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 张楠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2-0047-03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其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深入探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联性,不仅有助于挖掘情境教学的潜力,更是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其对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特点

(一)生动性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具有鲜明的生动性特点。其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像、逼真的音效等元素,将文字描述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述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动画,让故事中的角色活灵活现等。这种生动性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情感性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蕴含丰富的情感性。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能够将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在教授思乡主题的古诗时,营造出悠远、惆帐的氛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离愁别绪;在讲述亲情类的文章时,构建温馨感人的场景,使学生产生共鸣,体会到亲情的温暖。这种情感性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个体的全面发展涵盖了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创新思维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首先,创新思维能够激发个体的认知潜能,深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勇气。最后,在社会交往中,创新思维能够使人提出独特见解,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促进学生个体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改革旨在提升教学质量,适应时代需求,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其能够促使教学方法的更新,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引入更具活力和成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创新思维能够引领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其能够推动课程内容的优化,融入更多激发创新的元素。由此可见,培养创新思维是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联性

(一)情境激发创新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具体而言,情境通过营造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框架。

丰富多样的情境元素,如有趣的角色、新奇的情节、独特的环境等,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种对常规的突破和多元的刺激,为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能够开启创新思维的大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的构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且充满想象空间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过多的约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则能够让学生间不同的观点和思维相互碰撞。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更愿意尝试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育出创新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三)情境促进思维发散

情境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元素,为学生提供了多个思考的方向和切入点。例如,一个生动的故事情境可能蕴含着不同角色的观点、多样的情节发展可能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从而摆脱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式。此外,情境所营造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广泛联想和想象,从而有利于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思维得以在不同方向上自由发散,进而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重要的条件。

(四)情境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模拟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编写故事、进行角色扮演等。这种实践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在情境中的反复实践,学生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从而提升实践能力,为创新思维的落地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四、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提出一些基础问题,比如:“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救小伙伴的?”“他救小伙伴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接着,可以设置具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如:“如果当时你在场,除了司马光的办法,你还能想到其他办法救小伙伴吗?"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提出各种各样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可以进一步深入追问:“对比司马光的办法和你们想的办法,哪种更好?为什么?”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比较能力。对那些思维较为活跃、有创新想法的学生,教师还可以提出拓展性问题,比如:“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学到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紧急情况,你会如何运用从这个故事中学到的智慧去解决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故事发生在现代,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救援方式?”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由浅人深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其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创新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3.pd原版全文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能够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更符合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选择和制作多媒体素材,如动画、音乐、影片片段等,创造出逼真、生动的学习场景,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导人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精彩的钱塘江大潮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潮声,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接着,在讲解“潮来前”的段落时,可以播放舒缓且带有神秘氛围的音乐,同时展示平静江面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那种宁静祥和的气氛。当讲到“潮来时”这一精彩部分,可以播放配有激昂解说的视频,突出浪潮汹涌澎湃的气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文中描述浪潮形态、颜色的语句,可以展示相应的特写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形象的比喻。还可以通过动画演示潮水流向和变化过程,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动态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潮水由远及近、逐渐变大变强的过程。在观看多媒体素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所看到的画面,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独特的观潮感受,或者让学生模仿记者进行现场报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总之,利用多媒体情境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生动性和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

(三)开展角色扮演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文本内容,增强学习的参与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情节和人物特点,合理安排学生扮演相应角色,并引导学生深人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入剖析蔺相如、廉颇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随后,可以将学生合理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在确定角色后,则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细腻的语气、丰富的神态以及恰当的动作来生动展现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情感。比如,扮演葡相如的同学,可以着重琢磨在面对秦王时不卑不亢的语气,在面对廉颇挑衅时宽容大度的神态,以及手持和氏璧欲与玉俱碎的果敢动作,以此展现其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品质;扮演廉颇的同学,则可以在前期表现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自负神态,在负荆请罪时展现出真诚悔过的谦卑动作和懊悔不已的表情,突出其知错能改的特点。在各小组充分准备后,可以安排他们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结束后,教师可进一步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心得感悟,以及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所加入的创新想法和独特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开展角色扮演情境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教师应巧妙引导,充分发挥这一策略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四)构建生活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通过构建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对此,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元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联系,以此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创新意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一课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制作玩具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分享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和心得,对比自己的经历与课文中的异同。接着,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类似的玩具,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创新设计。比如,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小飞机,用树枝和树叶搭建小木屋等。还可以让学生把制作过程和感受写成一篇短文,锻炼写作能力。之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竹节人的传统游戏或手工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总之,构建生活情境能够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应善于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语文学习的养分。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情境教学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进一步提升了情境教学的效果和价值。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地创设多样化、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晓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探究[J].教育,2024(30):98-100.

[2]陆思含.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探索[J].生活教育,2024(9):45-49.

[3]马海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25):21-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21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