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友”沙龙 (外一篇)
作者: 戴方毅秋季,天高云淡,硕果累累,橙黄橘绿;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植叶泛黄一正是摄影的绝妙季节。
我喜欢利用秋天的这一特点,来展现大自然的美丽。
泛黄的植叶在逆光的情况下,被光线打透,于是我经常利用相机的点测光模式对其进行拍摄,来展现其优美的轮廓。菊花是我最喜欢拍摄的题材。我用手中的长焦距或微距镜头,来表现菊花婀娜多姿的“身段”、风霜傲骨的精神。
秋季,因为湛蓝天空的深邃魅力,加上白云的美景映衬,常让我为之沉醉。
于是,我起床开始整理摄影器材,打算外出创作以秋为主题的风光摄影。
“老师,你在家吗?”手机铃声骤然响起。
“你好!”我拿起手机。来电的小郑是位语文老师。
“我想约几位‘摄友’到老师家里探讨一些与摄影有关的问题。老师的摄影作品《对比》,早在1981年就已经发表在《人民海军》,且在转业后创作的《共叙慈善情》,还获得了省级摄影大奖。对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老师的解答具有权威性。”
虽然小郑的来电打乱了我外出创作的计划,但觉得与“摄友”沙龙的机会也很难得,于是我欣然同意:“欢迎!我备好上等的铁观音,等待你们的光临。”
门铃响起。小郑带着几位“摄友”如约而至。
“老师早上好!这是小吴、小潘和老黄,他们都是职业学校、教育机构的老师,也都是摄影爱好者,有一定的摄影作品评论功底。”
他们品了品刚采摘的铁观音,赞不绝口道: “好茶!”
“谢谢!”我对小郑说,“我们言归正传,今 天的主题你来起个头吧!”
“最近我在闲暇之余,翻阅到1984年第1期
《摄影报》的一篇文章《不能搞‘拉郎配’》。文中的作者认为,摄影作品《正月里》的男青年为什么拍的是背影,就是怕别人认出‘庐山真面目’。”市级摄影家协会理事的小郑说完,取出了他特意搜集到的《正月里》,“我看未必如此。这幅作品假如让男青年转过身来冲着镜头做任何动作和表情,那么,作品的安详、静谧便被破坏了,更谈不上‘生活气息浓郁’了。”
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摄影作品的小吴接着说:“抓拍与摆拍,尽管创作方法不同,但只要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生活,通过不失真实的艺术加工,集中地概括生活和揭示生活,都是无可非议的。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是不容忽略的,但艺术摄影却允许再创作和加工。
我戴上老花镜仔细欣赏后,觉得《正月里》的确是一幅生活气息浓郁的好作品,遵循了生活真实的原则,打破了老框框,有新意,虽然进行了加工,但没有脱离实际的夸张、虚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真实缩影。于是,我对他们说:“《正月里》的作者确是在‘拉郎配’,把不是夫妻的两个人物扮成夫妻来拍照,这种‘虚构’的‘创作’方法,对不对呢?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艺术摄影,能不能搞‘拉郎配’式的虚构呢?请大家针对这一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我们来探讨艺术的真实性问题。
说罢,我给大家又斟上了一杯茶。
兴趣正浓的小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用新闻摄影的现场真实性来要求艺术摄影,那就等于把艺术摄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这对摄影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认为不是在现场抓拍的作品不能称为艺术作品的话,那么社会上的许多现象就根本无法在艺术摄影中得到再现。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目睹到的一切情景在现场很难拍到。既然现场抓拍不容易,为什么不允许合理的艺术加工呢?艺术摄影是不应该有什么禁规忌条的,只能用作品的真实价值和社会作用来衡量创作方法的高低,尤其不能把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混为一谈。某种表现手法适用于表现某种内容、情节,但不能说某种手法只能表现不真实的内容、情节,或某种创作手法一定能表现真实的内容、情节。”我认同地点了点头:“只要作品富有创意、不脱离生活,且没有摆拍得十分虚假,仍不失为一幅好作品。”
曾和我同年获得省级摄影大奖,介绍我加入市级摄影家协会的老黄说:“《正月里》这幅摄影作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幅作品的成功,表现在艺术处理上自然而质朴,取材别致,画面上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扑鼻的乡土味儿,主题突出,意犹未尽。不难看出作者是深入生活的,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才能从许许多多平常而琐细的生活中发掘和提炼出这样有深度的形象。把不是夫妻的两个人物扮成夫妻来拍照,这种‘虚构’的‘创作’方法,我认为是可行的。”
