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 中主要角色及色彩象征主义分析
作者: 石一然
《白鲸》是一部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其曾在1851年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却因时代局限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直到半个世纪后,其蕴含的文学艺术价值才被发现,于是被迅速地推向神坛,成为各国必读的名著之一。小说源于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亲身经历,通篇采用了多重象征的手法,叙述的主要内容是当时国外盛行的捕鲸行业,船长和白鲸之间跌宕起伏的追逐、斗争,情节扣人心弦。另外,作家结合自己的见闻与知识积累,在小说中阐述了大量关于鲸鱼这一物种的知识,使得这部小说被誉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理解《白鲸》中寓言性表达与象征主义手法,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家对美国式个人主义和私欲膨胀现象的反思,对研究英美文学有重要意义。
了很多性格鲜明的角色,并且赋予他们独特的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文学研究价值。本研究着重分析白鲸、埃哈伯、以实玛利和水手们,以及白鲸颜色的象征意义。赫尔曼·梅尔维尔用整部小说作为平台,描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兽海战”。精彩的画面依然源于作家的亲身经历,两方力量的博弈极具代表性,象征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主宰世界的神秘力量之间的服从和反叛,展示了欲望与压抑、善与恶之间的斗争。从象征主义视角审视,对于埃哈伯这一类人而言,追寻白鲸的过程是在进行自我环境的感知之后,与压迫性文化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斗争中体现出作家对弱者的同情;对于以实玛利代表的一类人而言,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始终在追寻知识、技术与人生的真谛。
一、《白鲸》内容概括与象征意义
小说《白鲸》的社会背景为西方大肆捕鲸时代,“披谷德号”的船长埃哈伯在捕鲸时,被一头名为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掉了一条腿,不甘心的他自此开始要决心杀死这头白鲸。面对近乎丧失理智的船长埃哈伯,很多人都劝说他不要这么固执,没必要和这头有名的海洋凶兽一般见识。但是已经被身体上的伤痛、内心中的仇恨蒙蔽双眼的埃哈伯,已经听不进任何劝说,数年间与他的船队辗转各个海洋狩猎场。终于在他的不懈寻找下,他同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白鲸相遇。面对捕鲸船发出的攻击,凶猛异常的白鲸没有丝毫畏惧,与人类所乘的船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也很惨烈:埃哈伯用鱼叉击中了白鲸的要害,白鲸也在垂死挣扎中爆发了惊人的破坏力,其巨大的身躯将“披谷德号”船只撞沉,交战双方最终沉入深不见底的大海中。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是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整体上情节紧凑合理。作家在小说中塑造
二、象征主义文学的内涵及特点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重构了传统生活模式,伴随价值体系的震荡,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通过象征主义文学回应现实困境。他们用象征的写作手法书写并抨击人性劣根性,诞生了大量被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极具文学价值的象征主义。象征主义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侧重于以人物景观的表层描写来暗示、烘托,反映思想或价值,正如《白鲸》这部作品中刻画的海洋、白鲸、船长等,相对于陆地的平静安详,与海洋相关都是冒险刺激的代表,体现象征主义所蕴含的神秘色彩。
象征主义加深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没有故作晦涩的虚伪描述,作家的思想与情怀不会过度明朗表述,通篇很难找到过度夸张的文字,并且追求晦涩和明朗相互平衡的存在感。他们利用文字给读者呈现半明半暗、似懂非懂的视觉盛宴,既有源于眼前的现实性描述,字里行间又不乏强烈的深刻性思考。象征主义文学在题材选择上具有独特性,绝大部分的作品选材都不会浪费作家太多精力,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探索,坚持用侧面暗示、对比及想象的方式,反对生硬的修辞和说教的创作方法。作为创作美学的象征主义,作品多隐喻、暗示、烘托,文字表达上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留给读者更多的品鉴和探索余地。象征主义文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作家利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变为具体形象,增添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在小说《白鲸》中,赫尔曼·梅尔维尔巧妙地运用象征主义,赋予白鲸命运、自然、邪恶等多重象征形象,丰富了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此外,作家利用很多篇幅描述的部分情节,象征反抗压迫的自我斗争和人道主义思想,反映航海船队人员的艰苦,抨击资本主义财富的罪恶,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三、小说《白鲸》中的象征主义分析
(一)白鲸的象征意义
赫尔曼·梅尔维尔对小说《白鲸》的命名具有深意,无论是对当时的西方人还是现如今的人类而言,鲸鱼始终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将其作为象征题材,可见作家的独具匠心。小说中的白鲸身形巨大却拥有智慧,象征了决定命运的掌控者,面对这样巨大而神秘的存在,埃哈伯和船员们虽然心有恐惧,却依然将其视为挑战的目标。小说中时而会出现船员们的谈话,言语间能感受出他们对白鲸的敬畏,羨慕它能够自由徜徉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中,这种反差注定他们之间只要相遇,必然会出现决定生死存亡的战斗。埃哈伯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都难以发现白鲸的踪迹。
白鲸的行动无人可以预测和掌控,完全超越了人类能干预的范围,象征人类不可能肆意摆布自然之力。它的强大一直出现在水手们的生活中,象征了一种提示,警告人类对自然应充满敬畏和谦逊,过度地控制和索取,必然加速这些人的灭亡。小说中船员们对白鲸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感到恐惧却不得不遵照船长的指令行事,想要尽快找到白鲸战胜它;另一方面又感到敬佩,慨叹它那让人难以操控的永恒力量。“披谷德号”的水手们对白鲸认知的缺失,象征了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存在局限性。白鲸的复杂性象征了自然的深奥,引导读者去反思人类对于自然、命运的探索和认知。
