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电影开赛车
作者: 辛伟从后视镜中,杜比看着伊德里斯驾驶赛车吃力地右转弯,心里一阵紧张。当时,两人正在美国奥斯汀的美洲赛道上为《F1 :狂飙飞车》这部电影练习驾驶。杜比是一名特技车手,也是电影动作指导,他正驾驶着赛车,为主演伊德里斯领航。
伊德里斯的信心不断增强,逐渐缩小了两车之间的差距。当他从后面冲上来,试图靠近时,却进入了杜比赛车的尾流,失去了抓地力。这足以展现伊德里斯和另一名主演布拉德·皮特拍摄电影时驾驶赛车的水平。
车迷和影迷都在讨论电影中赛车场景的真实性,这些场面的拍摄并非只是布拉德·皮特和伊德里斯出色演技的成果。拍摄时,两人不是被牵引装置拖着跑,也不是以半速驾驶。他们在真正的赛车里挑战极限,以高达每小时320公里的速度疾驰,肢体语言和反应都是自然流露。为达到这一效果,两人历经了数年的磨炼。
杜比说:“我想很多人不会相信他们上车做的事,但我是见证者,那真是令人震惊。”
教法不同
职业赛车手通常从6岁左右开始接触卡丁车,逐年积累经验,适应应对更高车速所需的体能训练,不断丰富自己的技能。在电影制作过程中,61岁的布拉德·皮特和33岁的伊德里斯只有很短的时间来适应。两人起点不同,好在得到了杜比和巴切塔的帮助,他们是职业赛车手转行的特技车手。
巴切塔是2012年F2冠军,也是电影动作指导,与皮特密切合作。巴切塔形容这位酷爱摩托车的演员神经有点大条。皮特在闲暇时间骑摩托穿越山间,对赛道驾驶有相当高的理解,但不一定有丰富的经验。
相比之下,伊德里斯在赛车方面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更多训练。巴切塔认为这很好,因为没有需要纠正的不良习惯。伊德里斯不像皮特那样喜欢摩托车,但玩过F1的游戏。由于起点不同,伊德里斯的训练比皮特早4个月。起初他总是熄火,但很快就上手了。


皮特和伊德里斯最初都是从驾驶跑车开始接受赛车训练,之后转而驾驶开放式轮式赛车,接着又参加了F3和F2挑战赛。皮特回忆:“刚开始练习时成绩提高很快,但几个月后,我只是在为几十分之一秒的进步而努力。第一个月学习的是信任赛车,要相信它能贴地行驶,能刹住,哪怕正朝着墙壁冲去。投入得越多,赛车就越能紧贴地面,我就能越快地过弯,尽管我身体里的每一个本能都在尖叫着‘不!它要失控了!’”
两位演员的训练方式不同。巴切塔说:“我们通常会给伊德里斯安排模拟器训练,让他熟悉赛道,了解赛道布局,之后去赛道上练习。和皮特一起时,我会开一辆车,实地给他展示赛道,边走边讲,让他亲身感受赛道的地形并展开讨论。说实话,这是我喜欢的工作方式,更注重实操。”
皮特需要调整的习惯是猛踩刹车。他是七届F1冠军汉密尔顿的好友,巴切塔认为是汉密尔顿告诉他要尽可能用力踩刹车。巴切塔说:“这在F1中有时是可行的,但并非总是如此。第一次上赛道时,我在后视镜里观察皮特,发现他每次踩刹车都会把车轮锁死,简直是拼了老命在踩刹车。”与之对应,伊德里斯需要的是练习正确地踩刹车,以及利用赛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保持车别偏离出赛道,建立在驾驶中的安全感。
寻找极限
伊德里斯和皮特在驾驶F3赛车大约六周后,才开始驾驶F2赛车。这种赛车在影片中经过改装,看起来像F1赛车。在赛道上练习时,杜比和巴切塔驾车领航,两位主演的车跟在后面。这么做是为了让演员观摩正确的驾驶方法。
车上有开放式无线电系统,演员们无需像真正的F1车手那样按按钮与团队交流。他们在无线电中与教练讨论刹车点、弯道顶点和挡位等话题,这是为了让演员进入舒适的节奏。之后巴切塔和杜比说得少了,以促使皮特和伊德里斯在每一圈中自行思考。毕竟,车手不能总是依赖教练提示自己该怎么做。


练习时,巴切塔要求皮特超过他。皮特十分好斗,两人展开竞争。巴切塔通过无线电对皮特说:“你要一直保持领先,不能让我超过你。”伊德里斯进步飞快,冒险精神也逐渐被唤醒。巴切塔回忆道:“有一次,我们从弯道驶出,伊德里斯突然加速超越,跟在后面的杜比只好切换到更快的地图以追上他。只要条件允许、安全有保障,我会让他们尽情体验赛车的性能。”
