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北京胡同

作者: 杨清琳

时光如雨,纷落飘洒;岁月如风,掠过无痕。北京的发展好像被按了加速键,每天都是一个新样子。但在城市的繁华和喧嚣背后,还有一些地方,时光总是过得很慢,岁月也被拉得很长。

胡同,对居住和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繁忙的商业街中漫步,偶尔放缓脚步拐入岔路口,即见胡同里的灰瓦灰墙。猫儿卧在墙角,懒洋洋的,任何动静都勾不起它的一秒回望。杨树下的学步车里坐着咿呀学语的孩童,用双眼观察和记录着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走在日渐暗淡的青灰色地面,感受着那穿越几十年光景的风,拂动白杨树茂盛的叶,簌簌作响,再轻柔地抚平砖角斑驳的表面。北京的秋风是柔和的,它只消轻轻哈口气,秋色便从枝叶的尾端攀满整棵树,等到叶子熟透了,变成了火红色,就打着旋儿在空中舞着飘摇下来,铺满整个街道;北京的秋风也是锐利的,往往是预料不到的一天,来自北方的寒潮忽然就裹着狂风、冷雨席卷而来,胡同里的叶子一夜之间全都掉光了。这时的胡同,仿佛被抛光的鹅卵石一般,被磨掉了污浊,变得极清、极静。

车铃声渐行渐近,打断了思考的沉寂,回过神儿来,耳边传来带有浓郁京味的吆喝声。一路探寻而去,我来到胡同的另一端,买了一串糖葫芦。红润饱满的山楂旋转排列,糖汁闪亮,大小均匀,紧密地挨在一起,咬下最靠上的山楂球和淋在上面的糖浆,酸与甜在口中一并散开。向前再几步,檐下卖糖人儿的艺人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侧身观察,见艺人变换着角度吹气,腕部发力翻转,手指灵活绕旋如同自由翻飞的蝴蝶,不到两分钟,栩如生的兔子就展现在面前。我看得入了迷,并为传统技艺的巧妙纯熟深深折服。与胡同共同诞生和发展出来的各色小吃,不仅为满足食欲或单纯观赏,更能由此丰富对北京的认知,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

再往胡同的更深处行进,那里是我的学校。清晨,我常背着书包看石板路上日光洒落;傍晚,和同学并肩踩过夕阳下的斑驳树影。当冬日的赞歌悄然奏响,那街边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家家户户门前墨迹未干的春联,无一不诉说着新年的热闹。墙瓦上残留的几点白和姗姗来迟的新雪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这幅温暖祥和的北方冬末景象。待到明年三月,明媚的春光里,柳絮漫天飞扬,无声地宣告着季节的更替。时光匆匆向前,胡同中的生活平淡而温馨。

忆起某日放学后,我正与同学在胡同里谈笑,耳边传来响亮的一声:“来一串糖葫芦。”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四十多岁,挎着公文包的男人拿着一串糖葫芦,脸上绽放的笑容透露出简单的幸福和满足。我想,这就是北京胡同的魅力。

我离开了胡同,可心中却满是对再次步入它的期待。胡同如同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那氤氳的温暖与馥郁的香气,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让人念念不忘。

情系北京胡同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5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