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内心的时间钟摆

作者: 贺绍俊

主持人语

贺绍俊,男,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辽宁作协副主席。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主编。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从事当代小说研究和批评,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尊严》《建设性姿态下的精神重建》《重构宏大叙述》《当代文学新空间》《文学批评学》《中国当代文学图志》《铁凝评传》等。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小说月报·原创版》这次交给我的主持人工作让我领略了三位年轻人的风采。小说《时间霭》的作者林为攀是近几年崭露头角的“90后”,两篇评论文章的作者王威廉和陈培浩则都是“80后”里风头正健的作家和学者。小说写得韵味十足,两篇评论则是点评得精准到位。他们仿佛旗鼓相当,你应我答,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文学的盛宴。

林为攀的这篇小说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描写了一位留守在乡村的老人林尧传在春节前后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春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时光,但林尧传的两个儿子进城后已多年未曾回家,林尧传只能与年迈的老母亲在家寂寞地守岁过年。小说真实呈现了乡村现实逐渐衰败的场景。对于曾经无比强盛的乡土中国而言,这种衰败显得格外刺眼,因此不少作家都会在小说中反映乡村的这一现实。但好小说绝不是造一面镜子,把现实的真实状况映照出来就足够了,好小说是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开辟出一条思想的通道,或者营造出一个审美的情境。《时间霭》就是这样一篇好小说,它有思想的通道,也有审美的情境,因此它能引人沉思,也能让人沉浸在审美的回味之中。

小说的寓意就从小说的题目中透露了出来。霭是作者家乡的一种天气现象,小说中多处描写了霭的景象。在霭的笼罩下,世间一切事物都显得朦胧和混沌。作者将霭转化为文学意象,鸡公岭的“霭”贯穿全文,既是物理存在的雾气,也象征时间的模糊、记忆的流逝与生活的停滞。霭的浓淡变化与人物心境、家庭境遇形成呼应。霭是读懂这篇小说深意的关键。两位评论家都强调了这一点。陈培浩说:“鸡公岭雾霭经年不散,已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景象,而是以林尧传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老人的心象。”王威廉则干脆称林为攀采取的是一种“雾化现实主义”,认为作者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像霭一样混沌的象征和隐喻,“既像梦境的蒙太奇,也像现实的裂缝”。

林为攀创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新词:时间霭。这个新词非常贴切地描述了乡村现实的困境。林为攀的意思是想告诉人们,乡村变化都体现在时间上,时间像雾霭一样模糊不清,记忆也悄悄地流逝。因此林为攀专门在小说里写了一座老钟,老钟被孙子摔坏了,但嬢嬢哪怕将家里的东西都换成新的了,也不准换掉老钟,乡村的时间与大自然相吻合,春夏秋冬,日出日落,走不准的老钟象征着乡村的时间难以校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小说反复在时间上做文章,在时间的雾霭里,不知道每一个人是如何在内心里拨动时间的钟摆的。

是不是应该把嬢嬢的那座老钟换成一座链接着北京时间的电子钟?我相信大家在读完这篇小说后会有不同的回答。

上一篇: 时间霭
下一篇: 雾霭背后的绚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