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深度学习探究

作者: 杨彤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44-03

《荷花淀》作为孙犁的代表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革命文学经典。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选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该单元属于“革命传统文化作品研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设置这一任务群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加深对中国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进一步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材单元导语指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深刻认识革命历程,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并“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的小说独具一格。他喜欢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他曾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教学中不妨以“美”为切入点,涵泳语言韵味,厚植家国情怀,从而达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一、秀美之地孕育秀美之人

《荷花淀》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诗一般的景物描写。小说开头,庭院干净,月白风清,立马将读者带人如诗的画面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不断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景物特点。明月皎洁,芦花飘飞,薄雾朦胧,荷香清新,淀水灵动,整幅画面静谧美好、朦胧邈远,像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画。画面的女人恬静平和,勤劳能干,坐在如雪地一般的苇席上如仙女一般,景与人和谐相融。

白洋淀不仅景美,而且物产丰富。白洋淀的特色物产是苇席。每年6月的时候,白洋淀的席子出产到各地城市村庄,人们争相购买。这样一片物华天宝、和谐富饶的土地很难让人联想到残酷的战火。教师可以顺势提问,当残酷的战争来袭时,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文章首先细致描写了水生和水生嫂之间的话别。这场话别语言生动传神,人物心理刻画细致人微,体现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教师可以选几句话进行改写,带领学生体味原文语言的韵味。如下面这四处:

《荷花淀》深度学习探究0

第一处通过改写提醒学生注意原文句式的倒装,“怎么了”的提前说明女人更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体现了水生想了解情况的急切心理。第二处引导学生关注水生嫂此时的复杂心理。大敌当前,水生积极报名奔赴前线是令人敬佩的,但作为妻子的水生嫂面临家里顶梁柱的离去,奔赴生死未卜的前线,内心怀有不舍更是人之常情。通过“你总是”这个通常表达埋怨、不满情绪的句式,传递了水生嫂不舍之中又有点儿骄傲的复杂情绪。第三处主要是标点符号的改动。原文“你走,我不拦你”这句话是句号,体现语意的完结,表明自己的态度。后面再说明自己的难处,希望得到丈夫的安慰理解,体现水生嫂理解支持丈夫、顾全大局的形象。改成逗号后,表达的重点在最后一个分句,强调家里有困难,削弱了前面水生嫂的态度,“不拦”是假,“拦”是真。第四处由无声的流泪变为有声的“一定”,削弱的是丈夫参军给水生嫂带来的打击。综观夫妻话别中水生嫂的话,问句逐渐减少,话在慢慢变短,超短句增多,最后只是以“嗯”和无声的流泪来回应。这说明水生的离开猝不及防,她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消化。打击愈是巨大,愈能体现水生嫂舍小家为大家之难能可贵。改文虽更显水生嫂的坚强,但削弱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除了人物语言的凝练传神,这一部分中关于人物的神态描写也值得品味。比如“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凸显了水生嫂听到丈夫将要奔赴抗日前线的震惊和难以接受,吮手指的行为实际是她平复自我情绪的过程。为引领学生深入体察人物内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还原人物内心心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解读革命文学经典时,要透过外在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内心,从个性化的语言背后捕捉她们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深挖她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只有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水生嫂给我们展现的,首先是作为一个妻子对丈夫的依恋、理解、支持,这是她的动人之处。

二、秀美之人变巾帼英雄

除了水生嫂,《荷花淀》也重点描写了白洋淀的其他女人们。她们同水生嫂一样,原本都是勤劳贤惠的家庭妇女,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参军,送别之后,到底有些思念自己的丈夫。她们一起到水生家商量,虽然口上说着自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才必须得去看丈夫,但依然掩饰不了她们对丈夫的思念。女人们的口是心非也正是她们的可爱之处。于是她们勇敢地迈出家门去寻丈夫。这一次探寻很不巧落了空,女人们都有些难过,但这种难过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她们就又开始说笑起来,仿佛人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真正考验女人们的是回家途中遇到敌人追击,虽然万分紧张,女人们并没有慌张,而是加快速度摇船,水声“哗哗,哗哗,哗哗哗”,行船速度越来越快。她们甚至做好了最坏打算,假若被敌人追上就跳到水里去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好在从小在白洋淀长大的这群女人们凭借对这块水域的熟悉了解,急中生智,把船摇到了密密层层的荷花淀里。《说文解字》中解释“荷”:芙蕖葉。“荷”的小篆是一个人手握锄柄,用肩扛锄。这种“握”和“扛”的意义,使“荷”兼具力量之美。白洋淀的这群女人们如同“荷”一样,兼具外在的秀美与内在的刚毅,是刚柔并蓄的代表。她们既有如水一般的儿女情长,也有危急时刻的沉着勇敢。这些为她们后来成长为战士提供了可能。

