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 非纸笔测评实践探究
作者: 杨柳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33-0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指出:“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非纸笔测试,作为一种表现性评价手段,其核心在于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复杂、真实情境中的能力,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在当前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评价中,非纸笔测试已经成为第一学段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非纸笔测评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过分强调测评的形式而忽视了测评的实质目标、测评内容缺乏系统性与结构性、测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非纸笔测试的评价效果,也影响了其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一、测评目标明细化,反映核心素养
部分学校非纸笔测评的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但观照课程目标不足,忽略了测试的根本目的,偏离了素养发展主旋律。这种偏离素养发展的测评目标不仅和传统的测评目标无差别,也无法明确反映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非纸笔测评不仅要从形式上对测评内容做出改善,更要从目标入手,充分考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目标中有效反馈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教师在制订测评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内容,确保目标是学生学习后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进而能够明确反映出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课标的学业质量描述,可以将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归纳总结如下: ① 识字与写字。认识1600个左右汉字,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能够尝试对汉字、词语进行分类,提高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② 阅读与鉴赏。能够喜欢并学会阅读图书、童话、寓言等,能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复述故事,进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③ 表达与交流。学会与人交流,既能够注意倾听,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④ 梳理与探究。保持良好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会观察。结合第一学段的学业质量内容,教师可进一步明确测评的目标。
一方面,测评不能过于注重知识的检验。第一学段的教学并非完全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人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非纸笔测试十分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全面反映出学业质量的内容,进而凸显核心素养。比如在检验识字写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汉字拼图”游戏,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完成阶段性的识字学业要求。另一方面,测评要把握儿童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非纸笔测评的设计目标应基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设计出能够有效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测评活动。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式的测评内容,如角色扮演,基于不同角色视角,引导学生去完成作业内容,让测评在具体情境中展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非纸笔测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制订测评目标时,应依据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需求,设计出能有效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测评活动。
二、测评任务结构化,完善测评结构
清晰的考查维度为测评指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围绕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综合探究,结合关键能力考查维度,细化学生认知能力表现,形成非纸笔测评框架,明确评价指标。通过结构化的测评任务,不仅能保证非纸笔测评内容具有明确的框架,还能够借助测评内容细化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表现,进而完善测评结构内容,确保学生的测评结果更加具象。为了能够保证测评内容的结构化,教师可以有序进行测评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测评体系,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单元的非纸笔测评设计为例,本单元以阅读为主,课文以诗歌、童话的方式呈现,但鉴于一年级的学习重点,本单元在教学中仍重点关注对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最终读懂故事、感受文本真谛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基础型学习测评、发展型学习测评、拓展型学习测评三方面设计结构化的非纸笔测评体系。
(一)基础型学习测评
1.看图识字
白板随机展示本单元的生字,要连续且正确地读出生字。
2.拼字游戏
选择部首和偏旁,组成正确的生字。
3.认识标点符号补充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将“。”和“,”填写在恰当的位置。
(1)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严格要求而且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因为只有各方面都很优秀了才能当优秀学生( )
(2)她( )就是我的妈妈她温柔又美丽
(3)因为今天作业完成得很顺利所以今天睡得很早
4.找到正确的位置
说一说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名字。
(二)发展型学习测评
1.背诵课文《两件宝》
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背诵内容清晰无误;并且详细说明文中令自已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说明原因。
2.能说会道
学生抽签选择插图,根据插图内容完成1分钟的自由发挥,将插图中的景象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充满想象力,表达清晰明确。
(三)拓展型学习测评
1.我说你做
两人一组,一人抽签,根据抽签内容发指令,另一人根据指令做动作,在规定的时间内至少完成5\~6组。
2.小表演家
根据对话情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1)在公交车上聊天。
(2)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3)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09.pd原版全文
(4)在餐厅就餐。
(5)在演讲比赛中表演。
上述作业内容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将学生需要在本单元掌握的知识,根据问题的难度进行分类,从而呈现在非纸笔测评中,学生在完成测评时,能实现“教一学—评”一体,既关注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无纸笔测评的方式实现评价闭环,最终妥善利用测评的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贯穿于测评的全过程中,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行为表达的提升。
三、测评情境生活化,优化测评内容
