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作者: 石志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41-03

《慈母情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其蕴含的感恩元素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在当今社会,许多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感恩教育的渗透有助于纠正这种偏差,让孩子明白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感恩不仅是对父母的回报,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此外,感恩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慈母情深》的文本分析、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还锻炼了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更加立体和丰富。

一、《慈母情深》篇章解读与感恩教育理念融合的特点

(一)情感共鸣性

文中,母亲在艰苦环境中对孩子的无私付出,“她那双被炉火熏得通红的手,总在不停地忙碌”,以及“她的笑容里,藏着无尽的疲惫”,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艰辛。这种情感的渲染,使得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文中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自然地引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与文中相似的母爱瞬间,这种共鸣让抽象的感恩教育变得具体可感。课文中母亲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文学角色,更像是每个学生心中母亲的缩影,使得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感恩教育的理念。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温馨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感恩教育不再是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和升华。这种情感共鸣,是《慈母情深》篇章解读与感恩教育理念融合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教育效果显著的关键所在。

(二)文化传承性

课文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传递出深厚的孝道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文中母亲的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慈母”的典型代表,她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是对“百善孝为先”这一古训的现代诠释。在《慈母情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母亲的辛劳与付出,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的培养是对孝道文化的实践。课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如同一颗种子,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将感恩父母的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此外,《慈母情深》的文化传承性还体现在其对家庭伦理的强调上。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文通过讲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强化了学生对家庭责任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的认识,这种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二、感恩教育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的情感传递

(一)对母亲的敬仰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母亲在艰难环境下的无私付出,深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母亲的敬仰之情。文中,母亲的形象高大而温暖,她那双操劳的手,那疲惫却充满爱意的眼神,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母亲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在心中种下敬仰的种子。母亲在文中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却始终微笑着面对孩子,这种坚强和乐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学生。他们开始理解,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养育之恩,更在于她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学生在阅读中逐渐认识到,母亲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源于深沉的爱与责任。这种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敬仰之情,让他们想要以母亲为榜样,学习她的坚韧和无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母亲的敬仰。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心中的母亲都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母爱的真谛。学生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下,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懂得了敬仰母亲的智慧和力量。

(二)对生活的珍惜

通过《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进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珍惜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深人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在艰苦条件下仍竭力满足孩子需求的慈爱。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意识到父母在生活中的点滴付出,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母爱的无私与伟大。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珍惜父母的爱,还能将这种珍惜之情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会感恩他人、珍惜生活。感恩教育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在《慈母情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母爱的深沉。

(三)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通过对《慈母情深》的学习,学生开始意识到,感恩不仅仅是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更是在生活中展现出的善良、勤奋、诚实等美好品质。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向往美好品质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讲述故事、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好品质的魅力。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美好品质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培养,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慈母情深》的教学,让学生在感恩母爱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他们开始在生活中尝试模仿母亲的美好行为,努力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三、感恩教育视角下《慈母情深》文本的德育功能

(一)行为启发

文中母亲在艰苦环境下的坚持和牺牲,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份得到都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他们在家庭中开始尝试分担家务,理解父母的辛劳,这种家庭角色的体验,是感恩教育的直接体现。在学校,学生将感恩之心扩展到对老师和同学,他们变得更加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这些行为的改变,正是《慈母情深》文本德育功能的体现。此外,文本还启发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像母亲一样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努力,生活中更加独立,面对挫折时更加坚强,这些品质的养成,无疑是感恩教育在行为层面上的深远影响。《慈母情深》让学生明白,感恩不仅仅是感性的表达,更是理性的行动,是对他人付出的回应,是对社会关爱的传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1.pd原版全文

(二)价值引导

文本中,母亲的形象成为一种道德典范,她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不拔,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母亲的付出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被理解和尊重的。这种价值引导,让学生学会了在家庭中尊敬父母,认识到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进而将这种认识扩展到对社会的尊重和责任感。《慈母情深》的教育价值在于,它让学生认识到,感恩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课文的熏陶下,学生开始理解,感恩是对他人付出的认可,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是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塑造,这种价值引导,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

四、《慈母情深》教学中的感恩情感培养策略

(一)情境创设

教师适时引入课文《慈母情深》,让学生带着对母爱的感悟去阅读文本。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尤其是文中描述母亲深情关怀的句子,要让学生读出感情,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中的母亲,体验母亲的辛劳和付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母爱。为了进一步深化情境,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布置上下功夫,如挂上与母爱相关的图片、名言,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时刻感受到感恩的氛围。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母爱是什么?如何在生活中感恩母亲?”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如何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慈母情深》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他们在分享、讨论、体验中,逐渐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实践延伸

学生被要求模仿课文中的主人公,记录下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付出,从简单的早餐准备到深夜的陪伴,这些记录让学生意识到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接着,他们需要完成一项“感恩作业”,比如帮母亲分担家务、为母亲制作一张手工卡片或是一起散步聊天,通过这些具体行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家庭感恩日”活动,在这一天里,全家共同参与,孩子负责策划,可以是一顿家庭晚餐、一次户外活动或是一场家庭故事会,旨在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和珍惜。在课堂上,教师组织“感恩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实践经历,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同学们的故事激发了更多学生的共鸣,让他们认识到感恩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动。

五、结论

综上所述,《慈母情深》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载体,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情感表达,为学生提供了感悟母爱、培养感恩情怀的良好平台。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实践延伸和德育融合等策略,感恩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有效渗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促进了他们情感的健康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文本,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学会了珍惜、尊重和回报。这种教育的深远影响,将伴随学生成长,成为他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内在力量,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了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刘樱莲,朱继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初探[J].教师博览,2024(27):15-17.

[2]陆玉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3(9):17-18.

[3]郭蕾.让感恩之花布满学校—浅谈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语文新读写,2022(20) :82-84.

[4]郑丽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3):190-19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