(二)人物的象征意义
1.船长埃哈伯
船长埃哈伯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因素。船长埃哈伯的角色具有复杂的象征意义,第一次与白鲸战斗失败后,埃哈伯没有蜷缩在角落舔舐伤口,而是选择面对强大而难以战胜的对手,不断深入大海中搜寻白鲸,象征人类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命运挑战的危险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就偏执的埃哈伯被仇恨迷失心智,逐渐变得更加疯狂,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正是他不顾一切的复仇,葬送了除以实玛利外一整船人的性命。以埃哈伯为代表的一类人幻想挑战自然,终究愚蠢地将生命葬送在自然法则下,埃哈伯又是权力和独裁的潜在威胁的象征。从人类的视角分析埃哈伯,即便处在极为不利的境遇,他也没有放弃自由意志的追求,近乎狂妄地试图完成自己设立的自标,执着而不甘的性格注定了悲剧的结尾;将其放在哲学和文化视域下,埃哈伯的生平经历象征了部分人对权力、伦理和人性的深思,人类本身就不乏“人定胜天”的信念,即便犹如白鲸这样庞大、神秘而不可战胜的存在,埃哈伯仍旧渴望战胜它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86.pd原版全文
埃哈伯不惧命运的束缚、敢于挑战阻碍进步的困难,极具复杂的象征意义,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这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动力。只是当欲望超越了人类自身承受的极限,在绝对权力和独裁的驱使下,向自然过度地索取和压榨,最后带给自己和身边人的结局只能是毁灭。赫尔曼·梅尔维尔用了很多笔墨描述了埃哈伯在追求和欲望之间的矛盾,令不同国籍、不同立场的读者深受触动。这种触及心灵的震撼,覆盖了几千年来的人类文化和哲学思考。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创作展示了社会和个体的形象、想象和认同,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小说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灵复杂性和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思考个体与生命、社会与历史、自然与背景的联系。

2.以实玛利和水手们
小说《白鲸》中有一个特殊角色一以实玛利,这个人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人鲸战斗”中唯一的幸存者。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一样,以实玛利也想获得鲸油发一笔财,但整场追杀中他却是置身事外的第三方。或许以实玛利才是作家的化身,他在现实世界见惯了太多的尔虞我诈、自私贪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虚伪的交往,令他感觉呼吸都不顺畅,于是他选择了登上“披谷德号”。因此,捕鲸船象征以实玛利这类人的一种期望,能够将其作为逃离空虚社会与现实的手段;随着船员们徜徉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以实玛利也会奢望获得鲸油改善生活。这里的“鲸油”也是一种象征主义写法,象征了知识分子探寻真理、自由和人生意义的目标。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实玛利对鲸鱼的认知远远超越了船上的水手,这是一种有知识和文化的体现,象征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以实玛利对白鲸“人格化”的过程象征着构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过程,以实玛利本身也象征大自然的保护者。正是这一份敬畏与保护之心,令他得以在灾难中存活下来,象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自然力量的庇护。
作家曾经与水手们共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这一群体有切身的了解,于是在小说《白鲸》中刻画了一群经验丰富、看透人情冷暖的水手。“披谷德号”搭载的水手性格各异,他们常年奔波于大海上,具有丰富的经历。迫于船长埃哈伯的压力,他们不顾内心对白鲸的恐惧与敬畏,不顾一切地搜寻它的足迹。水手之间貌似团结,但实际上他们都有各自的小心思,当“披谷德号”被白鲸撞毁后,有的船员为了捕获鲸鱼获得鲸油,根本不去搭救落水的同伴,只是一味地去追击白鲸。这些赤裸裸的描写象征了人类并不会真的团结一致,一旦出现利益纠葛,表面的团结也会瞬间破碎。
(三)颜色的象征意义
在小说《白鲸》中,作家选择用白色作为鲸的皮肤颜色,是因为在人类世界里,白色往往象征着纯洁、天真与活力等,尤其是在蔚蓝的大海中,那一抹巨大的白色显得无限美好,象征了自然原本的安宁与美丽,不容任何人去玷污和破坏。然而,埃哈伯带领水手们不遗余力地追杀白鲸,象征了人类对自然过度的索取与伤害,结果必然会遭到自然的反噬。白鲸虽然体型巨大、掌控力量,但它从不会主动伤害人类,反而是当时的西方人为了鲸油,开启了大规模猎杀鲸鱼的荒唐时代。
作为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主体性的鲸类意象,莫比·迪克始终保持着不可被人类完全认知的神秘性,其通体雪白的生物特征被赋予自然本真的象征维度。水手们虽用“安详”等优美词语描述白鲸,但这种审美化修辞恰恰遮蔽了自然本质的不可触碰性。即便眼睛可以看到莫比·迪克露出海面的白色,最终却犹如苍茫的天空一般,凸显出人类的渺小与可悲,总想与自然放手一搏,却根本找不到人类的本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灾难发生,很多人都慨叹自然的冷酷无情,实际上自然界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却离不开大自然。作为人类共同的栖息环境,自然原本犹如母亲般安静、和平、友善,只要人类不过分地破坏与开发,大自然永远是人类最坚实的依靠,反之亦然。
赫尔曼·梅尔维尔用精湛的文笔为世界各国读者创作了《白鲸》。作为一本影响了我国几代人的文学作品,其象征主义手法令人回味无穷。小说发生在西方曾经的捕鲸时代,人们为了追求鲸油而残忍杀害了无数生灵。面对西方社会因鲸油出现的疯狂,作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而无奈,犹如书中的以实玛利登上了“披谷德号”试图逃避现实。因此,作家将自己的见闻融入作品中,通过对自然景物、海洋世界进行详细描写,运用丰富的象征和暗示含义,呼吁人们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能够控制源于内心的贪婪和欲望。这些思考增添了《白鲸》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8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