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生长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蒋林芳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21-04
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来看,教师时常将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写作教学分开进行,目的在于保障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掌握阅读知识或写作知识,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能力的发展。但一些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和语文写作之间存在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导致小学语文阅读和小学语文写作分开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极容易出现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不知进行写作积累,以及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无语言知识运用。如此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小学阶段语用方面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需要教师从促进学生语用生长的角度出发,采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整合在一起,推动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同时学习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一、指向语用生长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探析的意义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正式接受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初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有效促进学生语用形成和生长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教师通过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读写融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读写翻转课堂,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增加阅读积累指导,传授语文学习方法;拓展读写教学资源,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开展语文写作游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等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进一步深入学习语文读写知识,在推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育人效果,顺利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指向语用生长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探析的策略
(一)创设读写融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向学生单方面灌输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或写作知识,导致学生对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较为抵触,且无法对语文阅读或语文写作提起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形式,采取创设读写融合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中进行学习,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采用信息技术呈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带领学生正式进行读写学习前,通过观看动画视频的过程,了解即将阅读的课文内容,以及熟悉写作主题,借此打造生动且充满趣味性的读写融合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充满兴趣。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刚刚观看的动画视频,对课文中描述的民间故事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尝试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课文介绍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和关键信息,推动学生在兴趣高昂的条件下,有方向、有目的地深入阅读课文内容,总结课文中包含的写作知识。在学生按照要求完成阅读后,教师采用点名的方式抽取不同的学生,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总结的内容,并围绕学生分享的具体结果,继续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情境中,进一步学习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同时,为保障学生能够围绕课文内容,正确理解写作知识,教师继续在所创设的读写结合情境中,借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的关键信息,有针对性地解释民间故事的写作形式,以及鼓励学生继续在读写结合情境中表达自己对民间故事写作特点存在的疑问,具体针对每个学生的疑问继续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积极学习时,高质量掌握知识内容。教师通过采取创设读写融合情境的方式,优化向学生呈现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的形式,打造生动且充满趣味性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进行语文阅读和写作知识学习,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质量。
(二)打造读写翻转课堂,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语文学习能力,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经验,教师应注里仕小字语义读与融台课堂中为字生提供尝试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技术打造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借此助力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解《桂花雨》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提前利用备课时间,对本篇课文内容从头到尾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课文中蕴含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并从学生自主学习本篇课文内容中的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的角度出发,采用微课软件将本篇课文内容中蕴含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如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体会课文中的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对作者童年的回忆,懂得母亲对故乡规划的怀念,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念家乡的情感等。同时,教师采取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内容,尝试学习微课视频中讲解的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阅读知识和写作知识,借此实现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及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对微课视频中提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思考,尝试从问题中寻找课文蕴含的需要掌握的写作知识,推动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中通过阅读思考,对重要内容进行初步学习。在线下课堂教学开展时,教师采取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的知识点内容,检验学生课下线上自主学习情况,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着重讲解学生未完全掌握的知识内容,对微课视频中所提的“体会课文中的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这部分内容进行着重讲解,向学生进一步传授阅读分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技巧,以及针对部分学生在微课视频引导下进行线上自主学习的结果不理想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线上自主学习过程分析,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导学生进行改正。教师通过打造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课下线上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能够合理支配预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指导.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06.pd原版全文
