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

作者: 冯小鸣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0
准噶尔阿拉套山系是中国新疆西北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边境的山系,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50公里。西段的坡地部分为半沙漠和草原带,海拔1200米处为森林草原带。

曾经,办理哈萨克斯坦的签证十分困难。于是,这个国家就成了我心中长久的惦念。终于在2023年11月,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订了互免签证的协定,紧接着2024年开展“哈萨克斯坦旅游年”,我终于把计划多年的阿拉木图行程提上了日程。

向阿尔金-埃梅尔进发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很多人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1991年宣告苏联解体的《阿拉木图宣言》就在此签署。阿拉木图也是免签后中国游客最青睐的旅游地。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距离阿拉木图300公里左右,一片恢宏的景观就隐匿在群山与荒漠之中,这就是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Altyn-Emel)。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1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占地3076平方公里,准噶尔阿拉套山(Dzhungarian Alatau)与伊犁河(Ili River)像两条巨大的手臂将这片保护区环绕其中。虽然山地和荒漠占据了国家公园的大部分地区,但在河水的滋润下,这里并不贫瘠。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属于大名鼎鼎的七河地区的一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月氏、乌孙、北匈奴、回鹘、契丹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片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无数的商队从这里经过,用商品与贸易将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成吉思汗在1219年西征时经过这里,当地人普遍认为这片地区的名字就是成吉思汗的远征军命名的——“阿尔金-埃梅尔”是“金马鞍”的意思。

从阿拉木图出发,一路向北都是柏油路面,不久就可以到达卡普恰盖水库(Kapshagay Reservoir),这里是伊犁河最宽的地方,也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水库。这座水库不仅给阿拉木图市提供了日常用水,水库周边的湿地也成了许多鸟类的家园。

沿着水库向东行驶,准噶尔阿拉套山的山口处与伊犁河形成了一条狭窄的走廊,是国家公园的入口之一。同时,入口的这片地区也是坦巴利塔斯岩画的一部分(Tanbaly Ta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岩画区域之一,以“坦巴利考古景观岩画”(Petroglyphs of the Archaeological Landscape of Tanbaly)之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创作年代从公元前1000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跨越了整整3000年。人们在岩石这种天然的画布上描绘动物、人物,日常生活、狩猎场景,等等,简单的几笔就将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禁感慨,古人对动物形象的创作十分精准,比如羚羊和鹿虽然体形相近,但是通过对“角”的夸张描绘,就可以轻松地分辨出来。

距离岩画区域不远的地方就是别什沙特伊尔墓葬群(Besshatyr),在哈萨克语中是“五个帐篷”的意思,这个名字十分贴切,因为这些巨大的墓葬从远处看,真的很像游牧民族的帐篷。不过,它们的数量可是远远不止5个,这里总共发现了31座墓葬,它们是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首领的墓地。

断山形成的沙丘

继续沿着伊犁河向东行驶,开始一路尘土飞扬,终于来到国家公园中标志性的景点——唱歌的沙丘(Singing Dune)。这是一条新月形的巨大沙丘,总长度达到了3公里,最高点有150米,犹如一座大山矗立在面前;连绵起伏的身姿又像一条金龙横卧在大地上,这是大自然精心勾勒的曲线。沙丘的底部到顶端逐渐收窄,形成了一个优雅的弧形,而在它的表面,一道道细腻的纹理清晰可见,那是风的杰作,也是大自然书写的史诗。

这座沙丘的形成纯属大自然一次偶然的“奇思妙想”。卡尔坎(Kalkan)山在大约2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火山活动,将这座山分成了两截,分别称为大卡尔坎和小卡尔坎,两截山中间的走廊就像一个天然的风道,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将沙子逐渐搬运到两座山的怀抱中,经年累月的堆积,终于形成了这个巨大的沙丘。伊犁河的水汽让沙丘变得相对潮湿,两座山也成了沙丘的“保护罩”,加上气候的变化让风沙逐渐变得不再强烈,在种种巧合之下,沙丘的形态就这样固定了下来,千百年间再没有发生过变化。

