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如何悄悄“盯”上你的
作者: 李东奶茶、蛋糕、蜜饯……这些甜蜜的美味总能瞬间治愈人的坏心情,但这份“甜蜜”如果过量,就可能成为健康的沉重负担。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4秒钟就有1人因糖尿病相关疾病离世,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 1.4 亿。
“甜蜜”陷阱: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并非简单的血糖升高,而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当我们摄入含糖食物后,肠道会迅速将糖分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此时,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就像“快递员”,负责将葡萄糖运送到细胞中转化为能量。然而,糖尿病患者的“快递系统”会出现故障: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堆积,进而引发高血糖。
长期高血糖如同甜蜜的腐蚀剂,会对全身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例如,眼睛的视网膜血管可能因高血糖受损,严重时导致失明;肾脏血管可能发生病变,逐渐发展为尿毒症;足部神经可能因高血糖而坏死,甚至需要截肢。更值得警惕的是,糖尿病还会显著增加心脏病、中风的发病风险,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大幅提升。
高危人群:这些信号正在“预警”
糖尿病并非突然降临,身体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提高警惕:
1.典型症状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部分患者还会感到疲劳、皮肤瘙痒。
2.隐匿信号 伤口愈合缓慢,泌尿生殖系统反复感染,视力突然下降。
3.高危人群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45岁以上、妊娠糖尿病患者、缺乏运动人群。
科学防控:将“甜蜜”掌握在健康范围内
对糖尿病,预防永远重于治疗。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80%的2型糖尿病可延缓或避免发病:
1.科学饮食 在日常饮食中,建议遵循“主食粗细搭配,每餐七分饱”原则,用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替代精米白面;多吃蔬菜、优质蛋白(如鱼肉、豆类),减少含糖饮料、油炸食品摄入。
2.规律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肌肉在运动中能主动摄取葡萄糖,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3.体重管理 将身体质量指数,即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男性腰围需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需小于85厘米。研究表明,每减重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便会降低16%。
4.定期筛查 高危人群需每半年检测一次血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已确诊患者,规范治疗是关键。患者需遵医嘱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配合饮食、运动,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以有效延缓并发症发生。近年,新型降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降糖,还能减重、保护心血管,为患者带来了更多便利。
糖尿病并非绝症,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只要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康习惯,就能与“甜蜜”和谐共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放下手中的含糖饮料,少吃外卖,抽时间多运动,用行动守护健康,让“甜蜜”不再是负担!
(作者单位:吉林市化工医院)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