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浴盛行,皮肤癌激增?

作者: 南之瑉

日光浴盛行,皮肤癌激增?0

29岁时,瑞秋·尼尔被诊断出皮肤癌。如今,作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癌症研究员,她坦言这一结果并不意外。视频通话中,她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海滩假期,那时几乎没有人害怕晒伤,还是儿童的她甚至与姐妹们比赛“谁能撕下最大块晒脱的皮”。

尼尔主导编写了澳大利亚新版防晒指南,2024年发表于《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公共卫生杂志》。过去,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官方建议均简单而严格:未穿戴防晒衣物或涂抹防晒霜时,应完全避免日晒。如今,专家们首次承认“彻底避光对健康并非最优解”。英国的学者们也在重新评估风险:到底多少阳光是健康的?何时它会变得危险?

太阳辐射的危害已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紫外线穿透皮肤细胞后会损伤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尽管人体具备修复机制,但若损伤过多,细胞仍有可能失控增殖,形成癌变。研究显示,恶性黑色素瘤几乎均由紫外线引发。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在德国的医院中,因皮肤癌接受治疗的患者数量激增近75%。图宾根大学医院皮肤癌专家克劳斯·加尔贝指出,“没有任何一种癌症像皮肤癌这样呈现出如此迅猛的增长趋势。”

在澳大利亚,皮肤癌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约2000人)超过交通事故(约1200人)。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在2017到2018年间,近1/3的癌症患者为皮肤癌患者,使其成为澳大利亚最常见的癌症类型。至少2/3的澳大利亚人一生中会被诊断出皮肤癌,且男性的风险普遍高于女性。据估算,在1982至2018年间,约21.6万澳大利亚人被诊断为黑色素瘤。同时,医疗记录显示,澳大利亚每年有超过110万次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治疗,平均每天超过3000次。

日光浴盛行,皮肤癌激增?1

尽管现在澳大利亚人已经接受了强有力的“防晒安全”宣传,过去30年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病例仍以每年2%至6%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在55岁及以上人群中增长显著。这一趋势反映了人们年轻时受到的紫外线照射在老年阶段开始显现影响。

促成皮肤癌增长趋势的主因是对古铜肤色的追捧。加尔贝表示,尽管许多人使用防晒霜,但“即便涂抹防晒霜,日光浴时仍无法避免皮肤癌风险”。他的研究表明,多数人防晒霜用量不足。更关键的是,皮肤在晒伤前就已受损,根本没有“健康美黑”这回事。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适度晒太阳可能比科学家们过去认为的更有益。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者反对“绝对防晒主义”,指出“阳光暴露不足已成为公共健康隐患”。

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合成的功效早已被证实。这种营养素被认为能降低骨折风险,维生素D缺乏与抑郁症、糖尿病、乳腺癌、肠癌及痴呆症存在潜在关联,但其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纬度效应”: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疾病在北方地区高发,推测与日照不足相关。最新研究发现,特定皮肤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分泌免疫调节物质。另有证据表明,皮肤中存在另一种受紫外线激发的分子,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积极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对维生素D补充剂的研究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阳光的益处无法被简单地封装进药丸。

澳大利亚新指南首次根据肤色差异制定防晒策略:紫外线指数≥3时(春夏季常见),浅肤色人群需严格防晒;肤色越深,适宜日照的时间越长。癌症研究员尼尔表示,“确定风险阈值很困难,我们仍需精确研究哪些紫外线波长和剂量能产生健康效益。”

公共卫生研究者们正激烈讨论如何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削弱其警示效果。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很多人仍防晒不足,而非过度。美国皮肤病学会近期的调查显示,在18到26岁受访者中,近1/3认为古铜肤色比预防皮肤癌更重要,而这正是科学家们极力想要扭转的观念。

编辑:周丹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