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创新实践探究

作者: 徐国胜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29-04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更加要求教学目标向着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靠拢,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语文学科是基于生活中的语言交流现状,探究和揭示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学科。阅读能力是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因此,这强调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基础,彰显教育的价值。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既包括了传统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了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培养其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例如,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人们在生活中的交流是基于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对方的意义而进行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审美情趣是个体在进行审美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倾向,大部分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学生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外,作者在不经意之间会将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观念渗透到写作之中,正确的价值引导会让读者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培养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观念。另外,阅读能力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正如考试中常见的试题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后,才能准确作答。在生活中,学生只有发现和理解问题才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需求早已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之中。

二、初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比较简单,教师一般只注重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对生字词的理解,没有进行关于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所以学生很难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其次,教师对提高阅读能力的指导太过单一,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内容脱节,并没有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指导。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使教学效果不能向每一个学生推广,从而导致无效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指导理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学的目标,更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主动和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经典文学作品、现代诗歌、科普文章等,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读书会、阅读分享会等,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阅读热情。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这包括教授学生如何快速浏览和筛选信息,如何深入分析文本内容,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价所读材料。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泛读的练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通过标题、小标题、关键词等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理解生词和难句。

再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在阅读历史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背景。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阅读内容与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点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和支持。例如,对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阅读时间,或者推荐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书籍;对阅读兴趣广泛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个别辅导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提升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和能力。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一)回归课本知识,夯实阅读基础

教科书作为教学目标的主要呈现载体,其编排和设计有一定的依据和结构,它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而存在,使得教学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地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循教材为先的原则,引导学生首先能够完整地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回归到课本内容的学习中,深入挖掘文本的知识,通过勾画圈点,来进一步理解文本中所阐述的意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08.pd原版全文

以教学《背影》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线索即“背影”,让学生跟着背影,慢慢走进故事情节。同时,让学生能够跟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课文的细节描写,比如“瞒跚地走”“两手攀在上面”“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等,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在挖掘情节脉络和细节描写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实现深度的阅读和学习。

(二)搭建教学情境,优化文本阅读

教师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口头传述或者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教学上,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来不断感悟文本中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形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调动学生的感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另外,在建立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重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教学《故乡》为例,教师可以使用相关的照片开展课堂导入,让学生通过熟悉环境,调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记忆,不自觉地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往事,从而将课文主人公的经历与自身结合在一起。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影片《故乡》,带领学生通过动画的形式认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节结构,辅助开展阅读的基本教学任务。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情景剧的演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从而通过自身的感官体验来强化能力。

(三)内外知识结合,拓宽阅读视野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视野不应局限于课内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具备开阔的视野,帮助学生促进综合知识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将眼光放到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来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

以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内外知识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补充对作者的认识,同时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三味书屋对鲁迅的影响和意义,根据这些补充内容,进一步深入鲁迅小时候所处环境对他成长的影响。另外,理解课文的内容离不开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教师要补充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历史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在课后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督促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和理解,挖掘相同环境下,不同作品形成的原因和各自的写作风格,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作家笔下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和理解。

(四)探索多元化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传授有效的阅读方式,是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课文的特征,选用适当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欣赏能力。首先,教师应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这需要学生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并能快速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其次,采用“精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更深刻的了解与鉴赏。所谓的“精读”,就是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仔细阅读,注意作者的语言表达、修辞技巧以及人物的描述,这样才能对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彰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中学语文阅读的多样性。最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以教学《岳阳楼记》为例,可以让学生小组就岳阳楼的历史地位以及范仲淹的从政理念进行小组交流,并利用角色扮演来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训练,鼓励他们在阅读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如读《桃花源记》,就可让学生联想到桃花源中的理想社会和真实世界的不同,以及陶渊明对理想和现实的看法。

(五)多思考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深人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表层,走进文本,发掘更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并从中发掘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在教学《背影》时,可以通过对朱自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使其对作品的感情色彩有深入的认识。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提出“文中的父亲对你有什么影响、作者用了怎样的细节来体现父爱之情”等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感。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要勇于提出问题,要有主见。比如,在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学生会质疑其中的一些情节和角色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在教学中采用“批判式阅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以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提出“孟子是要表达怎样的意思、文中举了什么实例来证明作者的论点”等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

(六)整合评价系统,树立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估以考试结果为中心,而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开展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首先,要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其能够综合体现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如《岳阳楼记》的教学,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要注意对作品的情感态度,对文章的景物描写的欣赏等。其次,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要以考试、家庭作业、课堂表演和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最后,要对评估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进行改善。

五、结论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能力,它关乎学生语文能力的完善与发展。教师必须重视深度阅读的训练,搭建一定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研讨[J].教育文汇,2024(5):43-46.

[2]何秋霞.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析[J].新课程(下),2021(12):185-186.

[3]辛崇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J].家长,2024(12):152-154.

[4]徐爱兰.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世界,2024(5):76-7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0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