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气
作者: 张丰我受到一群少年的激励,宣布自己要去徒步1000公里。没想到这个“一意孤行”的主意很受欢迎,有3个人找我报名,要求一起徒步。其中,有两个是刚刚退休的朋友。
这群少年到我开的书店里分享他们的经历,也是不走寻常路——从东湖公园步行过来。这段路我走过,有10公里。我猜,这些年轻的朋友是走路走上瘾了。
他们也就十四五岁,刚刚完成了从四川崇州徒步到甘肃天水的旅程,全程超过800公里。
我见到了其中一位少年,他是最早到达终点的。“最早?你们最后还在冲刺吗?”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能理解他们的“雄心”。实际上,我听说有几位少年最后还不满足,说应该走1000公里。
徒步1000公里和800公里,在他人看来效果都差不多,但是其中的区别对自己而言仍然是有意义的。前两年我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自驾游,先是走西北大环线,然后沿着青藏线开到拉萨。那时我就定下一个目标: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在早上起床后跑5公里。
西宁、兰州、张掖、酒泉、敦煌……在这些地方我都坚持跑步。有一晚住在平均海拔2800米的冷湖镇,第二天早晨我仍然起床奔跑。但是,到了沱沱河呢?
这里是海拔4500多米的唐古拉山镇,不是城市,而且海拔太高,跑步有危险,我想就算了吧。但是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即便这样,仍然值得一试。我慢跑到沱沱河大桥上,只跑了1公里多一点,我却有一种满足感。等我到了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跑步路程增加到4公里。
在高原上跑步损害健康,但是久坐、长时间使用手机也有很大害处,可没人能丢掉手机。在高原上沉重地呼吸,会让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我们最终会找到那些在外界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对自己很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在建设真正的自我。
在流行使用QQ的时代,我的签名是“读很多书,走很多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它变成一句套话时,就空洞而无意义。但如果你踏实地走完一段漫长的路,脚踏实地,双脚起泡,你收获的东西就不是理念,而是真正的思想。
是的,是思想,而不仅是体力的消耗。古人所说的“身体力行”,其实是一种写实的法门。
这是我最近才体会到的。一位老师来书店分享有关“舞蹈与天真”的话题,她谈舞蹈的时候,也是在谈思想。一个人会从身体的受难、重建中获得全新的生命体验,甚至连语言都会是陌生而新鲜的。
这些少年在路上偶尔能看到飞机,有时候也能看到高铁飞驰,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而他们以“最慢”的速度前行。这种慢,正因为其真实、艰难、疼痛、欣喜,恰恰成为自己内心中最坚实的依靠——也许,他们是“真正的少年”吧!
今天,很多人在谈论“少年气”。到底什么是少年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还想吃点苦头。消费主义时代,“吃苦”也可能被开发成商品,但真正属于自己的疼痛,还没有完全商品化。那些残存的疼痛和梦想会一起构成新的血肉。
(回 风摘自《新周刊》202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