课标指出:“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力。”非纸笔测评即注重引发评价主体与测评情境、评价内容、评价量规的互动,在动态生成中不断优化测评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所以为了能够保证无纸笔测评内容的趣味性,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测评活动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更加直观地呈现出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国美食》中的内容,以“成为小小美食家”为主题,设计情境化非纸笔测评。课文内容中,以家常美食为载体,分类呈现三道素菜和四道莺菜,并且在菜肴的名称中巧妙地展示菜肴制作的方法,如火字旁和四点底,都和火有关;提手旁,这种制作方法和手的动作有关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为非纸笔测评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做好了充足的铺垫。所以教师可以以课文内容为载体,设计丰富有趣的情境化测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测评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情境主题布置教室,为学生呈现一个有趣的环境,如在现场设置“美食摊位”,每个学生要扮演“小小美食家”的角色,这些有趣的环境布置和角色设定也能够让整体的非纸笔测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有趣的互动环境。在情境主题的带领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测评任务:
(一)初级美食家
从在素菜“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和荤菜“烤鸭”“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中各选择一道想要制作的美食。
在提供的食材卡片中选择需要的食材,并正确读出食材的名称。
(二)中级美食家
展示烹饪方式“炸”“爆”“烧”“烤”“炖”“炒”“拌”“煎”。
结合自己所选择的“菜品”,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并说明这个烹饪的过程。如:炸是把食物放入热油中弄熟、烧是用火慢慢加热等。并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烹饪的方式。
(三)高级美食家
进入“美食摊位”进行角色扮演。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向“顾客”介绍自己制作的菜肴,包括菜肴的名称、食材、制作方法以及特色,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述的测评内容将学生完全置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这种测评内容有效地规避了传统纸笔测评中比较固定的评价模式,丰富了人文交互,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趣味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与课标中所描述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标相契合,能够充分地发挥测评的积极导向,确保学生在完成测评的过程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的利用,提升核心素养。
四、测评量规精准化,实施科学评价
(一)基于测评表现制订评分规则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但事实上,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最近发展区也有明显不同,对多元评价、个性评价的需求与传统纸笔测评的单一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矛盾。即便加入了量化性评价,评价的主体也仍以教师为主导,无法将多元评价、多维评价落到实处。因此,测评量规的精准化是确保测评结果客观公正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测评目标和测评任务的要求,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分规则。
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测评过程进行具体的评价量化。在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中,重点往往放在了结果的客观性上,即通过学生的答题结果来判断其答案的正确与否,倾向于奖励那些能够提供标准答案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思考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全面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变化,不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非纸笔测评能够突破这一局限性,并结合具体的量化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进而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应突破“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评价中,进而构建“师评”“自评”“互评”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生在非纸笔测评中的具体表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做出评价,让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基于上述内容,针对“成为小小美食家"非纸笔测评设计了评价标准(表1)。

在评价中,教师要从整体的视角对学生的测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则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还要对合作学习的同伴进行评价,最终在多维度的评价结果中,综合呈现出学生的表现。
(二)基于测评结果分析教学情况
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非纸笔测试评价需要记录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做事的能力或完成任务的表现,这些过程性的记录是对学生做出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为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证据。所以评价量化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应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即教师结合评价的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完善与优化,进而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够让教师结合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做出分析,进而优化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价量化结果展开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低年级学生通过“评星”的方式,对自己的表现和同伴的表现打出1\~5颗星。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找到评分较低的评价内容,再结合教师的评价结果,综合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改善方案,并利用课堂教学、课后延伸的机会进行指导与实施,逐渐缩小个体之间的学习差异,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教学的模式。只有在全方位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整体把握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才能更好地将非纸笔测评渗透在对学生素养培育的过程中。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非纸笔测评以其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正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备受青睐的评价方式。这不仅是落实“双减”的一项有力改革,更是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方式运用的有效性。文章从测评目标明细化、测评任务结构化、测评情境生活化、测评量规精准化四方面展开阐述,落实非纸笔测评的有效实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积极推动传统纸笔测评向非纸笔测评的转型,确保更多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益处。
参考文献:
[1]潘燕莉.让小学语文非纸笔测评走向合理高效—以低段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5) :54-57.
[2]陈明亮.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评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语文,2024(9):84-88.
[3]朱晓蝶.小学语文无纸笔化测评—以一年级“萌兔探案”表现性评价活动为例[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5):10-11.
[4]许艳红.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为学生成长赋能——小学语文低年级无纸笔测评初探[J].语文新读写,2023(4):50-52.
[5]陈佳明.素养导向视角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非纸笔测评探索[J].语文新读写,2022(18):14-16.
[6]莫晶.锚定目标创设情境评价赋能—例谈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的研制及实施[J].语文建设,2023(22):11-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