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作者: 李星

中唐时期,以韩愈为首的一批文人在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所写文章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则是其古文理论中的重要一部分,它体现了韩愈对于文学创作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在现代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对韩愈“不平则鸣”说进行再思考,既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创作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也可以为当下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

“不平则鸣”说的内涵

(一)“不平”的含义

韩愈“不平则鸣”说中的“不平”,特指文人群体在社会现实中遭遇的人生矛盾与精神抗争。他认为这种创作驱动力主要源于文人与时代环境的内在冲突,其本质是文人通过文学创作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抗争与反思。同时,这样一种“不平”也并不是个人的无病呻吟,而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深刻的反映。

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中的“不平”也可以解释为“不公平”或“不平静”。这种不公平可能来自社会的不公现象,也可能是个人命运的不幸。当作家感受到这种不公平时,他们会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宋代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写道:“但吾终疑‘不平则鸣’四字,与圣贤之善鸣及鸣国家之盛处,终不能包含。”何焯提出“不平则鸣”和“鸣国家之盛”之间存在着冲突,“不平则鸣”之“鸣”不过是人才或者能人被压制所致“愤愤不平”的表现。

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认为“不平”也能够被解释为一种人的情绪上的波动,它包含了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钱锤书在《诗可以怨》中指出一些批评家批评韩愈,似乎将“不得其平”理解得过于狭隘了,误将其与“发愤”混为一谈。他认为韩愈与司马迁所说的“愤”完全不同。司马迁的“愤”其实是“不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牢骚”,韩愈提出的“不平”与“牢骚”并非等同。韩愈所说的“不平”不仅包含了“愤”,而且还包含了“喜”与“乐”。

(二)“鸣”的含义

第一,“鸣”可以理解为“发出声音”或“表达意见”。当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或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时,人们就会发声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韩愈看来,这种“鸣”是对社会现实的抗争,也是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的宣泄方式。韩愈的一生是积极入世的,不卑躬屈膝,经常以批判的姿态对社会现实进行直接干预。同时,在作品中,韩愈也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大我”意识。例如,《马说》就侧重揭露黑暗的政治体制和昏君埋没人才。再如,《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将平民的疾苦述说了一遍,韩愈直言应该停征赋税,为民说情。

第二,“鸣”也可以理解为“创作”或“写作”。在韩愈的观念中,当作家的内心感受到“不平”或者是在生活中受到“不平”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创作来释放和表达自己的不良的情绪。韩愈认为这样一种创作的过程本身就是“鸣”。例如,《师说》中的“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一句就充分表达了他心中的愤懣。再如,《进学解》中用读书人之嘴来抒发自己的才华被埋没的愤怒。又如,《送孟东野序》也是对心有迷茫的孟郊的鼓舞和安慰。

第三,“鸣”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功能,即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促使社会的进步和改善,从而赞扬国家盛世。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应该把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国家的兴亡和衰败都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这是他的义务和责任。在韩愈的创作历程中,虽然多为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不幸而悲叹,但其中也不乏对“国家之盛”的欢欣之声,这是一代文人的天职。例如,《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中盛赞了裴度为国平定淮西叛乱之功。再如,在《和李司勋过连昌宫》中,韩愈对唐代元和中兴,媲美开元盛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二、“不平则鸣”说的文学实践

(一)作品中的“不平则鸣”

为仕途坎坷而鸣。韩愈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几经科举考试,好不容易才考取功名,入仕后却屡次被贬,这是他一生的写照。官场上的失意和挫折成了其文学创作灵感必不可少的源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贬谪时所作的七言诗,其诗歌内容丰富。韩愈被贬至蓝田关口的时候,只有侄孙跟随,于是写作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心中的悲愤和对前途不确定的伤感情绪。以韩愈所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一作阳)路八千”这一悲凉之词抒发了他直言进谏被贬后的愤慨和无可奈何。此诗既能表达韩愈自己的人生际遇,也表达了对当时的政治环境的深刻批判和思考。

为文学理想而鸣。韩愈致力于恢复古代散文的质朴风格和自由精神,反对当时盛行的骈文风格。他在《师说》《马说》等作品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教育理念,强调尊师重道和文学承载思想的重要性。韩愈的文章不仅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的不良风气,也体现了他追求文学理想的坚定立场。例如,韩愈在其《师说》一书中对士大夫以“相师”为耻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指出这种现象对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障碍。通过正反对比,韩愈反复强调学习必须尊师重道,虚心向学,倡导了一种新的学术风气。这样一种批判与倡导正是韩愈为文学理想而“鸣”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为民生疾苦而鸣。韩愈既关心个人的人生际遇与命运,又着眼于更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方面。例如,《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开篇描写严重的灾情,接着将皇帝的仁德与百姓的苦难交织在一起进行叙述,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韩愈认为造成这一严重情况的原因是地方官更的暴政和不合理的徭役税赋,并最终向皇帝提出建议,要求暂停今年京畿地区的税收。通过这篇文章,韩愈展现了自己为国家和人民疾苦发声的决心,表现了他忠诚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通过这篇文章,韩愈将自己的不平之声化为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二) “不平则鸣”与文学风格

