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夏的农场

作者: 朱珠

黎夏的农场0
黎夏仅用一根手指操控鼠标,通过监控查看大棚情况
黎夏的农场1
吴弟美在农场照料水培芹菜

集装箱里的日子

早晨6点,吴弟美的闹钟响了,距离刚才给儿子吸痰才过去一个小时,她从床上爬起来,拉开和儿子相隔的那道帘子。

集装箱里装了空调,常年保持着适合使用呼吸机的温度:24摄氏度。

帘子后面的黎夏早就醒了,两只眼睛和他剃光的脑袋一样,晶晶亮亮的。他每天期待的第一件事,就是妈妈把呼吸机的气囊打开,这样他就能说话了。

吴弟美从床边拿出儿子早晨服用的8种药,在分开喂药的空隙,她把呼吸机用于湿化的水加满,用起吊机钩住儿子身上的绑带,让他保持坐的姿势,并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

起吊机上还装了一个机械伸缩悬臂,用来放电脑屏幕。她重新让儿子躺下,把屏幕拉到了合适的位置。

黎夏点亮屏幕,他用的是轨迹球鼠标,这种鼠标有个球体,滚动圆球就可以控制光标移动。黎夏全身只有左手的食指和右脚脚趾能动,他指导妈妈改造了鼠标,留下球体套在他左手的食指上,然后把实现点击功能的压力传感器改成弯曲传感器,贴在右脚能动的脚指头上,脚趾弯一下,就能点击一下。

黎夏点开软件,查看4个大棚的情况:温度、湿度、光照,以及营养液的pH值等指标。

他又通过点击传感器打开监控设备,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吴弟美走到大棚外面的肥料间,拿出贴着相应元素标签的称量盒,以及一大一小两个电子秤,分别称大剂量的螯合铁和小剂量的硫酸铜,用来配置营养液。吴弟美60岁了,水培蔬菜的种植方法和她以前的种菜方法不同,操作每一个步骤她都严格遵从儿子的指令。

病床上的创业

“我从有记忆起走路就不稳,腿没劲儿。但我闲不住,老想乱跑,后来我发现自己能蹲着走,就像鸭子那样。”

黎夏的声音随着呼吸机的气流一起挤出来,他说话的时候鼻子得憋着气,拼着劲儿,就像憋着一口气在水里一样。

他患有一种叫杜氏肌营养不良(英文简称DMD)的罕见病。患者通常在3岁至5岁开始发病,出现进行性肌无力,12岁左右失去行走能力,20岁至30岁会因为呼吸衰竭或心肌病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而黎夏的病程也几乎是照此节点发展的,小时候他还能蹲着走,去鱼塘旁找妈妈,后来就坐上了轮椅。吴弟美背着他读到了小学四年级,他在读五年级时辍学。他喜欢拆装电器,后来有了电脑,他开过网店、做过军事自媒体,能自己穿衣吃饭,尽力维持着虚弱但有序的人生。

黎夏活过了30岁,在母亲和妹妹黎倩眼里,这已经是奇迹了,但他不想成为她们的负累,相反,他还想做更多事,即使他的生命正在倒计时中。

黎夏在网上看到一个荷兰博主介绍智慧农业和水培蔬菜的视频,一下子着了迷。水培蔬菜契合当下消费者追求健康、自然的饮食需求。而他最为看重的是,水培蔬菜适宜自动化栽培,按照荷兰博主的经验,到了蔬菜生长后期,只需要一个人在电脑上操作就能做好日常维护,单这一点,就满足了黎夏所有考虑因素里的最高优先级。

他告诉妈妈和妹妹,智慧农业大有前景,一定是未来的风口,要先把一批蔬菜种出来,实现盈利,然后再想办法扩大规模以提高利润。黎夏盘算过,每年至少得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才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毕竟现在光他每月的药费就得好几千元。

一个全身瘫痪的人决定创业了。躺在家里的床上,黎夏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他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由于早早辍学,他要比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多花好几倍的时间,才能掌握相关知识。比如,要搞清楚营养液的配比,他得先学“摩尔”这个基本的化学单位。他还要学习编程、自动化知识,乃至弄明白电路和感应器的原理。

创业就这么从一张病床上开始了。

大棚中的希望

“我哥虽然早早辍学,但他十三四岁就捡来邻居姐姐的高中物理课本学习,还自己想办法组装了一台电脑并联上了网,后来全村的网都是哥哥想办法给联上的。他要做的事情,都能做成。”

妹妹黎倩小黎夏8岁,兄妹俩感情很好。

黎倩在大学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毕业后一时没找到工作,她决定和哥哥一起创业。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哥哥的生命只有这么长,我想帮他完成梦想”。