别什沙特伊尔墓葬群

别什沙特伊尔墓葬群,是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首领的墓地。最大的墓高17米、直径104米,呈截头圆锥形。旁边的展馆中展示了当时一些宗教仪式的祭坛。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2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3
别什沙特尔墓葬群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4
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二大水库,也是伊犁河最宽的地方。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5
人们在岩石上描绘出各种动物、狩猎场景等。坦巴利塔斯岩画的创作年代从公元前1000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跨越了整整3000年。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6
目前尚不清楚是谁何时在小卡尔坎山附近放置了这些神秘的石块,人们认为很有可能是公元前1000年游牧民族的宗教仪式场所。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7
是一条没有植被的新月形沙丘,总长度3公里,最高点150米,沙丘的底部到顶端逐渐收窄,形成了一个优雅的弧形。

更加奇妙的是这个沙丘在风的吹动下会发出响亮的声音,全世界只有少数沙丘会出现这个现象,而且没人知道沙丘什么时候会发出声音。站在沙丘脚下的时候,并没有声音传来,让我不禁有些失望。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态,我决定爬上沙丘去看看。沿着陡峭的坡面手脚并用地缓缓向上攀登,沙子的颗粒感很强,几乎每一步都能将手印和脚印刻在上面。当爬到大约三分之一的高度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随着一阵风吹来,沙粒快速地动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开始声音并不是很大,就像低音歌手动情地长吟。随后,随着风越吹越大,声音也逐渐大了起来,就像管风琴在弹奏,时不时还会传来一阵低沉的轰鸣声,如同飞机起飞时发动机的嘶吼。那一刻,我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因为我知道,能听到沙丘的声音是非常幸运的。

沙丘为什么会“唱歌”?

要知道,科学家研究了几乎所有能“唱歌”的沙丘后,认为沙丘想要发出声音,沙粒必须是圆形的,直径必须在0.1到0.5毫米之间,沙子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硅,而沙丘本身要有一定的湿度。要把这些条件集中在一起本就十分难得,而听到沙子的声音,还要一定强度的风从某些特定的角度吹到沙丘上才能实现。所以,能听到沙丘唱歌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而在攀爬的过程中听到,我想,回去之后一定要去买一张彩票。

虽然研究人员将沙丘“唱歌”的条件归纳出来,但沙丘究竟为什么会“唱歌”,还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沙粒在风力或外力作用下滑动时会产生微小的振动,这些振动在沙丘内部的空隙中传播并形成共振,最终放大为可听见的声音;也有人认为底层湿度较大的沙子与表层相对干燥的沙子中间存在着一层很薄的空气层,当表层的沙子被风吹动的时候,空气层会被压缩或拉伸,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声波的震动,而沙丘的弧形表面就像一个放大器,将这种震动放大从而形成我们听到的声音;还有人认为沙粒滑动时可能产生静电效应,沙粒之间的摩擦生成微弱的电荷,这些电荷在释放时可能引发空气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会“唱歌”的沙丘都含有大小一致的二氧化硅,这些晶体可以增强共振的效果,将声音放大。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8

当地人对于沙丘为什么会“唱歌”有不少传说,有传说认为声音来自一条在沙丘下打鼾的巨龙。还有传说认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军队经过此地时,行军的声音被沙丘记录了下来,这些声音就是成吉思汗和下属们灵魂的歌唱。甚至当地人还认为,成吉思汗本人就被埋葬在这座沙丘之下。最古老的传说认为沙丘是沉睡的恶魔所化,当风或人打扰了它的梦时,就会发出声音。当地人的说法显然“不科学”,但游客们更喜欢这种充满神秘感的说法。

我拼尽全力,终于攀登到了沙丘的顶端,站在沙丘之巅,北面大小卡尔坎山像两个巨人卫士守护着这里;南面蜿蜒流淌的伊犁河带着天山的雪水,滋润着无数的生灵。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夕阳的余晖洒在沙丘上,被晕染成橙色的沙丘与红色的天空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

阿尔金-埃梅尔国家公园:听,沙丘在唱歌!9

离开沙丘,在小卡尔坎山附近,有三块石头孤零零地矗立在草原之上,它们围成一圈,如同一个巨大的支架一般,这是国家公园中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奥沙克石碑(oshaktas),在哈萨克语中,奥沙克是“壁炉”的意思,因为当地人认为,这三块石头是成吉思汗军队经过时用石头垒成的巨大炉灶,为整个军队烹饪食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军队的信号塔,当敌人靠近时,就会在石头中间点燃烟火以通知整个部队。不过研究人员认为,这三块石头出现的年代比成吉思汗要早得多,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它们就矗立在这里了,而它们的作用也不是为了做饭,而是某种宗教仪式的场所。

在这片神奇世界,造物主似乎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等着我一点点去靠近,去发现。

(责编:昭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