文以载道,情感真挚。在其“不平则鸣”说的指导下,他认为文章应当承载内心的愤懣与不平,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这一观点促使韩愈在创作中注重真情流露,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传递道理,还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他通过文学作品致力于振兴儒家思想,将文作为工具,明道为目的。所以,韩愈的作品既具有浓厚的道德底蕴,又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韩愈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自己或他人遭遇的不平之事进行直接而强烈的抒发。这种不加掩饰、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真挚而深刻的情感。例如,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因直言进谏遭遇贬职的愤懣与无奈,情感真挚且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风格雄浑,气势磅礴。韩愈作品风格的形成和“不平则鸣”说具有直接的关系。韩愈的文学作品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这既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才情,也与他“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密切相关。他敢于直面社会现实与个体命运的不公与苦难,用犀利的笔触与激昂的言辞进行批判与抒发。这种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与创作理念。他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激愤与不平,使作品具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例如,在《进学解》中,他以学生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愤懣之情,借此宣泄了自己的感情,让整个作品极具吸引力。

质朴刚健,语言简练。韩愈的创作风格是刚健有力的,这一点在其诗文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擅长使用比喻、对比等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作品更具吸引力,也更具表现力。例如,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为简练的语言勾画出春天的景象。其中,“润如酥”三字精妙地形容了早春小雨的细腻与滋润;同时,“草色遥看近却无”用对比的方法,将早春草色朦胧、不易察觉的特征简单明白地表现出来。整首诗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却生动地展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简洁明了的语言不仅精准地传达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也使诗歌更具亲和力,易于为读者所了解与接受。

三、“不平则鸣”说的影响

(一)后世文人对“不平则鸣”说的继承与发展

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深刻地影响了欧阳修。在此基础上,欧阳修于《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认为只有在困境中挣扎和奋斗的作家,才能通过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写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这种作品不仅反映了作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矛盾。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一种自我救赎和表达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深刻地影响了陆游的诗歌创作。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为出发点,分析陆游的记梦诗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内心深处的“悲愤哀怨之气”。他认为诗人的悲愤情感是创作的重要动力,而这种情感往往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换言之,陆游认为只有当诗人内心充满悲愤之情时,才能写出真正有感染力和深度的作品。这种“悲愤”不仅源于个人的不幸遭遇和挫折,更源于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关注。当诗人看到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悲愤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推动他们创作的重要动力。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小说理论的发展。例如,李赞的《忠义水浒传序》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愤激的作品。《水浒传》中有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这些英雄人物来自各个阶层,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聚集在梁山,共同反抗腐败的政权和社会的不公。《水浒传》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揭示了当时“官逼民反”、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慨和反抗精神。

(二)“不平则鸣”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既体现了文人写作的心理动机,又突出了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灵感,同时对文人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思想弥补了“文以明道”过分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的不足,也说明了作者与时代、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作者的个性特征。例如,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所说的“物不得其平则鸣”。他指出文学创作的动力常常来源于外在的刺激,尤其是个体在社会上遭受挫折、被排挤等,从而产生了一种压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都是通过写作来宣泄和排解的。这一认识体现了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认为创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与表现。

韩愈“不平则鸣”说指出“鸣”的广度与深度,打破了其恪守的儒学思想,从而使文学创作获得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韩愈在官场上经历了大起大落,多年来的仕途非常坎坷,“不平则鸣”可以说是他梳理了前人的经验,总结了他自己艰苦的生活,也是他对整个社会的普遍真实的理解。韩愈的众多佳作中,“不平则鸣”说的内容主要是写自己与友人的不幸,鸣国家与人民的不幸,同时也会鸣人民之乐。“鸣”不仅仅局限于愤懣或愁苦的表达,它涵盖了人类所有因内心不平而产生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欢乐,还是悲伤、愤怒,只要内心有所触动,都可能通过“鸣”来表达。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情绪,才使“鸣”具有了极其广阔的规模与空间。

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与批判精神。韩愈认为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干预。他提出的“不平则鸣”说赋予了文学作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文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韩愈认为作者要重视社会的不公、民生的疾苦,创作出作品来揭露社会的阴暗的一面,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样一种观点体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对于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不仅仅具备了深厚的文学内涵,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通过文学创作,韩愈将内心的愤慨与不满转化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展示了文学创作者应具备的责任与勇气。如今,尽管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不平则鸣”说的精神内核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我们需要文学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创作出能够触及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应深入理解和传承韩愈的文学精神,将“不平则鸣”作为文学创作与社会批判的重要理论,推动文学在反映时代、引领风尚、陶冶情操等多个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49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