弹涂鱼的道路之一。
八闽文献里常见到弹涂鱼的身影。《海错百一录》说,跳鱼产咸淡水,大如指,肉细味清,腹有黄子尤胜,泉州漳州称花跳,福州呼江犬,仙游谓之超鱼。民国《霞浦县志》描述道:“跳鱼,一名弹涂,又名泥猴。藏海泥中……味亦清,颇可口。”《澎湖纪略》说:“生海屿边泥涂中,大如指,善跳,故名,俗曰花鱼,以其身有花文也。作羹食,味颇佳。”
说到弹涂鱼味美,可能缺乏共识。在福建,闽东弹涂鱼地位最高,是招待贵客的海鲜名菜。霞浦海边有不少池子,围了一人多高的网,用竹竿固定,据说就是人工养殖弹涂鱼,围网内不时响起扑通声,腾空跃起一个黑色的影子。闽南海鲜市场罕见弹涂鱼,厦门的酒家或海鲜排档,几乎没有这道菜。一位厦港渔民告诉我,从前筼筜港和厦港避风坞的海滩上弹涂鱼很多,人们不看重,厦门人更喜欢吃外海鱼。有位从小在集美社讨小海长大的朋友说,弹涂鱼最贱,从前是穷人家配地瓜稀饭吃的,不能上桌待客。江浙各地对于弹涂鱼的态度,也是爱憎分明,反差很大。明代太仓才子陆容在《菽园笔记》中说:“余姚人每言其乡水族有弹涂,味甚美。详问其状,乃吾乡所谓望潮郎耳。此物吾乡极贫者亦不食,彼以为珍味。”
弹涂鱼机敏,善跳,给海边的孩子带来无穷乐趣。鲁迅的散文《故乡》里,少年闰土提到乡下的稀奇事之一,就是“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是青蛙似的两个脚”,让少年鲁迅神往不已。滩涂泥软,一脚下去没到腿肚子,行走不便,闽浙沿海渔民发明了一种名叫“泥马”的滑泥船,一腿半跪在船上,一脚在外推动,一推可滑行数丈,因此得以纵横滩涂追捕弹涂鱼。在舟山地区,人们又称弹涂鱼为阑胡,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描述说:“先以竹筒千百遍插泥中,乃乘泥鳗(即泥马)东西驰逐。阑胡遇孔必跃入,则尽入竹筒矣。”
用竹筒捕捉弹涂鱼,广泛流行于东南沿海各地。大概情形是,在滩涂上埋上许多小竹管,用泥巴覆盖,手指戳个小洞,伪造出一个假穴。弹涂鱼一受惊,急急忙忙往最近的洞口钻,正好落入竹筒。《重刊兴化府志》介绍莆田人抓弹涂鱼的方法,略有差异,但也是造个假洞:“海边人欲取之,抟土为筐,以罩其穴,别为浅穴其旁。鱼出游,人逐之,则入赝穴,因就执焉。”行动快于思想,就不免认错家门,落入陷阱。这道理对人对鱼都适用。
弹涂鱼终生在泥滩中打滚,地位卑贱,并不影响它们志存高远。何乔远《闽书》指出,弹涂鱼“生泥穴中,夜则骈首朝北”。这一点,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冯时可《雨航杂录》也观察到了,说阑胡如小鳅而短,头有斑点如星,数千百跳踯涂泥中,“以盂覆活者数百于地,旦发视之,皆骈首拱北,盖亦朝斗之意。玄修者忌食”。遇到这种心中有神灵的鱼,吃货们要小心了。博学的冯时可提醒说,唐朝对卖鲤者、卖蠡者都要杖六十,因为鲤朝日、蠡朝星,都有坚定的信念,食之者皆有祸;“阑胡虽小,头亦有星,故土人皆戒勿食”。
我这才知道,古人不食弹涂鱼的原因里,其中之一是它们有信仰。它们的头上,烙下了星座的标记。这个卑微的物种,有一天会离开滩涂,奔向星辰大海吗?
