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领域国产替代加速在即 AI引擎有望逐步发力

作者: 梁杏

复盘历史,昔日伴随国产替代推进,半导体行业2019-2021年出现历史级别行情。从指数层面看,申万二级半导体指数当时累计涨幅达373%。股市的良好表现源于产业的亮眼成绩,从上游的设备与材料到中游的各类IC设计及制造,诸多细分赛道均涌现本土龙头企业。

2023年以来,AI成为了科技领域最亮眼的发展方向之一,为半导体产业链带来新的成长动能。展望未来,特朗普政府加剧政策不确定性,叠加国内AI引擎逐步发力,国产替代或再迎加速发展。

部分下游需求回暖AI仍是目前主要动能

在首个任期时,2019年,特朗普签署了《美国人工智能倡议》,呼吁制定美国主导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以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这份倡议主要关注长期研究、数据资源、行业治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将AI的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

拜登在离任前,曾推出一项名为《AI扩散框架》的禁令,将全世界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级,分别接受不同级别的管制。通过这项禁令,美国希望建立一个全球性框架,将AI置于其控制之内。虽然特朗普上任后拟废止这项禁令,但美国对华在AI领域的制裁只是形式上有所区别,涉及从上游的半导体制造到下游的服务器ODM及软件厂商等。

从产业角度看,尽管AI已有广泛应用,但对终端的赋能却不尽相同。智能手机方面,AI终端落地不及预期,但受益于需求侧回暖及国内补贴政策,2025年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达3.05亿部,同比增长1.50%。2025年4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503.8万部,同比增长4.0%。汽车方面,受“两新”政策拉动,春节后车市维持较高景气。我国五月乘用车零售达193.8万辆,同比增加13.7%;新能源车销量达102.7万辆,同比增加28.9%。

从上游看,AI目前是半导体产业链最重要动能,贡献了全球半导体行业主要的利润和资本开支增量。英伟达GPU仍维持较高的增长,此外北美云厂商的ASIC需求亦呈放量态势,相关需求直接带动了台积电的业绩,并进一步为上游的设备与材料注入景气。2025年4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56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已经是连续18个月同比正增长。其中中国半导体销售额为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14.4%,环比增长5.5%。

资本开支方面,台积电扩产提速,公司预计2025年资本支出将达380亿美元-420亿美元,其中70%用于先进工艺。据华泰证券统计,选取全球32家半导体制造企业作为主要样本,2025年一季度资本开支达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海外企业中AI需求和制造业回流推动扩产意愿,主要增量来自海力士、美光等。国内市场整体对扩产保持相对谨慎,但与AI相关的先进制程仍然紧缺。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静待AI引擎发力

尽管国产替代已持续多年,目前空间仍然广阔。据长江证券测算,截至2024年,设备方面国产替代率相对较高的环节有CMP设备、清洗设备、刻蚀设备、热处理设备、薄膜沉积设备,国产化率分别达40%、32%、28%、23%、19%。而涂胶显影设备、检测/量测的国产化率分别为10%、5%。光刻设备的国产化率则更低。

材料方面,据光大证券数据,2023年电子特气、靶材的国产化率约为30%-40%;硅片、CMP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的国产化率在20%~30%之间;掩膜版、光刻胶及配套材料、前驱体则在10%以下。

估值层面,以半导体材料与设备指数(931743.CSI)为例,截至2025年6月24日,PETTM为63.38,位于基日(2018年12月28日)以来50.10%分位,处于中位区间。在目前A股估值中枢上移的背景之下,半导体估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产算力竞争力凸显,AI有望引领半导体产业链成长。在算力不足的背景下,中国AI厂商仍开发出了DeepSeek系列、Qwen系列等性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的大模型,足见国产AI前景之广。目前Scaling Laws仍有效力,加上推理用户量增长及用户场景拓宽,国产GPU供需缺口已然加大,且从英伟达计提的H20芯片损失看,国产GPU市场规模在数千亿元之上。后续伴随良率等限制优化,国产半导体的AI引擎或逐步发力,建议关注半导体设备ETF、芯片ETF、集成电路ETF、科创芯片ETF等。

(作者系某头部公募量化总监。文中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