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三套车”

作者: 顾南安

武威“三套车” 0

对面食的喜爱,是刻在西北人骨子里的。具体到武威,这个出土了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地方,“三套车”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

“三套车”是由行面和卤肉、茯茶组成的美食套餐。其盛名始于清代的名将左宗棠。相传,当年左宗棠奉命赴疆平叛战乱,一路行进,穿过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后,抵达凉州(今武威)。因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不得不停下来寻求补给。

有位当地的厨子见众将士饥渴难耐,便端出店里的特色卤肉、用祁连山雪水泡制的茯茶和凉州民间盛行的行面,犒劳众将士。肚皮干瘪的左将军食之,顿觉胃肠开张,浑身舒坦,心中大喜,曰:此乃我军“三套车”矣!

疲惫的军士们也狼吞虎咽地吃完,只觉腹中温热妥帖,瞬间士气高涨,精神大振。“三套车”的名声,随之在凉州等地不胫而走,一直延续至今。

因“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凉州古时又称西凉。寒凉的天气,让这里的自然条件多了几分严酷和冷峻,却也让田地里的冬小麦经历了更多成长和淬炼。用冬小麦磨出的面粉,格外蓬松细腻,劲道弹牙。

做行面,便是将冬小麦面粉和淡盐水精准配比,反复揉搓成面剂子,抹上胡麻油饧发,再切成条块备用。下锅时,将面条抻拉成拇指宽,薄厚适中的长条状,抛入沸水,煮三分钟左右。煮好的行面,白净温润,如一块美玉静躺碗中,只等它的“灵魂搭子”——卤子浇入。

卤子在煮行面前就已做好。先是在沸滚的卤汤中渐次放入蘑菇、木耳、黄花、蒜薹、洋芋粉等佐料,再加入花椒、八角。待蔬菜快要熟透,加入适量淀粉水,搅拌均匀,再撒上切碎的芫荽,一锅厚实明亮、香气扑鼻的卤子就出锅了。用勺舀起,浇入行面,再用筷子将行面挑拌均匀,那清香的气息便开始侵袭嗅觉细胞。

卤肉,由新鲜的猪肉加入传统的卤汤和调料久煮烹制而成。出锅的卤肉,表皮呈现润泽闪亮的金黄色,内里则肥瘦相间,呈层岩状,观之就让人垂涎欲滴。待肉稍凉,切成片,撒上葱丝和辣椒丝进行点缀,配上辣椒油,就可上桌。

夹一筷子行面,厚实明亮,吸溜一口,唇齿间满是卤子的清香,接着便是面条的筋道弹牙。夹一块卤肉,蘸点辣椒油咀嚼,浓郁的香味瞬间让人觉得世间其他美味都逊色三分。交替的美味在舌尖上沉醉地舞蹈,让这行面和卤肉很快就见了底。

这时,如果再啜饮几口温烫的茯茶,就是神仙般的享受了。武威的茯茶,加了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单是那色泽浓艳的搭配,就让人口舌生津。抿一口,温暖的茶水飞快润泽了胃肠,香甜之味在味蕾上余韵悠长。

“三套车”以行面数量的多寡,分“大套”和“小套”。我无数次去武威,最惦记的,就是随意走进一家餐馆,点份“大套”。吃一次不够,那就吃两次、三次。当那份温热下肚,只觉身心的每个角落都被深深慰藉。

最难忘的一次,是在北关市场吃“三套车”时遇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武威”。跟他闲聊了好一会儿武威的历史文化,最后,话题又回归到“三套车”上。他说,民以食为天,“三套车”就是武威人的半个灵魂,只有把这半个灵魂安顿好了,就没有什么事能把人难住,也没有什么事会办不成!

原来,在一个“老武威”心中,“三套车”也暗藏大乾坤。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灵魂和气质,本就根植于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和武威人的血脉深处。面前的“三套车”,也因此不再是一份美食那么简单。

编辑|龙轲轲

上一篇: 蝉香情深溢母爱
下一篇: 酸粉之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