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11岁儿子的智能手机拉锯战
作者: 南之瑉我们说过,最早也要等到儿子13岁,可现在,他才11岁,就已经把智能手机和网络装进了口袋。我们每个人都学到了一些东西:儿子明白他是对的,没有手机真的不行;我们则意识到,事情已经逐渐失控。
一切始于儿子升入中学(在德国,五年级通常是中学阶段的开始)。他越来越急切地追问我们,他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智能手机,因为他连最好的朋友都联系不上了,那个孩子只通过即时通讯应用约人见面。
学校的老师们恳求家长不要在五年级就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当非法图片广泛流传或有孩子遭受霸凌时,您的孩子也必然会卷入其中。”然而,这些呼吁的效果为零。
我们多次与儿子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儿子总是说:“大家都有了,为什么我不能有?”而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能不能再拖半年……几个月……再等一周?
实际上,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胜算。在德国,大多数孩子最晚在升入中学时就会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我们感觉自己在与风车作战,仿佛是无智能手机儿童时代最后的骑士。但其实,我们并非一个排斥电子设备的家庭:儿子可以有限制地使用平板电脑,上面装有从《荒野乱斗》手游到视频网站的各种应用。我们父母当然也有智能手机,而且总是随身携带——无论是在餐桌旁,还是在床上。
但我们深知,儿子口袋里装着能随时访问浏览器、游戏和社交媒体的设备,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一场无休止的谈判拉锯战,关乎屏幕时间、应用权限、更多屏幕时间、限制的解除或修改,以及为应用内购不断掏钱。还有那个终极问题:我们制定的规则,是否也该用来约束我们这些成年人?
从科技巨头到小型应用开发商都在竭尽全力收集我们儿子的数据、时间、注意力和情感状况,我们必须用尽为人父母的全部权威与之抗衡。你好,扎克伯格先生、马斯克先生,我们来了!

我们很快就发现,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完全防止孩子某天在手机上被推送荒谬的阴谋论、可怕的暴力视频或低俗内容,也无法阻止他们通过手机联系陌生人。一旦给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我们就是将控制权拱手让给了一个并不关心这些安全问题的行业。家长们需要不断作出决定:调整手机设置、重新协商规则、再次修改权限,在软件更新和新应用软件的无尽漩涡中反复挣扎。
如果你深入研究这些,就会发现,一些社交媒体应用虽有年龄限制,但没有人遵守,而且很容易绕过。青少年保护理论上存在,但在实践中并不起作用。即便设备和应用可以设置青少年保护模式,家长与孩子之间持续展开的对话也不可或缺。我们必须不断探讨那些即将冲击孩子的信息,比如那些将科学共识与历史事实颠倒、扭曲或编织成阴谋论的“合理”理论,那些他们或早或晚会看到的暴力画面,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试图窃取数据或怀揣更险恶用心的陌生人。当然,孩子们也可能遇到看似友善的同龄人,而那个热闹的班级聊天群组,大家分享表情包时其乐融融的地方,也可能成为排斥他人的工具。
我们突然意识到,必须向年仅11岁的儿子揭示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而且要足够迅速、足够彻底,才能让他作好准备。我们别无选择,现在就要开始这些对话。它们还算轻松,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我的儿子还没看过杀人视频,没被网红用虚假内容轰炸,还没体验过半夜被班级群组的辱骂声惊醒的滋味。毕竟,他才拿到智能手机一周而已。
智能手机将撕裂儿子的现有生活,我正为这一天作着心理准备。它终将到来。作为父母,我们有时会讨论,是半年后还是下个月,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是这周。
编辑: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