小郑评价说:“《正月里》是一幅艺术摄影作品,谁也不会把它当作新闻摄影作品,作者并没有告诉读者这是某时在某地、某人在做某事。我想,也没有必要去调查照片中三个人姓甚名谁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作者当时能拍下来,当然更好,但如果作者是根据生活的真实情况,经过摆布,且用‘拉郎配’的手法拍下来,只要他们愿意,有何不可?对干涉了对象的情况下进行拍摄的照片,是不能同那些违背生活虚构的照片相提并论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灌注了自己的情感创作出来的。不能用现场真实性来限制艺术摄影的创作。抓拍、摆拍之争,几十年来,至少有过两次较为集中的讨论:20世纪60年代初的讨论,重点是如何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讨论,主要围绕摄影艺术的特性问题。”
我点了一支烟,点将道:“小潘,你尚未发言。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
“各位老师都是摄影创作的前辈,我是来学习的。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多包涵。”年轻的小潘轻声道,“‘抓’,不等于就是客观的、唯物的;‘摆’不等于就是主观的、唯心的。抓拍和摆拍,同样既可能产生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可能产生自然主义或者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不能说只要是抓拍就是真的,只要是摆拍就是假的。衡量‘真'与‘假’的标准,不应该是采用什么方法拍摄,而应看作品是否违背了生活的基础。”
没说上几句,小潘便涨红着脸:“我当过兵,对部队的题材特别关注,并有收藏早期摄影杂志的习惯。记得1981年第2期《大众摄影》的摄影作品《暴风雨前》,持枪的战士站在海边的礁石上,在暴风雨前,这样的站位是极不安全的。尽管作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失去了真实的成分。1984年第11期《人民摄影》读者园地月赛一等奖《风云前哨》,从立意到构图,耐人寻味,但细细琢磨,感到不够真实。在雷达抛物面近处站岗放哨,是不允许的,因为雷达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容易造成电磁污染。如果暴露在电磁污染的环境中,由于电磁辐射的热效应、谐振效应及累积效应,身体健康将受到极大影响。我认为,一幅好作品,无论是抓拍,还是摆拍,都应该经得起推敲。”
“精彩!真是后生可畏呀!”在大家的点赞声中,刚复员不久的小潘不知所措地搓着手,嘿嘿地笑着……
“非常感谢大家围绕《正月里》展开的评论!看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的,非常精彩!我和你们一样受益匪浅,感受很深。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出更符合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我站起来再次与他们一一握手。
送他们走出小区时,我们在门岗室前相约,下次的沙龙主题是“补拍可导致新闻摄影走向衰亡”。
“摄友”再沙龙
近年来,很多“摄友”玩起了无人机。自由的机体、无敌的视野,为相机插上了翅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增添了摄影的乐趣。
但我固执地拒绝购买无人机,也不愿意使用,更是心甘情愿承认着自己的落伍一至今用着曾经是摄影师,已仙逝父亲留给我的那架配置2 4 ~ 7 0 m m2 . 8 E 的尼康单反相机;“浪迹”摄坛50年,从未拍过模特;虽拥有摄影器材和技术,却从未拍过视频、发布过抖音。有时,我真的不敢对别人说自己是玩摄影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摄影的热爱。
玩摄影后,我感知四季的更替,关注路边的花开花落、窗外的朝阳落日、天边的云卷云舒,留意光影的变幻,琢磨取景构图的角度和光线,感受着摄影带给我实在的快乐;玩摄影后,我时常提醒自己在忙碌的世界中慢下来,停下匆匆的脚步,抚摸时代变迁、岁月流逝的痕迹,聆听雀啼虫鸣,观察街市中的小摊小贩,留意喧嚣中的平凡百姓;玩摄影后,我时常提醒自己走出家门,到别人生活的地方,游览名山大川、历史遗迹,品尝街头小吃,了解风土人情,拓宽视野,窥探幸福生活的各种可能,记录人生旅途。
前段时间,中国摄影家协会李舸主席带队赴南安市开展文艺振兴乡村专题调研后,我萌发了再次下乡创作,为农民拍摄的念头。于是,我动员同样喜欢摄影的女儿,一起赴农村进行摄影创作。
