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乡土暗伤及其精神涟漪

作者: 陈培浩

《时间霭》是书写当代乡土暗伤的作品。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性质上说,很大程度上是乡土性的。这个说法并未过时。虽然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和近年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不少中国乡村旧貌换新颜呈现出新乡土的诸种特征。但是,仍然有大量乡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中面临着空心化的困境。《时间霭》写一个乡村老人林尧传,在春节前后盼儿回家团聚不可得而生的一系列心理涟漪和精神困境,以细腻传神的笔触和变异重构的文学笔触,深入当代乡村空巢老人的精神困境之中,以文学的方式直面了这一具有相当现实性、典型性的社会议题。

小说必须有小说的思维。善用小说思维的重要标志在于,作者善于将叙事从扁平、静态、零散的状态转变为立体、动态、环环相扣的形态。很多小说也煞费苦心设计了故事情节,但作为小说并不精彩。究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并没有学会用小说思维来设计情节。王昌龄诗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墙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其实颇有小说的思维。小说绝不甘于平铺直叙,而要写出石入水面产生的涟漪效应。墙头杨柳入了闺中少妇的心,遂打破了她不知愁的平静,引动闺思的幽怨。不过,这毕竟是一首诗,所以涟漪只有一圈。若要变成小说,这心理涟漪需一层层扩大。

林为攀的《时间霭》将“春节儿不归”这一粒石子投入林尧传的心池,并写出了一层层、一圈圈扩散的精神涟漪。涟漪的内层,是强烈的失望甚至愤怒,林尧传甚至要撕毁辛辛苦苦写好贴上的春联;第二层则是林尧传抬不起头的感觉,他在邻里面前强装镇定,假装儿孙将如期归来。因此在无意间被窥见聊天信息,泄露了“热脸去贴长子冷屁股”的事实时倍加惶恐不安、备受煎熬;第三层是林尧传对过往的种种回忆。包括长子与“老命”(老母)时或打架,时或联合起来欺骗他的种种旧事。这些事情当年或令他烦恼,如今却求烦而不得;第四层涟漪乃是想离家赴京寻儿的想法,虽然长子不接他电话,但他就不信他到了北京儿子能真的置之不理。这自然也是思儿心切的表现,不过旋即又暴露出另一重牵挂,家有老母,如何行得开?这么多年他一直喊着去北京而没有成行,岂非无因;第五层涟漪,则是林尧传独上鸡公岭怅望的孤独寂寥。鸡公岭曾是多么热闹之地,如今却连个鬼都没有。小说写道:“林尧传便下岭了,一路上连个鬼都没遇到,当年鸡公岭可热闹得很,一到晚秋,挑着稻子下岭,一路上都遇到有人让路,有时走到狭窄处,无处可让,有人就会贴在石壁上,或者跳到沟里。”当年热闹益衬如今寂寥。九旬“老命”喜欢跑去鸡公岭开荒,令他苦不堪言。他也一遍遍上鸡公岭,看怎么也散不尽的霭,他们其实共享着同一种孤独。“老命”望孙不得,毕竟膝下有儿,而他林尧传,上有母须尽孝,下有儿在远方。他的苦涩,似霭般散不尽。当代文学写空巢老人的作品不少,似《时间霭》这般,深谙小说思维,层层圈圈,如白莲,如洋葱,瓣瓣剥开者,实不多!

《时间霭》作者懂得小说思维还表现在精心设计了种种悖于常规,却合乎情理的情节。典型者,如林尧传老母“返青”的情节设计。有一天,嬢嬢又跑进了厨房忙活。可是她忘了早用上电磁炉,仍以膝关节拗断枯枝,用老灶台生火做饭。“林尧传被吓到了,肯定是有鬼上了嬢嬢的身,不然她不会回到年轻时。此刻坐在灶下的嬢嬢是记忆中年轻的阿妈,那时她还没老,他也没未长成,叫她嬢嬢太过早,叫阿妈正合适。”嬢嬢“返青”,被视为奇事,“有几个后生还去给嬢嬢拍视频,放到抖音上,引得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啧啧称奇”。嬢嬢“返青”,其实是失忆,是嬢嬢不能接受现实,干脆以此重返过去。看似离奇,其实有心理学依据。悖于常规而合于常理,这才是好小说情节应有的张力。《时间霭》正面写林尧传,侧面写嬢嬢,“返青”情节使嬢嬢内在的心理危机也得以揭示。

好小说也常善于象征。人们通常以为象征是属于诗的,其实小说里也有象征。因为象征使小说的思想产生一种更强有力的凝聚,生出令人味之无穷的意蕴。《时间霭》中也不乏精彩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霭”和“福寿螺”。小说既以“霭”入题,可见作者对此物象、意象的重视。小说中有多达近十处与霭相关的描写。开篇便写早晨的霭:“霭经年弥漫在鸡公岭上,岭下住的客家人每天推开门窗一看,都会丢失鸡公岭,只有在清明的巽风吹拂下,才能看清这座弥勒佛一样的山岭。”中间又写傍晚的霭:“还没入夜,手机里的时间是傍晚六点,鸡公岭上的霭还是那么厚,夕阳像用水稀释过几遍的血一样,仍然那么淡。”这里突出鸡公岭雾霭经年不散,已不仅是一种现实的自然景象,而是以林尧传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老人的心象。小说中,福寿螺也是一种特别的象征。“林尧传重上鸡公岭开荒,发现田埂边长出了福寿螺卵,粉红色,任何霭都盖不住它的色彩。”能挑战霭的只有福寿螺,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又快速繁殖的物种,它其实象征着一种快速剧变的生活已经侵入了当代乡土世界的内部。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生活结构已经被打破,工业化、城市化使乡土青壮年人口外流,数字技术进入乡村(小说中山村人也早玩起了抖音)却并不能真正解决乡土世界的精神危机。福寿螺在这里,打开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还需指出,《时间霭》也有着对时代的折射。小说中,林尧传的两个儿子并未登场。他们为何推延甚至搁置回家的安排?他们在外面的生活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小说其实有所暗示。小说写那些返乡者跟前几年不太一样了,不再晃着汽车钥匙,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这回全换上了分不清贵贱的睡衣,有个后生还去扯起球的袖子,把袖子扯得越来越短,饱受冷风吹,忙把手臂夹在腋下回家换衣裳。身后的毛线掉了一地,林尧传骑过去时担心被绊倒,还放慢了速度。”这是一个沟通内外的场景。《时间霭》固然主要在写山村之内的霭和望,可是,山村之外那个更广阔的世界,也于此留下了线头。

作者简介:陈培浩,1980年6月出生,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获首届雪峰文论奖、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当代作家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华语青年作家奖·新批评奖、福建省社科奖、百花文艺奖等奖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出版《碎片化时代的逆时针写作》《歌谣与中国新诗》《互文与魔镜》《正典的窄门》等著作多部。

责任编辑 韩新枝 张凡羽

上一篇: 雾霭背后的绚烂
下一篇: 风从水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