(三)加强阅读积累指导,传授语文学习方法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过去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中存在的只阅读不积累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供阅读积累指导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积累习惯。例如,在讲解《草原》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对本篇课文内容具体阅读,并在课堂巡视中观察学生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明确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阅读过程毫无方向、毫无目的,进行机械阅读;阅读过程中不注重对阅读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特点进行分析;阅读过程中并没有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阅读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其他学生阅读;阅读时不先自己进行思考,而是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向别人请教等。随后,教师向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以课文内容为例,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段,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有效阅读,以及在演示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细化阅读法,帮助学生对这一阅读方法进行掌握。同时,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阅读积累方法,并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应从哪些方向分析阅读内容,应怎样提炼阅读内容中蕴含的写作知识,以此使传授语文学习方法的过程更加具体化,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以及要求学生注意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反复阅读课文内容,从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再向他人请教。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定学生需要再次阅读的课文段落,要求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阅读积累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对指定的课文段落进行深入阅读,并对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法进行阅读积累的过程细致观察,以及针对学生存在的阅读积累问题,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养成阅读积累习惯,保障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内容都能有效应用到写作过程中。教师通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课堂中,增加阅读积累指导环节,采用演示讲解的手段,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积累方法,并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应用掌握的新学习方法进行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语文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还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四)拓展读写教学资源,丰富语文知识储备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极容易出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较少。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限,导致学生在每次课堂学习中积累的内容并不丰富。因此,教师应拓展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围绕掌握的写作知识进行拓展阅读,推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文写作素材,同时丰富学生阅读积累经验。例如,在讲解“习作:写读后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写作教学板块同一单元的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作为学生在课堂中所要阅读的内容,并进一步从拓展教学资源出发,围绕本次读写融合教学主题,选择课外阅读资料,如《三顾茅庐》《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刘姥姥进大观园》等,融入本次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课堂中。考虑到所选的内容在语言运用方面,与现代课文内容存在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仅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无法保障学生有效理解每段语句,容易出现学生厌烦阅读而影响学生下一步学习的问题。从此方面出发,教师针对课文中选择的阅读内容,以及选择的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按照对学生读写思维认知的了解,将课内外阅读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标注,提前制作读写教学指导课件。在教学实际开展时,教师首先根据与所选择的阅读课文所在单元的写作教学板块主题,向学生具体讲解写读后感的要求、格式,并以与课文内容《草船借箭》相关的读后感例文为例,明确写作内容应体现的亮点,以及写作过程中可采用的语言,带领学生有效掌握读后感这一写作形式。其次,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大家在学习生活中读过哪些书籍,或读过哪些书籍内的经典片段,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借此了解学生已具备的写作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正式进入阅读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的四篇课文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写作素材积累,再呈现提前围绕本次教学主题搜索的课外阅读资料,带领学生进一步阅读课外资料内容,以及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自己在接下来的写作环节中的读后感主题。同时,在学生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呈现提前制作的读写教学指导课件内容,便于学生对阅读内容深入理解,助力学生进行有效积累,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所积累的内容。教师通过围绕教学主题拓展相关的课外资源,带领学生在掌握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课内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储备,还能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素材可用的问题。
(五)开展语文写作游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通常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内容,但对语文这门语言学科来说,需要教师注重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练习,以达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合理分配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语文写作游戏,为学生提供应用阅读知识进行写作练习的机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例如,在讲解“习作:家乡风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阅读本单元中与家乡风俗相关的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描述家乡风俗时应从哪些方面展开写作,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可用于语文写作的素材,借此带领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写作素材分享,借助分享过程检验每个学生积累的实际内容,并围绕学生积累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如积累的内容毫无条理,无明确应用方向,向学生提供指导,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将阅读练习环节中积累的素材有效应用到接下来的写作游戏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写作游戏,围绕对学生在课堂写作中的表现、写作能力、写作思路等,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围绕家乡风俗介绍,确定自己小组介绍的家乡风俗主题,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想法,借此实现学生写作思维发生碰撞,并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写作素材,共同进行写作,强调每个小组在写作中融入每个人的想法,共同创作。在合作写作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写作内容,介绍每个小组在写作内容中提供的写作思路,检验学生合作情况,以及针对每个小组完成的写作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向每个小组提供相应的写作指导,保障每个小组都能意识到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写作质量。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写作游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还能提升学生整体阅读及写作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更是学生需形成和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在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采取读写融合教学模式,从创设读写融合情境、打造读写翻转课堂、加强阅读积累指导、拓展读写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写作游戏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水平,推动学生在读写融合课堂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惠惠.应用“读写融合”,开展小学语文高效教学[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1):102-103.
[2]宁生祥.读写融合,教学一体—对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思考[J].格言(校园版),2024(12) :62-64.
[3]单海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J].读写算,2024(10):50-5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