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作为参考答案

作者: 严飞

世界作为参考答案0

因为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擎老师一起写了《世界作为参考答案》一书,所以今年春天我参加了许多场新书的宣传活动,顾名思义,活动的主题词之一就是“参考答案”。我们俩都会强调,人生不应该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按照一套标准答案走标准化的路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人生”或“成功人生”,在世界上并不存在。

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我们都会感慨谈话内容大同小异。当我们不断强调“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时,这种叙事框架,仿佛也成了一套“标准答案”,束缚着我们的回应。

直到有一天,我家读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上学路上突然问我:“爸爸,人为什么要上学?”“复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我的鼻屎在北京是干的,在上海是黏的?”“为什么天空没有云朵的时候,我的鼻屎就特别干?”

孩子马上要期中考试了,考试前的模拟卷被扣了20多分,我和他妈妈为他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捏了把汗,就希望他好好复习。可是他很淡定,一边做着手工,一边嘟囔,同班的谁谁谁被扣了30分,谁谁谁错得比他多,为什么他就不可以被扣20多分?如果他的试卷少扣5分,他是不是就可以多看一集动画片?

面对孩子的疑惑,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以成年人思维定式里“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姿态教导他,却不自知地形成了一套逻辑闭环:考试错得多,所以要复习;认真复习功课,成绩才会好;考试成绩好,爸爸妈妈才会觉得你是个好孩子;因为你是好孩子,大人才会给你奖励。反之,如果考试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觉得你学习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就要去上辅导班;上了辅导班,才可以追上别的孩子;只有追上别的孩子,甚至超过别的孩子,爸爸妈妈才会感到骄傲。

可是,在台上面对读者的时候,我还在大声疾呼,不要让自己过上“罐头人生”“预制菜人生”,不要让别人给自己的人生贴上标签,要走出自己最有趣的人生道路。结果下了台,我却开始给自己孩子的成长贴上各种小标签。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认真地了解过孩子提问的原因,等待他说出提问题的思路,并且说出不止一种答案?原来我们都错了——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提问。

世界上有太多的问题都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甚至很多问题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们无法被简单地回答。为什么汉字必须在田字格里写?为什么一定要数一段话由几个句子组成?会不会这段话里某处的句号其实也可以是逗号?

正确的答案或许会带来一个不错的结果,好的问题却能打开更多新的可能,这比现成的结论更珍贵。因为它会让我们拥有质疑的勇气,不轻易相信“向来如此”,明白在“对与错”之外,还有“可能”与“有趣”。更为重要的是,好的提问,可以打破认知的边界,让想象力与万物关联,像孩子一样理直气壮地问:“为什么鼻屎的干湿和云朵的形状不能有关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逐渐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和勇气,取而代之的,是隐藏、躲闪、模糊和似是而非——我们不会去问部门领导,为什么打工人即使半夜还要回复工作群里的消息;我们也不会去问,为什么大学校园以前连一只小猫咪都可以随便进去“听课”,可是现在来访者如果不提前报备登记可能难以进入校园;我们也不再自我怀疑、自我反思,自己为什么轻易地交出了提问的权利。

问题的消失比错误的答案更危险。我们不再追问某种规则的合理性,不再质疑各种约定俗成的东西,甚至不再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保持好奇。我们每一次看似理性的选择,或许背叛了自己的天然意志,成为服从性的肌肉反应。我们开始相信,只有对称才是美的,只有整齐才是好的,本来就应该只有一种秩序观。

可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对称并不是唯一的社会美学,真正的社会美学是多元的,来自很多不同的维度、层次和类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人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每个人根据自我爱好产生的各种审美观念相互交织,才构成了社会的大美。

我还是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奖励那些会提问的人,而不是只会背诵答案的人。因为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团火——最好的火种,正是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

(流 云摘自《财新周刊》2025年第18期,勾 犇图)

上一篇: 曲未终,人不散
下一篇: 少年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