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数据绑架的睡眠
作者: 淡淡君| 完美睡眠主义症 |
前些天,我在健身房无意中听到两个陌生人的对话。
“昨晚可太棒了。”其中一个说。
我立马竖起耳朵。莫非……有故事?
“我得了96分呢。”
嗐,我打了个哈欠。
“好厉害呀,”他的同伴惊叹,“我一直都在67左右徘徊,似乎很难提高了。”
“那你的心率变异性怎么样?”
“这倒没关注,但我这周快速眼动睡眠得分一直不稳定。”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人是在交流睡眠状态呢。
欢迎走进“完美睡眠主义症”的世界。完美睡眠主义症是一个医学术语,用来形容人们对完美睡眠的不健康执念。医生认为,这种现象源自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引发的焦虑。这一术语由美国科研人员在一篇发表于《临床睡眠医学杂志》的论文中首次提出。该研究表明,过度关注睡眠数据不仅无益,反而极有可能加重失眠症状。科研人员发现,有人会花大量时间精心准备睡眠,只为提高得分;还有一些人则会因未达到理想睡眠状态而焦虑不安。
可是,什么样的睡眠才算“完美”?我们又能否真正破解这个不受控的生理过程?
睡眠治疗师凯蒂·费希尔说,她的许多客户都沉迷于追求“完美”睡眠。“问题是,如果你问睡眠质量好的人有什么秘诀,他们通常会回答‘没什么特别的’。”她解释道,“他们从不刻意去想睡眠问题,累了就上床休息,接着自然而然地睡着,醒来后感觉神清气爽,偶尔睡不好也不担心,因为他们知道这很正常。与此同时,那些来找我求助的客户却总在给自己施压。他们想要达到某个‘神奇’的睡眠时长——一般是八小时,但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可能压根不需要睡那么久。”
在费希尔的客户中,有些人会因为睡眠追踪器显示某晚仅有11%的深度睡眠而感到焦虑。“我告诉他们这完全正常。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包括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睡眠。对大多数人来说,深睡仅占睡眠总时长的13%到23%。夜间短暂醒来也是睡眠的正常组成部分。我们每晚可能会醒来三到六次,但通常根本不会意识到。许多人并不了解正常的睡眠是什么样子,看到数据提示多次醒来或深睡眠时间较短,就会感到恐慌。”
奥利·马修斯是一名功能医学从业者兼健康教练,曾亲自研究过自己的睡眠数据,用过三星手表、苹果手表等主流产品。目前,他正在使用第三代欧拉智能戒指,将其记录的数据与他跑步时用的“佳明连接”(也附带睡眠追踪功能)进行交叉比对。
“这些年来,我使用这些设备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也曾像许多客户一样,对它们过度依赖。”他说,“以前,我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数据并同步到其他设备,却从未留意过身体的真实感受。如果设备显示我的睡眠得分下降,我就会心慌意乱。”
佳明追踪器有个“身体电量”指标会分析用户的心率变异值、压力水平、睡眠质量和活动数据,协助用户全天候监测自身的能量状态。“设备偶尔会给出有用的建议,比如睡眠得分偏低时不宜去健身房锻炼。”马修斯说,“这些设备把健康管理变成了一种游戏,甚至将这种‘游戏化’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7年,《连线》杂志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创造了“量化自我”一词,用以描述通过数据认识自我的理念。如今,这种自我审视显然已经蔓延到了睡眠领域。各类应用程序、书籍和播客的不断渲染,让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睡眠数据。以英国为例,2023年,睡眠追踪器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2.7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4.8亿元),预计到2030年还将增长一倍以上。
| 专业人士的质疑 |
作为一个曾因压力太大而严重失眠一整年的过来人,我一直不敢用睡眠追踪器。但我很好奇,为了得出睡眠数据,它们究竟在监测什么?
《如何睡得好》一书的作者尼尔·斯坦利从事睡眠研究长达42年。他认为,大多数睡眠追踪器只能测量一个人多久入睡以及睡了多久。他说:“区分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睡眠只有一种方法,即大脑监测。”虽然有研究称现在的睡眠追踪器“十分精确”,但在斯坦利看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老实说,这毫无意义——即使是最精确的数据,也无法帮你多睡几个小时。”


