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凝视和谛听

作者: 胡澄

从心里闪了一下,仿佛朦胧的夜色中的一点星火;或一个针尖,突然触碰肺腑——我相信所有的诗都是如此。接着你继续向内凝视和谛听,让她渐渐清晰、浮现出来。你寻找语词匹配她。“快点逮住她,别让她跑了。”然后,你仔细打量这些词语,怕用词不当,怕言辞辜负了这一感受——多数时候,写诗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然一首诗有前期准备,或者说播种和孕育的过程。这在于你关注和关心什么?世界的哪一部分使你疼痛或感恩?时光和生活流经你,你感受和领悟到什么?你的一个爱诗的习性,让你拥有强烈的愿望,想要记录下来。在我看来一切诗歌都是实录:记录心内和心外的世界。

词语是公共的工具,但世界是千人千面。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为差异,才有分享。词语因其新的组合和应用,对事物感受的一种崭新的描摹或言说命名,才会让你眼睛一亮。这种发现是诗歌发光的部分。新颖性和洞见是诗歌最重要的品质。这一部分非常依赖天赋和专注。

天赋无法要求。我所能做的只有真诚和专注。像一个机器的观察员那样忠实地记录。如果,我是一台显微镜或望远镜的观察员,那该多好啊!可惜我不是。我只是千千万万生命中的一个微小的生命、一个叫人的生命体,但我并不能代表人类;我只能代表一个个体,跟任何生命个体一样。

能够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这已让我感恩。让我拥有活着和拥有对诗歌的热爱,这是双重的感恩。我在感恩中记录喜悦,也记录疼痛。如果说我有一点意志的话,我让这个意志用来探究生命的真相和心灵的终极出路。活着太不易了,而心灵的艰难胜过肉体的艰难。我一直致力于探究如何活得更好、更自在。“人间可以更加美好的”——我像一只秋虫那样呐喊。

心是一切的源头。心是痛苦抑或喜悦的源头。一切感受都是心和这个世界的交响。

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自由些,让她不至于过早地失聪。如果能够让心成为全息的感受器,觉知一切,那么你的任何文字都将是真实、真切而珍贵的。

让生活回归简单。让欲望少一点干扰。让心依然孩子般清纯,让她保持活力和敏锐性。多数时候,我不思索,仅仅是谛听和领会。当我学习或写作疲倦时,我到河边散步,仅仅是双脚迈动、双眼观看、双耳谛听。我站在河岸,面对流水,静下心来。这一静就能让疲倦的心身恢复,就像耷拉的草得到了浇灌。

如果,我不上班,也没有别的任务。我的虚日将如是度过:早上五点起床锻炼身体,然后做早餐,早餐后搞卫生、散步,然后回到电脑前写作。午饭后小睡片刻,然后阅读或写作,及至累了看一会风光片。晚上看新闻或风光片。打坐一会入睡。日复一日。

以静养心是保持诗歌敏感性的关键。只要心不离开,诗歌感觉就不会退失。只要真的热爱,用生命爱着,我看所有这样的朋友都在前进中。

阅读当然很重要。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语言是可以学习的,但诗歌的内核部分很难从别人那儿学得。诗歌的内核部分依赖于诗人自己内生命的成长。这个内生命即是你的心灵。心灵需要滋养。心灵的养料是阅读、减欲、静心、餐风饮露等等。餐风饮露是指到自然中去,融于自然,向一棵树学习开花,向一株草学习扎根沙砾,向它们学习活着,活得自在、知足。

“到万物里去”是我的一首诗名,也是诗集名。有朋友提议说:换一个字可能更好。他们说:到万物中去。在我的感觉中,到万物里更适合我。到万物里是融于万物,万物是主体,人成为万物本身,万物即我。到万物中,人是主体,人来到了万物中,我依然是我,我俯视万物。人要成为万物才能体验和感受万物的体验和感受。这只是一个观点,很难真正做到。但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真正做到无我。让自己的心真正融于万物,感受万物的疾苦,摆正人在万物中的位置。

其实人在万物中的位置就像万物在万物中的位置。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和万物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人和万物在宇宙中一直轮转着,因为变是唯一的不变。当人最后以元素和能量的形式重回于无形无相,成为造物主的材料,会无中生有,得到再创造。造物主的创造无穷无尽,以至于整个世界千奇百怪,生机勃勃。我们在宇宙中时刻不停地变化着。所有的昨日都已经远去,所有的今日都是新的。我所真正渴望的,是我的心在这个飞轮中,像铁器一样得到锻造,越来越完善,至少感觉上是如此。

有诗歌伴随的人生,是多么地幸运。我感恩这一份幸运。愿意以最真诚最朴实的文字,与人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一首诗与读者的距离其实是心与心的距离。我在一首序诗里这样写:

我的身体像极了鸽子笼

它们在我体内咕咕地叫

扑腾着飞

我希望它们全都飞出去

哪怕无线电般飘在空中等

待某些心灵接收

然后  我倒塌了

将这个空笼子归还给世界

我们无法规定或选择读者。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的心呈现出来。写过以后,一首诗就像一个成人一样去行走和遇见。那遇见的过程无疑是美好的。其意义也在被阅读中完成。这是毫无疑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才是一首诗的命运和未来。并不是荣誉和奖金。

曾经,我在朋友的诗作中读到:“自给自足的孤寂”。这句话触动我,让我恍然明白我的人生道路和想要抵达的目的地。我从此走向独立、专注于内心,向内探索、领悟真理。诗歌或许会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对读者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与DeepSeek的区别将永远存在。

我忽然觉得,诗歌的两大要素是:新颖性和洞见。洞见是诗歌内涵里包含的真知、真理,事物的本质,现象后面的根源;新颖性则是抒写上的一种全新的角度、契入点以及言说方式等等。这两者都需要灵知参与的“发现”。

要将诗歌写得没有毛病,只需花费时间努力体会和修习,不难做到。然而,诗歌里的洞见,不经历尘世的炼狱锻打,以及漫长的黑暗中,为了自救而在内心点燃的一缕灯火,非借助这缕灯火,难以发现呀!或许DeepSeek有我们难以企及的知识,但它没有灵知。

有人说:生命,包括人体生命也是一种技术——我相信。有朝一日,人会用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生命来。但我相信技术能制造的仅仅限于现象界。技术永远制造不出灵性、制造不出无形的东西。但一切技术都源于灵性。如果说DeepSeek写诗,也不能否认它具有灵感,那它的灵感只是二手灵感,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点讲:DeepSeek永远写不出真正原创的诗歌,永远写不出真正从心而来的诗歌。

无论如何,诗人只管写自己的诗。如果能够以吾手写吾心,那自然是最好的。因为任何大数据都无法制造一颗心(不是心脏),因为心无相。

有人说: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知识都没用了,人是学不过AI的。然而,人能不能因此而不学呢?或许,AI给人类带来的第一个忧虑便是因为依赖而致大脑退化。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为有用而学习。学习以及一切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自己,让自己心安。写诗也一样,写诗首先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感受与人分享。从这些角度去看,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幻,我们只须遵从自己的初心。仅此足焉!

最后,我想引佩索阿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文学是艺术与思想的结合,是未被现实玷污的领域——文学于我而言是人类倾其所能想要达到的目标,如果这些努力出自真正的人性,而非我们的兽性流露。人的表达意味着保留善而剔除恶。人类笔下的田野,比现实中的田野更碧绿青翠。我们在弥漫着想象的空气中做出定义,耗费笔墨刻画的花朵,有着任何细胞生物所不具有的经久不衰的色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