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背后的绚烂
作者: 王威廉林为攀是近年来极为活跃的“90后”代表作家,此次阅读他以客家原乡为底色的新作,很有感触,然后“顺藤摸瓜”,才真正深入了解到这位青年作家的漫长而曲折的写作轨迹:他十九岁立志执笔,却一度辍学,辗转职场;先以先锋与解构实验锋芒试水文坛,后又折返现实,深耕故土。终于,他以故乡的“客家文化”为坐标,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勾勒出了他独有的文学世界,刷新了我对“90后”作家的可能性的想象。正如他的同代作家肖千超对他的评价:“林为攀的叙述风格在其创作历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演变,从早期的实验性探索和多元主题的融合,逐渐过渡到对特定题材的深入挖掘。特别是在其对故乡上杭县的深情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自我身份和归属感的不断探索。”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成果最卓著的其实就是“寻根文学”,但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的城市化历程后,这种“寻根写作”实则已经越来越罕见。
这篇中篇小说《时间霭》就是以福建客家山区“鸡公岭”为舞台,在浓雾与梯田的层峦缝隙中展开一段仅历时一个月,却绵延出半个世纪乡土记忆的母子故事。阅读这篇三万字左右的小说,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林为攀在当代乡土题材日趋模式化的语境里,仍然开辟出一条兼具现实力度与诗性张力的小径。
首先令人惊喜的是,作为一位出生于1990年代的作者,林为攀并没有被“代际经验不足”束缚在青春叙事或都市日常里,竟能转身扎进濒临荒芜的客家村落,直面衰老、离散与历史断裂等沉重母题。小说从春节前夕写到元宵节,看似短促,实则借“霭”这一持续的自然意象,把日常生活延展成一种近乎停滞的时间感:老钟永远走慢、雾气迟迟不散、游子迟迟不归。作者以冷静笔触捕捉到乡村现实中最尖锐的痛点:土地抛荒、人口流失、赡养失衡与仪式空心化。这种现实感不是猎奇式的“故乡采风”,而是把“当下乡村”写成“久远历史”,让梯田的荒芜与老母亲的记忆错位彼此映照,使今日的困境自然生出宿命的苍凉。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对乡村社会学与人类学层面有着根本性的敏感度,也证明了他迈出了年轻作者最难得的一步,敢于把笔伸进那沉重的衰老与死亡的暗色领域,让写作变得沉郁。
其次,就是他对方言的运用不是猎奇的,不是马赛克般的装饰,而是一种关于历史进程的审美策略。《时间霭》中使用了大量的客家方言,譬如“嬢嬢”“涯”“汝”“赴圩”等,它们并未停留在风土点缀层面,而是承担了双重功能:一是赋形,二是断裂。赋形意味着它为人物塑造和场景构建提供了声口与质感;断裂则指向一种更深的结构张力:林尧传操作智能手机时的笨拙、川妹子用电子支付买菜时的娴熟,与嬢嬢念念不忘“赴圩”与“现钞”的惯性,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并沉淀进语言学中,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裂隙。作者并未刻意制造笑点或怀旧滤镜,而是让方言与普通话、电子词汇并置,制造出若即若离的异质回声。老一辈的话语越来越难以被下一代完整继承,恰如老钟的齿轮与手机的数字时钟无法啮合。因此,方言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保留乡土”,而在于揭示那个原有的乡土社会正在“被失语”的过程。一旦读者意识到这种“失语”,小说的叙事气氛便不再是恬静的乡愁,而是一首缓慢却无可挽回的挽歌。
第三个让我难忘之处,是小说堪称“雾化现实主义”的氛围构建。作品大量使用象征与隐喻:雾霭、锈锄、老钟、火灾、虎头帽、弹珠……这些意象在非线性叙事中反复出现,既像梦境的蒙太奇,也像现实的裂缝。作者最巧妙的一笔,是让前景与回忆交错,使读者无法区分“此刻发生”与“曾经发生”,这正契合了嬢嬢记忆衰退的主观时间。其结果,是把母子二人困在一种“半清醒”状态:他们像是做梦者,同时又是被迫旁观自己梦境的清醒者。当老屋着火的一瞬间,炽烈的火光把雾霭烧穿,现实骤然清晰,却也更显残酷。
此种“如梦似幻”并非炫技,而是为了呈现乡村现实的某种“时间悖论”。传统仪式仍在、族群记忆仍在,可它们已与真实的生产关系、伦理模式脱节,恍若残存于梦。小说把读者拖入这种摇摆不定的灰色时空:既是现实主义的残酷,又是象征主义的朦胧。这恍惚与惊醒交替的感受,正是当下无数“空心村”在节庆时最普遍的精神体验:热闹只是一阵短暂的烟火,散尽之后,广袤雾霭重新笼罩一切。
总的来说,《时间霭》在题材选择、语言策略与氛围营造上都呈现出可贵的文学自觉与艺术抱负。小说用方言制造时代断层、以雾霭和老钟构建模糊时间,这些看似零散的手法被紧紧缀合,形成了一种温柔又坚硬的现实感:温柔在于它的诗意、它对嬢嬢固执尊严的体恤;坚硬在于它直面土地荒芜、家庭失序与代际沉默的疼痛。或许,真正动人之处在于:当雾霭散去,钟摆仍慢,被时代喧嚣遗忘的人们,在孤寂日常中却依旧活着。那微弱而倔强的生命火光,让小说的尾声既忧伤亦不失余温,而这正是《时间霭》留给读者最深的余韵。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的时间雾霭与时代敲击的钟声之间,人与人依然可能以缓慢、笨拙却真切的方式相互扶持、彼此取暖,彰显了生命与自然的那种本质关系。
小说最后一节非常短,但如散文诗一般,我反复读之,极为喜欢,“林尧传重上鸡公岭开荒,发现田埂边长出了福寿螺卵,粉红色,任何霭都盖不住它的色彩。”卑微的生命正如那福寿螺卵,隐藏在不起眼的空间角落,但会继续在大地上繁衍下去,生命的绚烂色彩才是对抗时间霭(也就是时间熵)的唯一方式。
可以肯定地说,在当下乡土文学的版图上,林为攀的声音并不喧哗,却值得我们长久聆听。
作者简介:王威廉,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魂器》《你的目光》《野未来》《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倒立生活》等,文论随笔集《小说家的声音》《无法游牧的悲伤》等。另有意大利文版小说《行星与记忆》《第二人》以及韩文版小说集《书鱼》在海外出版。获首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詹皮特里国际文学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