2022年初夏,在黎夏学习种植技术的同时,黎倩开始到处找地。找到合适的土地后,在一个“宜动土”的好日子,她找了一台挖掘机,一家人就开始创业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黎倩在哥哥的指导下开始前期施工,修路、铺管道、打井找水,挖营养液池、育苗水槽、污水池,安装风机、水泵、搅拌机,建大棚、安装集装箱和空调……通过施工现场的摄像头,黎夏每天远程监控现场情况,实时给出指导建议。

2022年11月,农场前期的施工基本完成,黎倩不清楚农场每一笔的开支,但她知道只是建两个试验棚所花的费用就已超出预期。

但不管怎样,2022年12月,第一批空心菜正式下苗了。

黎倩和妈妈轮流在棚里观察,黎夏则日日夜夜盯着监控屏幕,这个品种正如他调查的那样,长势好、产量高。第一批菜,他们拉到附近的批发市场,连着几天,每天都能卖出1000元,即便按最低利润算,至少有2万元进账。

但市场的变化比预计的要快。他们喜滋滋地种了第二茬,问题就来了,重庆当地的空心菜上市了,很明显大家更喜欢本地品种。他们的三叉空心菜一下子没了销路。

这成了坏运气的开始。2023年,他们又尝试栽培菠菜、黄瓜、生菜、香菜等,每种作物遇到的麻烦都不同,辛苦种出来的菜再也没能盈利。

被困住的母亲

走进大棚,眼前一片翠绿。

吴弟美和年轻时干活一样利索,只是走路的时候,别人就能看出她的腿和脚受过伤。

按照黎夏的说法,母亲就是他的“手和脚”。吴弟美是儿子的护工、集装箱的清洁工,也是农场的技术工、种植员……

起初儿子卡痰憋到脸发青发紫,吴弟美会紧张得手足无措,可现在她俨然已经成了“半个ICU(重症监护室)护士”,给颈部“气切”的创口消毒,换上新的无菌敷料,对呼吸机、吸痰机的管路进行更换……黎夏在她的照料下,没发生过一次伤口感染,也没有一处长过褥疮。

而在儿子从呼吸机中传出的指导里,她还学会了分辨二极管、光耦、电阻……艰难地把芝麻大小的电路元件焊接到手掌大小的电路板上。

除了干这些精细活儿,她还得装监控、接电线、修水泵、播种、育苗、配营养液……

“说白了,我现在在这儿就是在‘坐牢’。但是,反正‘脑壳烂了,背要顶起’,我从小就要顶起家。”

吴弟美偶尔也会怀念过去,那时候家里还有积蓄,儿子也没完全失去行动能力。当时他们买了一辆车,一家人开车去了海南。黎夏尤其喜欢海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来这里建大棚,当时的想法就是,赚了钱,一家人就去暖和的、有海风的地方生活。

任何人都可以不相信黎夏,但吴弟美必须相信自己的儿子。

新的一天

黎夏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也知道妈妈就像“坐牢”一样,不能离开他,但已经花了这么多钱,如果放弃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在其他患有这种罕见病的患者家属眼里,这个农场,无论经济上的收益是多还是少,都是他们眼里的希望。春天,首茬西芹开始采收,当地媒体、亲朋好友,还有DMD患者的家属都跑来农场参观。

一位患者的母亲说,以前只想儿子活一天、开心一天就好,但现在她一下子觉得未来有了盼头,原来她的孩子可以活过30岁,而且还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揭开大棚门帘的时候,大家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2月时只有不到20厘米高的西芹幼苗,现在已经长到了50厘米,株株茁壮挺拔,叶片繁茂。在一片欢呼声中,同来的小朋友们陪着大人一起采摘,吴弟美则协助大家称重打包。

2025年1月14日,黎夏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一个新账号。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躲在妹妹拍摄的镜头后面,让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现在,他对着镜头演示,一个上半身只有一根手指能动的人是如何编程的——他用一种缓慢的方式敲击鼠标,一个字母接一个字母地写代码。用这种方法,他写出了操纵水泵自动出水的程序。镜头中还开始出现母亲,母亲给他换“气切”口的纱布,学会了安装配电箱……

没有人可以否定他们一家人的努力。

黎夏盯着天花板,虽然前景不明,但至少大棚还在产生收益,他没有气馁。帘子后面已经传来了妈妈重重的呼吸声,黎夏闭上眼睛催自己:“赶紧睡着,能说话、能做事,就又是新的一天。”

(朝 歌摘自微信公众号“谷雨实验室”,本刊节选)

上一篇: 北京的哥
下一篇: 一件小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