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黄河东流去》中的“家园空间”意识
作者: 谢群山李准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围绕着“家园”展开叙事,展现了中国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其对“家园空间”的构建与描写,反映了农民的苦难与挣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
1.《黄河东流去》中故土赤杨岗的家园空间描绘
赤杨岗的人情世态与生活图景。在《黄河东流去》中,逃亡前的赤杨岗是农民们世代生活的家园,这里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街坊邻居的互帮互助,构成了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画面。李麦与丈夫之间的感情,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得以体现,他们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相互扶持。
农民对赤杨岗的深厚情感与依赖。赤杨岗对于农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精神的寄托。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每一间房屋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与梦想。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他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视土地为生命,徐秋斋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对赤杨岗的土地充满眷恋,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条田埂、每一棵树。在他的心中,赤杨岗是不可替代的家园,离开这里就如同失去了灵魂。这种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依赖,使得农民在面对即将失去家园的灾难时,内心充满了痛苦与不舍。
2.洪水冲击下农民逃离赤杨岗的无奈与苦难
黄河洪水的肆虐与家园的毁灭。黄河洪水的到来,犹如一场巨大的灾难,彻底打破了赤杨岗农民平静的生活。奔腾咆哮的河水如同脱缰之马,冲毁了农民们亲手搭建的房屋,淹没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小说中对洪水的描写惊心动魄:“浑浊的河水汹涌而来,转眼间就漫过了村庄的街道,房屋在洪水的冲击下纷纷倒塌,发出沉闷的声响。”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吞噬,却无能为力。他们辛苦积攒的财物、种植的庄稼,都在洪水的肆虐下化为乌有。这种家园毁灭的痛苦,深深刺痛着每一个农民的心,也迫使他们不得不踏上逃亡的道路。
逃亡过程中的艰辛与苦难。离开赤杨岗后,农民们开始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逃亡生活,他们拖家带口,满含泪水,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在逃亡途中,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与危险,饥饿、疾病、寒冷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一些孩子因为饥饿而身体虚弱,甚至生病夭折。老人们也因为长途跋涉和恶劣的生活条件而疲惫不堪,身体每况愈下。同时,逃亡的道路上还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他们可能会遭遇土匪的抢劫,也可能会在陌生的地方迷失方向。然而,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咬牙坚持,在苦难中不断前行。
3.城镇与大城市中的临时家园与生存困境
渡口小镇的谋生与生活百态。黄河岸边的渡口小镇成为赤杨岗难民的第一小站。在这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镇下层人物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所见所闻所遇的事情远比在村庄里要多得多,丰富得多。盐行老板对外地盐贩的欺诈,展现了商业活动中的冰冷与残酷;河岸码头船工掌舵的熟练,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技能与艰辛;搬运工扛大包的苦楚、赶脚工的酸甜苦辣,都生动地呈现了小镇底层人民为了生计而努力挣扎的生活状态。对于难民们来说,小镇只是他们长途跋涉歇脚喘气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试图寻找谋生的机会,建立临时的家园。然而,小镇的生活同样充满了挑战,他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生存压力,许多人只能从事最艰苦、最廉价的工作,勉强维持生计。
大城市中的苦涩生活与尴尬处境。当难民们到达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后,他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困境。城市高端豪华的上流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啻于难以奢想的美梦,在城市高楼大厦的威逼下,他们显得那么渺小。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事各种艰苦的工作。饥饿的小兄弟俩帮助拉车人推坡,青年女子要么进工厂,要么说书,热衷于侍弄庄稼的老把式便到远在城外的农村给有钱人当长工,甚至有人冒着被抓的生命危险爬上火车偷米,还有代写书信算卦的等等。城市社会对于他们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城市需要他们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城市又对他们存在着歧视与排斥,将他们视为外来的“闯入者”。这种尴尬的生存处境,使得难民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独与无助,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内心始终渴望着能够回到自己的故土。
4.“家园空间”意识在小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家园意识对农民生存的精神支撑。在《黄河东流去》中,家园地域意识成为农民在外漂泊过程中战胜重重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城镇和大城市中,他们面临着各种苦难与挑战,但相濡以沫的乡情始终维系着他们。同村乡亲之间的温馨援助,虽然微乎其微,却犹如黑夜里晶莹闪烁的星星,能够点亮夜行人心中那盏照亮前程的灯。例如,当王跑在城市中遭遇困境时,李麦等乡亲们会伸出援手,给予他帮助和支持。这种家园意识让农民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使他们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努力生存。
家园空间转移与小说结构之间的关系。小说以家园空间位置的转移来结构整部长篇小说,采用了“逃离赤杨岗家园——在城镇流浪建立临时家园——回归家园”的结构模式。以黄河洪水来临为开端,洪水退去为结尾,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结构。这种结构模式不仅使小说的叙事更加清晰、连贯,也深刻地体现了农民对家园的执着追求。村民逃离家园是因为灾难的降临,他们在城镇和大城市中流浪是为了寻觅新的家园,而最终返回故园则是为了重建曾经失去的家园。家园空间的转移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在不同空间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变化。
家园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小说文本的文学空间随着人物的流浪足迹得以拓展,作者的笔触伸向了由黄河滩普通的小村庄、小城镇和大城市三个不同层次的地理文化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广泛涉猎到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性格、心理、谋生手段等的巨大影响。赤杨岗的乡村文化培养了农民们朴实、勤劳、善良的品质,以及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渡口小镇的商业文化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利益与竞争,大城市的都市文化则让农民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黄河东流去》通过对“家园空间”的生动描绘与深入挖掘,展现了中国农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苦难与挣扎、生存与希望。小说中赤杨岗、城镇、大城市等不同的地理文化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丰富社会内涵与文化意义的载体。家园意识在农民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农民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小说以家园空间转移为结构模式,巧妙地展现了农民在不同空间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变化,以及地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这部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部以“家园空间”意识来谋篇构思的典型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