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姑苏(外一篇)
作者: 杜君鹏幼时学罢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便如一颗朱砂痣,镶嵌在江南黛黛的眉间,令我魂牵梦萦。初中学习《苏州园林》,更知苏州唯美的园林,与“寒山寺”一样,皆为天下无双。
后来,读柳永的《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一句入心入髓。稍有文史知识者皆知,江南自古繁华之地不仅限于钱塘,更涵盖整个“苏杭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地,被喻为“天堂”,可见不是一般的繁华。
于是天堂般存在的苏杭,就成了江南勾魂般的存在。若有机会踏足江南,姑苏必是第一站——或许我骨子里是个怀旧之人,我一直以为:要说地点命名,还是古人起得富有诗意。
甲辰九月,正值三秋。作为宛地骨干教师的一员,我有幸赴苏州大学进修。由来已久的姑苏梦,终在此时得以实现。
白天,学习紧张而有序。每当夜幕降临,在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之后,我便独自漫步于与宾馆仅一路之隔的平江路——我素来不喜热闹,尤其在充满江南韵味的平江路,唯有独行,方能细细品味其独特魅力。
平江路宽约三米,是一条与溪水相伴的小街,路面由长约一米的条石铺就,街的一侧是商铺林立的街面,另一侧是五六米宽的平江河。狭街水巷,蜿蜒依伴,仿佛从两千多年前携手至今的伴侣,在江南大地上绘就了一幅诗意相依的长卷。白日,舟行水巷,桨声欸乃;夜晚,游人漫步,软语盈盈。古今繁华都如许,醒里梦中皆如是。
“一朝入姑苏,满眼尽江南。”小杜的诗句犹在耳畔。小街灯火通明,游人如织,街边店铺商品琳琅,软糯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我踏着石板路,漫步轻移。明亮的灯光,如一双双温柔的大眼睛,静静注视着这条两千余岁的石板路与水巷。灯光默默,流水脉脉,树木与建筑的倒影在水中摇曳。远远望去,看久了,竟分不清哪是实景,哪是倒影。氤氲在平江水巷与石板路上的,是若有若无、温软柔媚的昆曲弹唱。
不管站在街畔何处,随手拍张照,皆是绝佳的风景;无论在哪家店口,随便一驻足,都是扑面的古韵。桃花源、平桥流觞、茶色烟雨、茉香枕河……随手记录的一个个店名,就是一句句充满情致的诗词,汇成平江平平仄仄的诗韵。
在江南,在姑苏,在平江,在这窄窄的石街与细细的水巷间,如轻风,似流岚,若吴语,如闲淡的游人,似默行的雅客,更如江南浅浅的风致,恰似水乡氤氲的雅韵。白墙灰瓦,烟柳画桥,昏灯晕光,在细水荡漾的夜色里,显得更加迷离,恍然间,仿佛漫步于天上的街市,游人如同闲逸的仙家。几千年的旧事迤逦而来,游人如织,软语盈耳,热闹非凡,置身其间,不辨古人还是今人。繁华旧事几千载,天堂人间何可辨?