《荷花淀》深度学习探究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2.pd原版全文

在回家的途中,她们互相议论,刚刚亲身经历的战争让她们兴奋激动,不甘落后的心理让她们心里有了成立队伍的想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女人们的对话部分,对比准备探望丈夫时的对话,会发现女人们准备去探望丈夫时的那段对话第三人称“他”较多,而亲身经历过一次战役后女人们对话中第一人称“我”“我们"较多。这反映出女人们由之前对丈夫的牵挂担忧转变为更多地对自我改变的关注,而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人们成长的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女人们回家后就立即付诸行动,学会射击并自行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从一开始的依恋丈夫,盼夫归来,到后来迈出家门,勇敢寻夫,再到最后自我觉醒,配合作战,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人们由幕后走到了台前,由温柔娴静的妇女蜕变为不让须眉的战士。

《荷花淀》深度学习探究2

与同时代的革命女性刘和珍不同,水生嫂们的成长并不是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她们本身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勤劳善良、隐忍温和、深明大义、心系丈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孝、礼、义”等品质孕育了她们身上这些美好的品质。她们又受到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熏陶,总是谈笑从容。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人们的成长,不是从“爱小家”到“爱大家”的转变,因为水生嫂同意水生奔赴前线本身就是爱国的体现,她们的成长,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受革命精神影响而成长的中国传统女性。

三、冀中儿女共卫美丽家园

除了如荷花一般明艳的水生嫂们,也不应忘了白洋淀的其他儿女。

例如水生,在文中水生是第一个举手报名奔赴抗日前线的,临走时水生说:“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他将驱赶敌人作为自己应该承担的分内事一样,也是铮铮铁骨一枚。在他的身上好像看不到什么儿女情长,甚至在即将分别时,水生嫂让他嘱附自己,他也没有说什么体己话,是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甚至在说到水生嫂们时,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教师可以追问学生:水生是埋怨妻子吗?学生找到后面丢纸盒的情节,联系前文会发现:当别人都去抢大米、面粉等物资时,水生去追赶一个精致纸盒的饼干,只为送给他的妻子。一盒小小的饼干透露了水生的口是心非,也传递着他对妻子的绵绵爱意。更可爱的是,他丢完纸盒后,又害羞地沉到水里,到很远的地方再钻出水面。而他所说的“落后分子”很有可能只是为了说给小队长听,避免小队长责备水生嫂们。这就是属于中国人的一种浪漫,虽无海誓山盟,但你理解我心中大义,我懂你持家之难。水生何尝不想一直陪伴妻子,但国难来临,私情让位于国事,毅然报名抗日。而白洋淀的其他男人也是一样,甚至没有回到村里与妻子们告别,估计也是怕分别时心有不忍,他们难舍小家,但也更爱大家。

文中的小队长看到水生嫂她们后并没有指责,而是安慰,同时也担心她们的安全让她们赶紧离开,体贴而又善解人意。水生的父亲也支持水生,主动帮儿子照顾孩子。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温暖而美好,人与人之间又是那么和谐友善。

当和谐安宁的家园受到侵袭时,以水生为代表的男人们毅然报名,奔赴抗日前线;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人们主动挑起重担,更是自行成立队伍,配合作战;老人们竭力照顾家庭,免去战士们的后顾之忧。为了守卫这一片净土,白洋淀的儿女们纷纷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誓死保卫美丽家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抗日之歌。

正如《我的祖国》中歌词所写:“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江山如此多娇,岂容外敌践踏,正是因为对这土地深沉的爱、对同胞真挚的情,才让白洋淀的儿女奋起反抗。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四、结论

综上,《荷花淀》以其细腻而诗意的笔触,勾勒出风云变幻时代冀中儿女共卫美丽家园的诗篇。教学中,可以以“美”为切人口,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涵泳作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深挖人物革命性背后细腻而真实的人性。并由水声嫂一个人的表现到一群女人们的成长,再到所有冀中儿女的贡献与坚守,表现出坚韧乐观、无私美好的中华儿女在国难来临时的选择与献身,自然而然地引发我辈青少年思考新时代该怎样肩负起身上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张洪安.革命文化教学要关注四“性”—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25):32-35.

[3]袁红玉,朱茂林.一荷一淀刚柔蓄,亦军亦民鱼水情——《荷花淀》单篇任务群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7):136-140.

[4]许博识.当“老课文”遇上“新课标”——以孙犁《荷花淀》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25):66-6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