“爸爸,摄影在哪儿都可以创作,为什么非要到乡下呢?”路上,女儿瞪大眼晴好奇地问道。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现在已经摆脱了贫困,并开始富裕起来了,相机逐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伴侣,但他们的政治生活、文娱生活是怎样的?富裕后又是如何发展生产的?媒体报道得并不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字报道的说服力不强,缺乏图片报道的直观形象。是吗?”女儿又问。
面对女儿的提问,我耐心地与她继续聊着:“是的。真正深入农村,拍农村新貌,报道农村生产、生活的专业摄影工作者有几个呢?你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在农村拍照难度较大、条件艰苦,应该是主要的原因。所以,反映当下农村的新面貌,是摄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今天的创作,对那些不愿下农村的,对他们多少有点儿触动吧?”
“对。女儿真聪明!有些摄影工作者下乡拍照,关心的首先是待遇问题。这样的工作作风,怎么能为农民服务呢。拍出来的照片,其宣传效果可想而知。”
“嗯,我明白了。”女儿终于恍然大悟,“爸爸你看,前面村口有一群人,是来接我们的吗?”
“是的。我们带好摄影器材,准备下车。”
..
“老师你好!”手机里传来了“摄友”小吴的声音。
“我和女儿在乡下创作。有事吗?”听到我提到她,女儿感兴趣地竖起了耳朵,合起了镜头盖,缓缓地向我走来。
“是这样的,老师,你不是给我们确定了下次的沙龙主题一‘补拍可导致新闻摄影走向衰亡吗?我回去准备了一下,并邀请了两位将来可能从事新闻摄影的美女,我们在‘感德’茶馆等你,期待你的光临。”
“好的,我马上回去。届时和女儿一起参加。”说完,我和女儿匆匆告别了已完成配合拍摄任务的几位村民,驱车回程。
“爸爸,我们今天收获不少啊!完成了十组反映农村新貌的专题摄影。”一路上,女儿兴高采烈,
脸上写满了笑意。
“等会儿沙龙研讨时,你也要发言,谈谈你的想法。”
“爸爸,我怕说错了,让你们笑话。”
“没关系,我们刚才在车上不是已经‘预演'过了?各抒己见,不用担心对错。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爸爸是清楚的。”我边开车边安慰着神情紧张的女儿。
.....
“让你们久等了,真不好意思。”走进“感德”茶馆的雅间,我和女儿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过多寒暄,而是直奔主题。
坐下时,我发现茶桌的一侧摆放着一幅《擒豹》的摄影照片。小吴率先说:“《擒豹》的虚假表现在于拍摄时间、地点、物体(豹)不符,该照片缺乏真实、感人的成分。有位摄影爱好者对我说,‘在那只被擒受伤而死去的豹子身上再现一下当时的智慧、勇敢和武功,让广大怀有敬佩心情的读者开开眼界,饱饱眼福,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仅以这一观点出发,那么,《擒豹》应作为一幅艺术照片,而不能成为新闻照片。”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给广大的摄影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摄影题材。新闻摄影可以反映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事件,可以反映人民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的民生实景,也可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爱好情趣的平凡事物。正因为新闻摄影主要是靠图片的真实形象给人以感染和启迪,所以我们说,真实是感人的基础,破坏了真实性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摄影存在的基础。因此,新闻摄影不能以虚假的东西来欺骗读者。”坐在我对面的美女小赵,接着说,“1981年第4期《大众摄影》发表的《一人跌倒众人扶》,尽管拍摄仓促、调焦不准,画面有些虚,但它自然生动、真实可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在新长征路上’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骑车跌倒的镜头并不少见,如果再补拍一次,照片效果可能更好,但新闻的真实性没有了,感人的成分也随之消失了,原因在于这样的照片缺少新闻价值。”
“小赵讲得非常透彻,我赞同。新闻摄影是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记录,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为了提高摄影修养,每个摄影工作者都必须保持对生活的高度敏锐感,同时还要做好随时拍摄的准备,才能恰到好处地拍到难得的精彩镜头。如果提倡‘补拍’,新闻照片质量将会下降,有些投机分子还会乘虚而入。”听完小赵的发言,我不禁对她刮目相看,“试想,今天有人进行新闻摄影的‘补拍创作’,明天还会有人巧夺天工地进行新闻摄影的‘模具创作’,那么后天呢?”
