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二战的缘起:历史溯源与局势剖析
日本军事帝国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思想交锋与早期扩张。明治初期,日本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存在着和平扩张主义与军事帝国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平扩张主义秉持着自由贸易的理念,积极倡导海外商业活动与移民,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拓展国家影响力。像《世界上的日本人》《新立国》等著作就极力呼吁日本效仿欧美国家,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海外贸易与移民来积累财富和实力。
然而,以右翼组织会、黑龙会为代表的团体却大力鼓吹侵略扩张。他们标榜天皇崇拜和国权主义,将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视为实现日本霸权的关键步骤。明治重臣山县有朋更是将安全理念与极端民族主义、强权政治观紧密结合,为军事扩张提供理论支持。在思想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颇具影响力的福泽谕吉也宣称,为了日本自身安全或是“保卫东亚”,日本有权在必要时武装入侵朝鲜和中国,并迫使这些国家“文明化”。这种侵略思想在当时的日本社会逐渐蔓延,为军事帝国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日本于1894年—1895年发动了甲午战争。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成功夺取了对朝鲜的控制权,还割占了台湾,辽东半岛虽因三国干涉被迫归还,但这一系列行动让日本获得了列强地位,极大地增强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和自信。
日俄战争与一战期间的扩张。1904年—1905年,日本与俄国爆发战争。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随后吞并朝鲜,并控制了南满地区。这一胜利不仅进一步扩张了日本在东亚的权势,更为重要的是,在战争过程中及战后,逐渐形成了“大东亚共荣圈”思想的雏形。日本开始设想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囊括东亚诸多地区的殖民体系,这种思想成为后来日本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重要驱动力。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对德宣战,迅速攻占了德国在中国的胶州湾租借地,并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群岛。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于1915年向中国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控制中国,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野心,也标志着日本军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扩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战后落潮与再度勃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事帝国主义的扩张态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落潮。这一时期,日本面临着诸多内部和外部的困境。经济上,受到战争后期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陷入困境,和平扩张主义思想有所复兴。国际上,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等一系列国际安排,对日本的军事和扩张行为进行了制约。币原喜重郎推行的“协调外交”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军事帝国主义的发展势头,日本开始寻求通过外交途径来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单纯依赖军事手段。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爆发,迅速蔓延至日本,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和平扩张主义所依赖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日本国内矛盾激化。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易帜标志着中国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民族主义兴起,这对日本在中国东北等地的特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军事帝国主义再度勃发。1931年,日本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中国东北。这一行动是日本军事帝国主义再次抬头的重要标志,此后,日本不断在东北及周边地区扩充势力,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和掠夺。1937年,日本更是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妄图通过武力迅速征服中国,实现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使日本军事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也将亚太地区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背景与原因
华盛顿体系的瓦解与美日关系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华盛顿体系,旨在调整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关系,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这一体系下,美日两国在海军军备等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均势,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局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
日本自20世纪30年代起,不断在东亚地区进行侵略扩张,其行为严重破坏了华盛顿体系所构建的和平秩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占以及随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美国的警惕。美国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起初采取了观望态度,但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升级,美国逐渐认识到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开始对日本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提出了“不承认主义”,即不承认日本通过侵略手段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伪满洲国政权。这一表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美国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对,但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此后,随着日本在华侵略的进一步扩大,美国开始逐渐加强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如对日本的某些战略物资出口进行限制。
美国对日政策转变与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7月,日本决定进军东南亚,这一行动直接威胁到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美国随即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石油对于日本的战争机器至关重要,美国的石油禁运使日本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其军事行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一些人主张与美国进行和谈,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重回经过修正的华盛顿体系,以缓解国内面临的经济和军事压力。然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强硬立场,认为日本应该通过战争来打破美国的封锁,夺取东南亚的资源,以实现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最终,强硬派的观点占据了上风。1941年底,日本联合舰队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这次袭击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巨大损失,美国海军的多艘战舰被击沉或重创,大量飞机被摧毁,人员伤亡惨重。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美日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试图通过这次突然袭击,一举摧毁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力量,为其在东南亚的扩张创造有利条件。
日本发动战争的深层原因剖析。从日本国内来看,基层民众中存在着浓厚的黩武情绪。长期以来,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使得民众对战争抱有盲目乐观的态度,他们被灌输了为国家扩张而战的思想,认为通过战争可以实现国家的强大和个人的荣耀。这种基层情绪为日本政府发动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军部在日本政治中拥有极大的权力,并且逐渐走向独断。以关东军为代表的军部势力,常常自行其是,不考虑政府的整体战略和国际形势。他们为了实现自身的扩张目标,不惜冒险发动战争,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财阀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勾结。财阀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支持军部的对外扩张政策。他们通过为战争提供资金、物资等支持,从战争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受到财阀利益的影响,难以做出理性的决策,进一步推动了日本走向战争的深渊。

中国在亚太局势演变中的阶段与影响
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原始民族主义阶段: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国内出现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运动。戊戌变法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现国家的富强,以抵御列强的侵略。康梁等维新派人士希望通过光绪皇帝的支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提升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然而,戊戌变法由于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中失败。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由下层民众自发组织的反帝反洋运动,其组织、宣传和作战方式完全出于民间旧传统,被清廷顽固守旧派利用。由于义和团运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以及清政府的软弱和出卖,最终在八国联军的镇压下失败。
现代民族主义开端:1905年,上海总商会发起的抵制美货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真正出现。这一运动是针对美国歧视和排斥华工的政策而发起的,中国民众通过抵制美货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国政策的抗议和民族自尊心。在运动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商会、社团纷纷响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抵制美货运动持续了8个月之久,给美国的经济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此后,1911年的保路运动以及反对“二十一条”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广泛崛起。保路运动是四川等地民众为反对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外国列强而发起的运动,这场运动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反对“二十一条”运动则是中国民众对日本企图全面控制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的强烈抗议,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
大众动员阶段:1919年的五四运动,将中国民族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大众动员阶段。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消息传回国内后,引发了广大青年学生和民众的强烈愤慨。5月4日,北京的学生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高呼口号,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烈抗议。五四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得到了工人阶级、商人、知识分子等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通过罢工等形式参与到运动中来,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民族主义路径分野。改良派的主张与实践:改良派主张中国应该趋同西方,通过协商的方式修改不平等条约,逐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中国的利益。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循了这一思路。例如,在外交上,北洋和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试图通过与列强的外交谈判来废除一些不平等条约。然而,由于中国当时国力较弱,国际地位低下,这种改良的意愿和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列强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中国在外交谈判中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同时,“以夷制夷”的策略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列强达成妥协,中国往往会成为牺牲品。
革命派的理念与行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列宁主义的思想,否定现有的国际社会秩序。他们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革命,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从一开始就强调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开展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作为孙中山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和发展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以在农村建设党、革命武装和根据地为主要内容的独创性的大战略,开发中国极为宏伟的人力资源,并且在此过程中越来越成功地进行中国的革命改造。
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崛起。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盟国之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战争过程中,中国人民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摘编自《历史的回声——二战遗产与现代东亚秩序》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刘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