他还指出,如果某天晚上没有获得充足的睡眠,身体通常会在第二天晚上自动作出调整,以弥补缺失。“我并不是说睡眠质量无法改善。事实上,你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我的建议是,记下你的上床时间、疲劳程度、睡醒时间,以及上午11点时的清醒程度。学会倾听你的身体。”
对此,睡眠治疗师费希尔表示赞同:“完美的睡眠并不存在,过度关注数据只会徒增压力。最重要的是:你感觉如何?是否有充沛的精力度过一整天?最理想的监测方式是观察自己一两周内的睡眠模式,而不是纠结于一两晚的数据。你需要确认自己每周是否至少有四晚睡眠充足,且没有出现超过30分钟的长时间清醒。”

伦敦盖伊与圣托马斯医院的顾问盖伊·莱施兹纳也对睡眠追踪的实际效用提出了质疑。“追踪睡眠和追踪运动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如果运动手环显示你一天只走了2000步,你随时可以增加运动。但如果它告诉你睡眠时间不足或深睡不够,你其实什么也做不了。获得良好睡眠的关键在于识别障碍所在:是因为没有睡够,还是一开始就难以入睡?又或者,虽然睡了很久,白天却仍然感到困倦?你可以基于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寻求帮助。”
莱施兹纳认为,任何关于快速眼动睡眠的数据(同做梦、情绪处理和记忆巩固相关)都没有意义。“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些数字。我们知道快速眼动睡眠具有重要功能,但即使某些抗抑郁药抑制了这一阶段,人们也不会因此感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他说,“另一个问题在于,即便是最精准的设备,也尚未在睡眠异常的人群中得到验证。也就是说,如果你患有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些设备的准确性可能就要打个问号了。”
| 睡眠追踪体验 |
在莱施兹纳看来,有一类人确实可以从睡眠追踪中受益:那些日夜操劳、完全不知道自己每天睡了多久的人。舒吉·麦金尼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一家住房协会担任薪资经理,同时为婚礼和俱乐部主持苏格兰风格的活动,还是一位热爱健身的父亲。“我的睡眠非常不规律。”他说,“有时我晚上9点上床,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10点;有时早上5点不到就爬起来去健身房,然后开车上班;如果有活动要主持,我可能得凌晨2点才回家,赶上第二天儿子有球赛,我还得早早起床。我平时戴运动手环,可它已经放弃提醒我欠下多少睡眠债了——因为早就超出了测量范围。”
不过,麦金尼斯并未因此产生压力。相反,他觉得监测自己的睡眠时长十分有益。“不然我很难掌握自己的睡眠情况。有了数据记录,我就知道何时该优先补觉了。我还可以观察吃夜宵、喝酒这些睡前行为对睡眠造成的影响。”
也有一些时候,睡眠监测毫无用处。喜欢跑步的莉拉·格林一直在用佳明手表记录跑步时间。这款手表内置了睡眠追踪功能。“我喜欢这个功能,每天早上醒来都心怀期待,迫不及待想看看自己睡得如何。”
然而,生下三胞胎后,一切都变了。“最糟糕的时候,我一晚能睡四个钟头就不错了,而且还是断断续续的。第二天早上,手表会发来一些毫无用处的提示,比如‘你今天可能会比平常更疲惫’。这就像是在数落我,让我心烦意乱,觉得自己在睡眠这件事上很失败。我对睡眠数据的另一个看法是,它记录的是过去,因此无法改变。而现在,孩子们又哭又闹,我急需的是一杯咖啡,而不是对前一晚睡眠状况的负面评价。”

如今,孩子们都上幼儿园了,格林又重新戴回了手表。“再次使用它是因为我想改善运动和睡眠状况,让生活重回正轨。有时我感觉前一晚睡得不好,可早上一看,竟然得了90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来奇妙的心理作用——既然手表说我睡了个好觉,相信今天就不会太疲惫吧?于是,我会像拿了金牌一样,兴高采烈地开启全新的一天。”
这一切终将走向何方?英国拉夫堡大学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未来睡眠科技的文章,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概念,比如内嵌传感器的睡衣,可以追踪睡姿、呼吸和心率变化;具备呼吸节奏模拟功能的机器人枕头,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进入梦乡。看完这些,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想立刻躺下来试一试?
编辑: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