驾驶这些赛车不仅是换挡和找准刹车点,皮特和伊德里斯需要摸索出赛车的极限,如果超出极限,还需要学会如何恢复。杜比说:“如果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可没有安全缓冲。他们一旦戴上头盔,系好安全带,就只能靠自己了。”
伊德里斯和皮特虽然有几次打转和锁死的情况,但都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杜比就不一样了,他意外地遭遇了一次高速撞车事故,而且相当严重,这一场景最终还被用到了影片中。事故导致他手部受伤,休养了三周。
连训练带拍摄耗时两年,随着拍摄的推进,演员的驾驶技术突飞猛进。皮特的学习速度和自信给巴切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拍摄的第一年就掌握了节奏,但在真实的F1比赛周末拍摄时,摄制组还是有所保留,以免他在观众面前出现打滑或撞车的情况。但到了第二年,皮特在观众面前驾车已经毫无畏惧和压力。
杜比记得在英国银石赛道测试F3赛车时,伊德里斯还很害怕,在本应全速过弯的地方刹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更信任赛车,甚至在银石赛道上难度很大的科普斯弯道全速通过。杜比赞不绝口,称这是很多职业车手也掌握不了的技巧。
杜比说:“随着训练的深入,演员的驾驶越来越稳定,这样摄影机就能更靠近些,拍到他们更加自如的表情。但在不需要演员露脸的镜头里,驾驶赛车的就是我和巴切塔。”
追求真实
《F1 :狂飙飞车》的目标是打造一部原汁原味的赛车影片。虽然有精心设计的分镜脚本和编排好的场景,但电影对演员的要求依然很高。伊德里斯和皮特在驾驶时不仅要靠眼神表演,还要背台词。
巴切塔和杜比此前曾在多部大片中担任过特技车手,都参与过《碟中谍》的拍摄。杜比还曾为《法拉利》和《GT赛车》担任过特技车手,他觉得那些经历与拍摄《F1 :狂飙飞车》完全不同。杜比说:“我们的拍摄与真实的F1赛事镜头融合,确实提高了赛车电影的水准。有时候,由于F1周末的拍摄时间紧迫,演员们不做热身圈就直接上场,这有一些危险。”
这次拍摄经历让巴切塔想起了自己的赛车生涯。他曾希望参加F1比赛,但种种原因使他无法继续追逐梦想,是这部电影给了他某种圆满的感觉。巴切塔说:“和皮特一起工作时,我聊到了成为F1车手的梦想。他希望我们能一起体验这一切,希望我能尽情享受。”
赛车世界与好莱坞的相似之处不仅体现在赛道上,还体现在驾驶赛车后恢复体力方面。西格里斯特曾与英超俱乐部合作,并在F1领域担任顾问,这次被请来协助理疗工作,尤其是在预防伤病和体能准备方面,以提高演员的活动能力,促进神经系统和生理恢复。伊德里斯和皮特通过扎实训练,适应了驾驶赛车时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背部、颈部和核心部位感受最明显。西格里斯特帮助他们热身,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F1 :狂飙飞车》归根结底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面向的是普通观众。不过,它确实有一些真实元素,让F1车迷产生共鸣。西格里斯特说,在影片拍摄早期,就有人对剧本提出意见,指出哪些内容需要修改,与真实的赛车不符。于是,从车手如何准备,到车队成员在车库里的互动,再到赛道上的场景拍摄,都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杜比说:“演员是个危险的职业。每次他们把自己绑在车里,都面临着很高的风险,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希望这一点能在影片中体现出来。”
责编 王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