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四暮三”蕴含的成功法则

作者: 周礼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他特别喜欢猕猴,并在自家院子里养了一大群。宋国人整日与猴子吃住在一起,玩乐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掌握了猴子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甚至还能根据猴子的叫声或表情判断出它们有什么需求。而猴子也懂得主人的心意,常常做出一些滑稽的动作逗他开心。

有一年,宋国遭遇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宋国人家中的口粮有些接济不上,但宋国人十分怜惜他的猴子,宁愿家人挨饿,也希望让猴子吃得饱饱的。尽管如此,宋国人家中的粮食仍然不足。为了支撑到来年,宋国人不得不减少猴子的口粮,可是他又担心因此会引起猴子们的不满,于是他便与猴子们商量说:“从现在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实,晚上再给你们四颗橡实,你们看够吗?”

猴子们听后,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表情十分愤怒。宋国人明白,猴子们不能接受这种方案。过了一会儿,宋国人又改口说:“既然你们都不满意,那么我就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如何?”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猴子们听后欢呼雀跃,都十分高兴。

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宋国人给猴子的橡实的总量没变,只是分配的方法略有不同,而猴子前后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

原来,三加四与四加三,从结果来看,没有丝毫的差别,但从三与四的关系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刚刚经商时,由于对合作者缺乏信任,他付给对方的订金一般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下。当时,市场上有一个潜规则,买方在卖方发货前,要先预付总货款的百分之三十作为订金,结果不少的生意都被别人抢去了。几年下来,朋友的公司惨淡经营,几乎破产。后来,朋友想了一个办法,每谈成一笔生意,就先付给别人百分之四十的订金,结果与他合作的人都称他豪爽、耿直,都乐意与他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且在价格上还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这其中的道理与“朝四暮三”差不多。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之所以猴子会选择四加三,就是因为它们看到了其中的风险。如果我们把三和四看作是利益的一个整体,先得到三,就是一个小头,而后面的大头有着潜在的不确定因素。换句话说,先拿到四要比先拿到三的风险系数小一些。人往往就是这样,先得到的份额越大,心里越踏实,反之心里越虚。这看似完全一样的结果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便是“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带给我们的启示。

(编辑    雪彤/图    雨田)

上一篇: 增加一点准确性重复
下一篇: 沉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