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铺子,新温度

作者: 兰笔芯

老铺子,新温度0

我生活在南京城的老城区,住在正儿八经的老小区里。老小区不像新小区周边设置有现代崭新的公共区域,环境也显得有些不如人意。老小区周边是一排排陈年老旧的老式店铺,超市、熟食铺、炒货店、肉菜摊、五金店、水产铺、私家饭店……一片灰蒙蒙的老旧格调。

我上班通勤时间长,下班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菜场挑选食材。自从线上平台开启了买菜功能,我便习惯提前在线选购好菜品,待到第二天下班到提货点取货。小区的提货点设在一排老式店铺中的炒货店,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家炒货店。

炒货店里有各式各样的炒货以及膨化干货,或被放置在久经摩擦的厚塑料袋里,或堆积在划痕累累的玻璃器皿里,但都按品种分类摆放,整齐有序,让人一目了然。

我一踏进店门,一位四五十岁的妇人就笑着迎接我。我迎上前说:“老板,取线上平台买的菜。”妇人笑着说道:“好嘞好嘞,手机尾号多少呀?”她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清单准备寻找。“6。”我回复道。

妇人一边划拉着清单,一边仔细寻找,很快找到了我买的菜。随即她在货架上拽了一只塑料袋,开始装我买的菜。

“西葫芦、土豆、南瓜,还有一份手抓饼。好嘞!齐了,您拿好哈。”我顺手接过来,说了声“谢谢”准备离开。还没走出炒货店,妇人看见我手里还拿着几个快递,又从货架上拽了只塑料袋说:“来,我给你把这些快递装在袋子里,这样好拎些。”我连忙向老板道谢。老板眉眼弯弯地对我说:“呵呵,不客气,顺手的事。”恍惚间,我感觉眼前的炒货店老板并不是与我第一次打交道的人,更像是一个相处了很久的老朋友。

这次之后,我还是会时不时地去炒货店取我买的菜,而我再没有报出我的手机尾号。老板远远看到我,就能精准定位我买的菜,麻利地拣选到塑料袋里,再笑眯眯地递给我。一套流程下来,我甚至都没有说一个字,就完成了取菜。

有时,我加班回来得晚了,走到炒货店门口,老板会从店里将早就捡拾好的菜拎出来递给我。即使很多时候我只是买了些大蒜、生姜之类零碎的小东西,只有两三块钱的购货额。店铺里橘黄色的灯光一如我第一次进来时那般明亮,和老板迎面而来的款款笑意一样从未改变。小小的炒货店流动着熟悉的温情,轻柔抚慰着我的紧绷和疲惫。

之后,我加了老板的微信,并时常浏览她的微信朋友圈。她每天6点起床,6点半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儿子准备早餐,7点将儿子送去学校。7点到8点之间就在南京城里各处打卡公园和古建筑,8点准时开炒货店门。往往我刚醒来,她已经用脚步丈量了一个景点,不同于其他照片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她用手机拍摄的白鹭洲公园、莫愁湖公园、秦淮河风光线静谧温婉,流动着自然的力量,仿佛她给我的感觉一样。

后来,我在老板的微信朋友圈读取到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以前一位老顾客,因为搬家距离远,久未光顾她的炒货店。某天那顾客甚是想念她家现炒的葵花瓜子,便在微信里买了四五斤,然后嘱咐她一会儿把瓜子交给闪送的师傅。她听罢瞬间不答应,绝不让顾客多花不必要的钱。说着她便骑着自家的小电驴,载着瓜子,来到了12公里外的顾客家里。她还总结道:“只要顾客喜欢,再远都是双向奔赴。”如此稀松平常的事件,读来像是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一缕暖阳,让人心生温暖。

至今我也没有问过店老板叫什么名字、该怎么称呼。可这已经不再重要,她已然用她独有的温情在我的心里装扮出一片繁茂人间,成为眼前这片老小区最鲜亮的名片。

编辑|龙轲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