和小赵结伴而来的小王,此时停止了她的记录,谦逊地说:“老师,我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可以。”单凭第一印象,我觉得她做事一定很认真。
“新闻摄影具有最真实描写现实的能力,它的形象必须是原型,但又不是事实的自然翻版。自然翻版式的报道是没有任何价值、没有思想深度的,它不能启迪人的思想,因而也不会给人以教益。对新闻摄影的‘补拍创作’,我认为这已经失去了事实本身的真实性,即使它在艺术上是可取的,也还是缺乏感人的力量,因为当照片中的形象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已成了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论述、形象的图解,这样的照片其生命力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它不是‘用事实来说话’。”
“叔叔和两位姐姐都讲得非常好,让我见识了。”一直当“听众”的女儿说,“新闻摄影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与文字报道不同,拍摄时往往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比如收割,新闻摄影只有在收割季节才能进行,而文字报道在收割结束后仍可进行采访。新闻摄影不能表现过去和将来,它只能表现当时的情景;新闻摄影同时又受空间的限制,拍摄时离不开现场,必须在事情发生地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摄影工作者必须随时保持对生活的高度敏锐,同时还要做好拍摄的准备,才能恰到好处地拍摄到难得的精彩镜头。这次的下乡创作,我们没拍过一组‘反季节’的照片,我觉得应该是爸爸多年养成的好习惯。”
此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老师,我是老黄。今天的沙龙因为临时代课,小郑和小潘无法参加,委托我向老师请个假。而我又在外地出差,来不及按时赶到。”
“没关系。”
“请老师打开手机的免提,我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大家交流一下。”
“噢,你有准备?”我感激着老黄的用心。
“新闻摄影不能搞主观主义,但并不排除拍摄前的种种设想和构思。这种设想和构思,是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有时,由于各种原因的变化,拍摄前的设想和构思都会随之变化,这就要着我们每个摄影工作者的应变能力。”老黄那边似乎有点儿吵,他换了一个地方接着说,“也许有人认为,新闻摄影它是反映生活的,生活里有这种现象,就可以组织、布置,甚至事后补拍。我认为,新闻摄影是要报道出去的,新闻照片是要向群众进行宣传的,最终是要和广大读者见面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其社会效果,好的新闻照片会对我们的事业起促进作用,不好的新闻照片就会对我们的事业起破坏作用。”
“新闻摄影,要忠于事实,绝对不能用事后的‘补拍’方法来反映生活,如果我们都用布置、导演的方法补拍,那么,我们的新闻摄影将走向衰亡。”挂完电话,我做了简单的小结。
回家的路上,平时寡言少语的女儿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继续和我在车上聊着:“爸爸,你这些‘摄友’的评论水平都很高啊!”
“是的。我非常感谢在生命中遇到这么一群‘摄友’,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给我感动和指引,陪伴我一起飞翔。今天的沙龙效果超出爸爸的预想,不仅达成了共识,而且增加了像你一样的年轻美女,让我们的沙龙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谢谢爸爸!我将在你们的牵引下享受视觉盛宴,用永无止境的追求继续探索生活中不一样的美,不负人生好时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7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