初到姑苏时,乘车晕得七荤八素。在苏州的六七天里,几乎每晚,我都漫步于平江路,不分东西,不辨南北,直到不得不打道回宾馆为止——平江路旁的店铺通常在十点关门。
就这样,每个夜晚,我漫步轻移,随意而行,几乎走遍了平江路附近的街街巷巷。
每条街衢都是石径伴着水巷,街巷偎着水巷。每家每户门前,都有通往水巷的石阶。街畔,一边是人家,一边是水巷,一边是默然无语、通往护城河的清流水巷,一边是烟火繁华、诗趣盎然的江南人家。
友人告诉我,七里山塘街比平江路更具江南特色。我按捺不住诱惑,在一个雨夜,坐了两站地铁,前往山塘街。七里山塘的街衢水巷确实比平江路的石径水巷更宽阔,商铺也更多,游人亦更密集。两者相比,我更欣赏小家碧玉般的平江路:平江少了几分市井烟火,山塘则少了几分诗情画意。对于不喜热闹的闲人而言,平江路的风景更勾心摄魂,惹人流连。
学习归来,有素爱文学的友人问我苏州如何。我浅笑说:“哦,你说姑苏啊,十月的姑苏,小街水巷,绝对是江南绝景。虽少烟雨,仍有诗画。小杜‘一朝入姑苏,满眼尽江南’一句所言极是。”
回想在苏州的七日,我顿了顿,兀自谐笑说:“除了学习,我在苏州没干啥,净在平江压马路了,哈哈哈……”
友人哪里知道:无论到何处学习,我都认真对待,若不完成学习任务,绝不外出闲逛。而学习之地附近的名胜古迹,我几乎从未寻访过——此地可以再来,但学习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便是终生的遗憾。正如夜访姑苏所觅,虽不及苏州佳境之万一,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还会再来。
姑苏,等着我!
成都印象
成都,就是成都。既没有江南小城的温润潮湿,亦没有北方城郭的干天燥土。
那年初夏,坐火车“哐哐嗵嗵”撞进成都,满眼都是让人留恋的美景:林立的高楼大厦,上上下下,都是绿的草、艳的花,从顶楼至一楼,家家户户都养着各色的花草。抬眼望去,仿佛一挂挂流光溢彩的瀑布。整座城就浸染在这色彩斑斓编制的彩卷之中。于是,成都,就多了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惊艳和赞叹。
行走在成都街头,仿佛在绿色的森林中漫步,安逸超然的色彩和若有若无的花香,将整个的你我和这座老城包容在里面,如幻似梦,恍若仙境。
车流、人流,若闲庭信步,很绅士、很淑女,旖旎成成都的另一种风景与韵味,既没有颓废萎靡,也没有嚣张跋扈,给人的只是温文尔雅的自信与洒脱。
随处可见的是闲适典雅的茶楼,遍地可寻的是充满烟火气的火锅名吃。于是,成都的人文品质就氤氲在袅袅娜娜的茶艺中,爱好、性格,就浸染在热气腾腾的火锅里。
享受生活的闲适与安逸,全国各地,还有哪个地方能比得过成都呢?工作、生活、生意,一切都在安逸之中。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五一”黄金周,偌大的古玩市场,按说正是挣钱的良机。可我们去耍的时候,绝大多数店铺都门户紧闭。一问,全体店员放假休息。看到这些,脑海中不只是不可思议,更多的,是对成都商人的洒脱由衷地欣赏和赞叹。这又是怎样的性格、思想和境界呢?!
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成都人的热情好客。到成都,带你去的首选之地,绝对是火锅城!
肉食、菇类、蔬菜……依次浸入热气腾腾的火锅里。殷勤的筷箸,夹给你的,不仅仅有美味的菜肴,更有浓浓的情意。
一切都到客人满意为止,不劝饮、不劝食,自然中蕴含着殷殷热情,热情里浸满真情实意。
一日,和舅父闲聊。久居成都的舅父言谈中溢满赞誉:成都这地方特别休闲,人们懂得享受生活。假如一个成都人口袋里只剩下十元钱,他也会到茶楼花五元钱买杯茶,花四元钱买份儿报纸,边喝边看,剩下的一元钱掏掏耳朵。
寻根溯源的话,应该是成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形成的。特别是近代,成都少经战乱,人们几乎没有危机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这种休闲、安逸的生活习俗。
舅父的分析卓有见地,我心头的疑团也涣然冰释。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这里的乡亲、这里的生活,在成都这方水土之上,如一株独特的植物,葳蕤成祖国大地上最璀璨的风景。
三五天,我就辞别了成都,但它的风采与神韵,却深深地植根脑海,挥之不去。
是的,这样美丽、休闲、安逸的一个地儿,谁又能忘得了呢?!
“一眼锦官城中事,毕生天府之国情。”坐在北归的列车上,我在心里默念着,“成都,我还会来看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