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一针一线
作者: 刘本东 张丽娜 肖逸王春艳端坐在桌前。只见她手指轻拈绣针,上下穿梭,精美的图案便显现在绣布之上。王春艳,197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鱼绣第四代传承人,现任北安市乌鱼绣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得“龙江技术能手”“龙江工匠”等荣誉。“灵感、创新、寓意,是一幅好绣品应具备的元素。”多年来,王春艳赋予了乌鱼绣作品独特的灵魂,更带动了家乡上千名妇女就业。她在一针一线间,“绣”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传承。
回到最初的起点
在北安市乌鱼绣传承展示馆内,小到胸针,大到屏风,无不精美绝伦。每当有客来访,王春艳便将她和乌鱼绣的故事娓娓道来。
其实,对于王春艳来说,学习乌鱼绣是“被迫”的。乌鱼绣是在金代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吸收乌裕尔河流域各民族刺绣技法而形成的满族刺绣流派,因绣工多集中在古镇乌鱼镇(今北安市长水河农场一带)而得名。乌鱼绣第一代传承人——王春艳的太姑姥宋含英对传统技艺进行了创新,并将其作为家族手艺传承下来。
“按照家族规定,家中每一代女孩都要学习乌鱼绣,不得外传。”从10岁起,王春艳便拿起绣针,成了乌鱼绣第四代传承人。
奶奶手把手地传授:“双手隔着撑子上下运针,注意不要勾丝……”绣针在奶奶手中上下飞舞,图案渐渐清晰。机灵的王春艳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诀窍。但创作乌鱼绣劳神费时,整日坐在屋里一针一线地打磨,稍不留神有一针穿错就得全部拆掉。时间一久,王春艳难免感到枯燥,经常偷跑出去玩耍。被发现后,奶奶一边责罚她,一边语重心长地说:“要沉下心来,传承乌鱼绣是我们的使命。”
长辈对“传承”的执拗让王春艳深感不解,因为“乌鱼绣既没名气,也不赚钱”。2002年,王春艳大专毕业,她思量再三,决定“到外面闯一闯”。
随后的两年里,王春艳当过酒店经理、工厂管理员,阅历不断增加,可她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感觉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王春艳想自己创业。
“我该做什么?”迷茫之际,王春艳留意到一条新闻——海伦市柳条编织手工制品远销海外,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王春艳意识到:“柳编工艺制品能‘火起来’,乌鱼绣不也一样能‘大有作为’吗?”
彼时,由于家族里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乌鱼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思来想去,王春艳决定重拾乌鱼绣,并将其作为自己今后的事业。2004年,王春艳回到家乡,再次拿起绣针的那一刻,那个曾经偷跑出家门的少女,兜兜转转回到了最初的起点,找到人生坐标的同时,也为乌鱼绣的传承带来希望。
把梦想变成现实
王春艳深知,传承乌鱼绣只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想到同村的亲朋好友一直念叨着想在农闲时找个活干,王春艳便叫上十几个姐妹一起创作乌鱼绣,还免费教她们技法。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虽好,却没多少人知道。“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王春艳带上乌鱼绣样品到哈尔滨,挨家商铺进行推销。精美的绣品很快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订单也随之增加,这让她有了更大胆的想法——让乌鱼绣“走出去、活起来”,被更多人所了解并喜爱。2006年,她来到北安市通北镇,开了一家手工艺店,免费招收学员。
可店铺刚开业,就有人说起风凉话:“这店肯定开不久”“八成是骗子”……尽管王春艳一再保证“决不收取任何费用”,可半年过去了,总共只来了十几名学员。
雪上加霜的是,王春艳将乌鱼绣技艺传给“外人”的事被家族知道了,遭到强烈反对。“亲戚都和我断了联系,三年不许我回乡祭祖。”王春艳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不服输的王春艳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来维持店铺运营。她白天免费教学,晚上和学员们一起编织手工艺品,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为了凑齐房租,王春艳不得不卖掉自己珍藏的绣品《小黄猫捕蝉》。小黄猫是王春艳小时候的玩伴,这幅作品寄托了她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深怀念。“真舍不得卖掉。”谈及此事,王春艳的声音哽咽了。
梦想和实现的冲突让王春艳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她从未萌生退意。“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可我‘撞了南墙’也不想回头。”王春艳自嘲道。
王春艳开始四处布展、参加比赛。在中俄文化大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展会上,她为人们讲乌鱼绣的历史,讲传承的故事。渐渐地,乌鱼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王春艳的作品也多次获得省级奖项。2013年,乌鱼绣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春艳真是为家里争光了!”奶奶得知王春艳获奖的消息,终于接受了她“离经叛道”的行为,鼓励她继续把乌鱼绣发扬光大。
让乌鱼绣走得更远
王春艳一直在思考,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设计,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些年,王春艳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传统针法、色彩进行改良,将时尚元素、地域特色融入作品。
改良后的乌鱼绣作品一经投入市场,便迅速“出圈”。王春艳的学员增加到数百人,许多人通过跟着她学习刺绣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乌鱼绣带动就业的能力也得到了广泛认可。2014年,王春艳成立了乌鱼绣技能培训学校,如今已开办108期培训班,共培训6000多名学员。
从2016年开始,王春艳定期奔走于北安市各个村镇,免费为村民授课,“刺绣对体力要求不高,时间上也自由,很适合在家里制作”。
这些年,王春艳获得了很多荣誉。有人建议她:“何苦成天忙于公益,借着名气赚更多钱不好吗?”
“可我不是商人。”王春艳想得很清楚,“不能只想着自己赚钱,要让大家都得到实惠。”她始终恪守两条原则:一是免费授课;二是作品按件数现金结算,决不拖欠工费。在她看来,只有帮到更多人,这份传承才有意义。
就在不久前,王春艳来到北安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直播间。网友近距离感受到了乌鱼绣的魅力,纷纷点赞留言:“真是太美了”“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奢侈品’”……
“手艺人需要被更多人看见,传承的路上才不会孤单。”针脚绵密如细流,终汇成江海。王春艳选择将目光投向未来,她希望自己可以更努力一些,让更多人与她同行,让乌鱼绣走得更远。
(转载自2024年11期《党的生活》 编辑·许乐)
(编辑·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