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血鸭:一钵红焰照山川
作者: 白丽霞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上腾起的热气裹挟着辛辣的香气,将整个厨房笼罩在琥珀色的光晕里。青花瓷碗里盛着暗红的鸭血,像一汪未凝固的朱砂,等待与油火交融的那一刻。莲花血鸭的烹制,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个环节都在吟唱赣西大地的传奇。
据传说,南宋咸淳年间,文天祥在莲花县募兵抗元,与义军首领歃血为盟。军厨将未及饮尽的鸭血误当酱料倾入锅中,不料赤色浓汁与鸭肉块、青椒红椒碰撞,竟成就了摄人心魄的滋味。此菜一出,文天祥赞不绝口道:“我们喝血酒,吃血鸭,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当地老人讲述这则故事时,总要添上一句:“血性菜要配血性人。”如今,千年的烽烟早已散作赣江的晨雾,唯有这道莲花血鸭,仍回响着金戈铁马的铿锵旋律。
制作莲花血鸭,鸭的挑选堪称重中之重。必须选用立秋之后三个月的本地土鸭,这种鸭饮山泉,啄草虫,奔跑于野甸沟渠之间,皮下凝着紧实的肌肉,透亮的油脂。而辣椒,更是莲花血鸭不可或缺的灵魂配料。青红辣椒必是莲花朝天椒,日照充足的丘陵赋予它们火红的战袍。茶油作为莲花血鸭的另一味关键调料,其原料采自武功山南麓的油茶树。清明前,当第一缕春风轻拂大地,油茶树上便挂满饱满的果实。此时采摘的茶籽,蕴含着整个冬天的积蓄与春天的希望。经过冷榨工艺,茶油带着大自然的清新与纯净缓缓流出。随后,它被倒进粗陶坛子,封存三年。在这漫长的三年时光里,茶油在陶坛中悄然沉淀、融合,吸收着岁月的韵味。当启封的那一刻,恍若打翻了整个春天的山野。
等铁锅烧至青烟袅袅,金黄的茶油便滑入锅底,瞬间绽放出细密的油花。斩作小方丁的鸭肉倾泻而下,在热油中跳起古老的傩舞。陈年糯米酒淋下的刹那,酒香与肉香在铁锅里翻腾出琥珀色的云霞,这是莲花先民从青铜酒爵里传承的密码。
焖煮时的火候最考验功力。年过七旬的老师傅握着杉木锅盖,说这盖盖子的功底是祖上八代传下来的,“蒸汽在锅盖里转三转,味道才能钻回肉缝里。”待汤汁收到七分,青椒红椒与紫皮仔姜齐齐入锅,艳丽的色彩于热浪中交响。最后的鸭血如画家手中的泼墨,挥洒进锅,与肉块、椒丁汇合一处。铁铲在锅中翻飞,红润绛紫的色彩渐渐晕染整锅天地。
上桌的血鸭盛在粗陶钵里,红亮油润如晚霞坠入赣江。夹起一块连着薄脆鸭皮的肉丁,舌尖先触到辣椒的暴烈,旋即被糯米酒的甜柔包裹,最后是茶油的山野清气在齿间逡巡。鸭血并非凝成块状,而是化作丝缕琼浆,裹着每块鸭肉,恍若给这道菜披上了威武的血色战袍。
现代营养学揭开了莲花血鸭的味觉密码:鸭肉富含烟酸与维生素B族,堪称高蛋白低脂肪的典范;鸭血是天然的“养血剂”,富含血红素铁和维生素B12,极易被人体吸收,其中的卵磷脂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营养素”;茶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0%,能保护心血管健康;辣椒素催生的内啡肽,则是大山子民与自然拼搏时不可或缺的止痛剂。
当暮色漫过武功山脊,村口祠堂的八仙桌上,血鸭钵子永远摆在最靠近祖先牌位的位置。漂泊在外的莲花人说起家乡,总会突然沉默,喉结滚动处,翻涌着辣椒与鸭血的味道。这道用血色封印乡愁的菜肴,在千年历史变迁里淬炼成莲花人的血脉图腾——任岁月流转,只要灶火未熄,那抹惊心动魄的绛红,永远会在赣西大地的群山大川间熊熊燃烧。
编辑|张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