比目鱼
鱼类的惊世爱情
比目鱼的文化形象是2000多年来的文学艺术建构起来的。要错,也怪鳎沙多了一只眼睛, 独自乱跑,配不上比目鱼之名。
有段时间常吃鳎沙。这种鱼的形状像一只拖鞋,身体扁平;因为紧贴海底生活,所以腹部白皙,背部是褐红的细鳞,两只紧凑的小眼并排上望;抓在手里,犹如黏糊糊软绵绵的一片肉。我知道海中有不少怪物,老实说,比鳎沙难看的还不多。新鲜的鳎沙煮酱油水味道很好,肉嫩,无刺,也不用给它翻身。稀里糊涂吃了几年,有一回,我想弄明白鳎沙的学名,大吃一惊,原来鳎沙就是比目鱼。
鳎沙,或鲽沙、沙、贴沙、拖沙,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使用近似的名字称呼这种扁鱼。《三山志》称:“鲽沙,形扁,性温。浙人呼为箬鱼,淮泗谓之鞋底鱼。”《嘉泰会稽志》云:“比目鱼,一名鞋底鱼……土人谓之箬鱼,以其形似箬也。”《香山县乡土志》:“鞋底鱼即沙,比目鱼也……又名板鱼,味美。”《澎湖纪略》云:“比目鱼:形如鲽沙,鳞细,色紫,一目。两相比乃行,故名。闽人呼为鞋底鱼,以形名之也。又谓之贴沙鱼。”虽然有些差异,基本上,浙闽粤各地所说的鳎(鲽)沙、鞋底鱼、板鱼、箬叶鱼就是一回事,都指向比目鱼。
有些著作比较谨慎,把“鲽沙”和“比目”立为相邻的两个条目。这是因为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比目鱼到底有几只眼睛?
在中国古籍中,比目鱼出现很早,堪称一种概念先行的鱼。最早一部辞书《尔雅》记载说:“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该书还谈到了南方比翼鸟、西方比肩兽、北方比肩民,都是些传说中的怪异之物。作为儒家经典,《尔雅》汉代被列为“传记”,唐代被列入“经部”,地位尊崇。晋代大学者郭璞解释说:“(比目鱼)状如牛脾。一眼,两片相合乃行。江东呼王余鱼。”郭璞又赞曰:“比目之鳞,别号王余;虽有二片,其实一鱼;协不能密,离不为疏。”
可见,比目鱼的主要特征就是一眼,必须双鱼合体,比目同行,才能遨游江海。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比,并也。鱼各一目,相并而行也。”又有人说,孤单的比目鱼称王余鱼。左思《三都赋》曰:“双则比目,片则王余。”为什么叫王余呢?传说是越王吃剩下的半边鱼。刘逵注曰:“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身其半也。俗云越王鲙鱼未尽,因以残半弃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总之,所谓比目鱼,就是双鱼共用一双眼睛。
成双结对,相互依赖,不离不弃,这些品德感动了中国人。与鸳鸯一样,忠贞不渝的比目鱼,成为人们眼中理想爱情与婚姻的楷模。连魏文帝曹丕都有些羡慕,在《秋胡行》中吟咏:“双鱼比目,鸳鸯交颈。有美一人,婉如清扬。”最有名的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宋代以后礼教森严,男女授受不亲,反而导致情爱文化的象征系统更加发达。明代佚名小说《萤窗清玩》描写一对少男少女游园,并蒂花开,春情荡漾。桃碧仙感叹说:“物类有情,诚非虚语。即如连理树、并蒂花、同心兰、相思竹、比翼鸟、比目鱼、翡翠、凤凰、鸳鸯、蛱蝶等,莫不缠绵固结,终始不离,人奈何独厚其生,而情不能如物耶!”在情人眼里,世上一切双栖双宿之物,都成了爱情的隐喻。
比目鱼的形象,首先是两千年来的文学艺术建构出来的。要错,也怪鳎沙多了一只眼睛,独自乱跑,配不上比目鱼之名。所以明人屠本畯作《闽中海错疏》,反对把“鲽鲨(沙)”当成比目鱼:“今闽、广以此鱼名比目。盖比目只一眼,必两鱼相合乃行。而此鱼独行,殊非比目鱼也。”明代徽州学者叶权游历闽粤等地,眼尖,发现了另一处破绽,其《贤博编》云:“世传比目鱼两合则能游泳。今观乃顺边者,既顺边,则合亦无益,何必两相假也?”意思是,比目鱼的眼睛都偏向同一边,既不能相合,相合也没用处。在山东半岛,鳎沙历来被称为偏口鱼。清顺治《招远县志》断言:“比目鱼,俗名偏口。”到了道光年间,饱读诗书的《招远县续志》编者觉得不妥,特地在“物产补遗”中指出:“(偏口鱼)有双目自成一体,或千万成群,实各行于水中……以偏口为比目鱼,未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